公厕行业文明创建工作月刊第3期
发布时间:2019/2/14 9:23:55       来源:质监中心       【字体:

【行业新闻】

 

智能厕所让如厕更有序

——虹桥火车站部分厕所加装“智能引导系统”

公厕行业文明创建工作月刊201903119.png

日前,虹桥火车站内一些厕所进行了智能化升级——加装了“厕位智能引导系统”。这项物联网技术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合很实用,让如厕更有序。

厕所入口处设有电子屏,屏幕上不仅显示厕所内的空间平面图和各个厕位分布位置,还用交替变换的红绿两种颜色表示厕位是否正在被使用。走进厕所,每个厕位上方也有LED显示屏标示“有人”或“无人”,十分醒目。

不少旅客已留意到这一变化,觉得智能化升级后的厕所最大的优点是“一目了然”,不用进入后挨个敲门询问,节省了时间。如厕压力大的女性厕所外,一些女性旅客表示更容易根据显示屏信息掌握排队时间,决定是否留下来排队或选择离开,就近如厕,免于拉着大行李箱来回奔波。

保洁人员对此项升级改造很有感触,以往常看到一些旅客忙乱着找厕位,如今有了更明确的目标;以往也有旅客习惯性用力敲击厕门甚至用脚踹门,门栓等设施屡遭损毁的情况如今也大为改善。

此次虹桥站内升级改造的厕所共15个,其中到达层9个,出发层6个,改造工程预计11月中旬全部完成,届时厕位也会明显增加:改造前女厕位176个、男厕位260个;改造后,女厕位271个,增加54%,男厕位324个,增加25%。

发生在上海医院里的“厕所革命”:改进硬件,用物联网技术

在医疗机构中,厕所是人流相当大的区域,厕所的卫生与环境直接关系着医疗服务水平,影响着患者满意度的提升与否。

1月2日上午,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的指导和支持,上海医药卫生行风建设促进会主导、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开展的“2018年上海市公立医疗机构病人满意度调查”显示,2018年上海市公立医疗机构门诊病人对“门诊区域洗手间清洁卫生、无异味”的满意率达83.77%,比2017年(80.64%)有明显提高。而这一项成果离不开这半年多来上海在医疗卫生系统“厕所革命”中推出的一系列改造措施、便民惠民举措。

采取智能化手段实现医院厕所监测

从2013年起,上海连续6年委托独立第三方机构开展公立医院病人满意度调查。“如厕难”连年登上“最不满意”榜单:排队长、异味重、没洗手液、无法下脚,病人反映的问题有很多。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薛迪告诉记者,2017年和2018年,他们在门诊病人调查中都有同一个条目即“门诊区域洗手间清洁卫生、无异味”,调查结果显示满意率在提高。这得益于上海市卫生系统开展的专项整治, “各家医院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如加强卫生间通风设施改造、强化卫生间的清洁卫生工作,加强内部检查等。”

在2018年上海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等部门举办的 “最美厕所”评选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门急诊大楼一楼卫生间上榜了,这也是上海卫生系统内唯一一家获奖单位。

公厕行业文明创建工作月刊2019031227.png

该院对公共厕所的改造从2017年底就已开始,改造前,医院在人流量最大的门急诊大楼厕所门口装了红外线接收器。经过调查,院方决定从人流量最高的门急诊楼一楼的男厕所下手改造。

院方透露,由于原先通风不畅,厕所异味迟迟不散。于是,他们改造了排风管道,增加风机,尝试使用新风系统,将冲洗的按钮从手动改造成为自动,厕所内装了挂钩、置物架,摆放了绿植,地面都铺上了防滑垫。针对一些特殊患者,医院还在每间隔间和洗手台,设置紧急呼叫按钮,直接接通急诊服务台。

改造之后,医院卫生间环境大大改善。目前,仁济医院已经对院内8所厕所进行了改造,未来目标是完成60间厕所改造,并开设无性别厕所,增设母婴设施等便民措施。

另外,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7年开始对全院公共卫生间硬件进行全面改进,并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

公厕行业文明创建工作月刊2019031580.png

 “医院每日门急诊人流量超过万人,大部分公用卫生间日均使用量超过500人次,卫生间面积小、总量不足,缺乏便民与安全保障措施,管理和清洁压力十分巨大。”院方后勤保障处负责人表示,一是从安全方面考虑,铺设橡胶地毯等防滑设施,加装应急呼叫按钮,还更换了照明灯具,另外增加扶手、坐便器,便于残疾人使用。二是重新配置保洁人员,卫生间保洁力度和巡检密度增强。三是加装自动喷香装置,定时自动喷洒空气清新剂,对清洁死角的地漏、U形管等进行疏通和更换,还引进空调新风系统。

“在传统管理方式下,卫生间完全依赖保洁人员定时巡查,卫生状况、厕所地面湿滑、如厕不冲导致异味等情况无法实时获知,排风运行、照明亮度、设施漏水均无法实时监测。”上述负责人还表示,通过互联网+智慧厕所管控系统平台,依托物联网技术,智能传感、实时监控,实现对厕所服务所涉及到的人、物、事进行全过程的实时远程监控管理。“通过人体红外感应器,显示当前蹲位的占用情况,可以方便让患者了解是否有蹲位可用,也利于保洁员选择打扫时机,避免尴尬发生。”

目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无线传感器可以对卫生间的异味、温湿度、人流量这三方面进行数据监测。

其中,通过氨气、硫化氢传感器,医院可以实时监测卫生间内异味浓度值,自动调节通风效率。无线温湿度传感器可以提醒保洁员进行地面清洁,自动开闭通风设备。而人流量监测系统可以显示当天如厕人数及累计如厕人数,为卫生间保洁人员岗位规划、合理安排清扫时间提供数据支持。

加强细节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

细节服务也是上海医疗卫生系统“厕所革命”的一项重点。

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在厕所内配备带盖子的垃圾桶以减少异味,配备洗手液降低患者在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等。

而上海新华医院,除了重新改造通风系统,还调整厕所进出口位置,加宽通道门的宽度,方便病人通行,还增设置物隔板与挂钩,新增设烘手机及感应式洗手液容器等。

同时,院方为方便单独携带儿童及怀抱婴儿家长就医时的如厕需求,新增“第三卫生间”,内设婴儿安全椅、儿童坐便器、婴儿护理台等。医院化验室的窗口开在厕所旁边,这样能方便那些需要做生理指标化验才进厕所的患者。

上海新华医院后勤保障处主任包清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厕所改造共涉及23处65个厕所,其中22处作了功能和设施的上的完善,1处完成整体改造。其间,医院厕所新设置自动烘手机7台、感应式洗手液容器47台、自动感应冲水龙头22只,新安装厕纸筒147只、置物板183块、助力器29只,修补便民钩337只,完善各类“提示”性广告标签315张。

除了一些综合性医疗机构,妇儿医院也成为“厕所革命”的先行单位。

以上海市儿童医院为例,医院根据每日人流量变化精确测算出最佳清洗频次,保洁队伍与医院保安、护士工作站形成区域联络网,一旦发现厕所出现异味或者地面有污水、卫生纸等,立刻呼叫片区保洁人员,保洁人员5分钟内必须赶到并清理干净。

而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杨浦院区,院方将一楼厕所的一整面墙贴上怀孕周期墙纸,上厕所的准妈妈还能接受科普知识,厕所内增设了多处“注意地滑”的温馨提示。医院还打算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站在镜子前就可以看到LED屏幕投射出的医学知识。

公厕行业文明创建工作月刊2019032894.png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杨浦院区,院方将一楼厕所的一整面墙贴上怀孕周期墙纸。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杨浦院区 供图

有患者建议增设老人厕位和扶手

除了上述这些改造措施,还有患者对医院厕所提出了其他需求。

85岁患者吴海荣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面对逐步老龄化的情况,建议医院厕所再增设老人厕位,在厕所间内加装扶手防止老年病人跌倒。另外,他还希望医院厕所能增设投币式出售厕纸设备,以解决那些有紧急需求的病人。他还希望能加强保洁频率,长时间维持清洁度。

也有一些患者提出,医院能否在厕位内增加纸巾?但有一些尝试放置厕纸的医院表示,只能采取间歇性放置厕纸的方式,毕竟厕纸在医院的消耗量还是很大的。

新华医院后勤保障处主任包清表示:“我们医院一天厕所用纸的开销就达到3000元,一个蹲位的一大卷卷筒纸一天就会用完,而且极少数使用者还有不文明的现象发生。这对于我们的管理都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我们除了为每一间厕所都配备保洁员和领班之外,也在醒目位置张贴了温馨提示,希望大家一起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

“医院厕所的卫生环境需要社会一同维护。”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薛迪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洗手间卫生需要医院的努力和病人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同时也需要长期维护,这样才能持续改善医院卫生环境。

【各区新闻】

 

崇明区:公厕改造靓环境惠民生

  

在现代社会,公厕的质量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如何让公厕服务更“亲民”,崇明下足了功夫。

从细节处改善公厕

据区环卫所相关负责人蔡磊介绍,目前全区共有环卫公厕224座(其中城镇地区106座,农村地区118座;一类公厕4座、二类公厕28座、三类公厕192座),移动式应急保障公厕4座。全区公厕均已完成无障碍设施改造和完善(没有改造条件的除外)。根据年初制定的工作方案,目前所有乡镇正积极落实对不达标公厕的升级改造工作,城桥镇地区改造效果尤为明显,公厕按照规定完善了通风设施,原本的通槽式便池被改造为既卫生又雅观的独立式单间。值得一提的是,在多个公厕改建过程中,男女厕位比例得到重新安排,使男女厕位比尽量达到1:1.5,改善了女性公厕前排长队的问题。

从2017年初开始,许多公厕内安装了蹲位安全扶手,方便残障及年老体弱人群。在记者走访城内西门路上的公厕时,发现公厕内正在安装雨伞架,负责人潘飞说:“最近下雨天多,雨伞上都是水,滴到地上很滑,会造成安全隐患。”防滑地毯、雨伞架、残疾人通道……从小物件、小改造开始,对细节的不断完善使得崇明的公共厕所环境越来越好。

让新设备有人情味

事实上,公厕的整洁离不开保洁员的辛勤付出。根据人流量不同,崇明设立了看管式公厕和轮回打扫式公厕。轮回打扫式公厕实施循环公厕保洁模式,看管式公厕则实行跟踪保洁法,做到随用随保洁,确保公厕管理服务常态长效。

陈阿姨是南门码头处公厕的保洁员。占地100多平方米的公厕每天平均都要接纳近千人的客流。除了每天例行的整体打扫,陈阿姨在大流量后都会及时清扫,保证瓷砖地面、墙面的整洁。另外,24座看管式公厕内还摆放了绿色植物,公厕环境变得更美观了。

陈阿姨还向记者介绍,公厕内增设的“第三卫生间”,配置成人自动坐便器、儿童小便器、成人小便器、多功能台、儿童安全座椅、落地式烘手机、除臭器、成人洗手盆、儿童洗手盆、挂衣钩……进一步完善了公厕的使用功能,解决了特殊对象如厕不便的问题。

不少特殊对象对“第三卫生间”的启用赞不绝口。市民张先生表示,妻子是伤残人士,不能下地走路,只能坐着轮椅。以前带妻子到这里上厕所,有些不方便。“有了‘第三卫生间’方便多了,也不会打扰到其他人,而且还有扶手等设备,安全多了。”

此外,为让老百姓更好地使用公厕里的便民新设备,几乎所有的设备旁都附上了详细的使用说明。记者注意到,在“第三卫生间”中,马桶旁伸手可及的地方还有一个紧急呼叫按钮,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市民可以及时得到工作人员的帮助。

目前,全区共有7座“第三卫生间”,主要分布在文化商业街区、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