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厕行业文明创建工作月刊第1期
发布时间:2019/2/11 10:39:29       来源:质监中心       【字体:

【行业新闻】

 上海以文明行业创建为抓手 推进“厕所革命”

公厕行业文明创建工作月刊201901109.png

 

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

在全国各地响应之际,上海以文明行业创建为抓手,推进“厕所革命”,不断提升公厕建设和管理服务力度,使得公厕在总体数量及服务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提升,公厕已不仅仅成为人们的方便之处,更成为上海这座城市一张靓丽的名片。

1999年至2000年,根据《上海市关于文明行业创建管理的暂行规定》(沪文明委[1999]8号),上海开始了第一轮文明行业创建,其前身是上海市规范服务达标活动,市容环卫行业是上海第一批规范服务达标的行业。

2013年至2014年,2015至2016年,上海市公厕管理与服务行业先后两次获评上海市文明行业。

一、完善顶层设计,提升公厕管理能级

(一)行业管理更加规范。在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标准的基础上,上海进一步细化完善公厕管理标准,先后发布了《上海市公共厕所保洁质量和服务要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等规范性文件。

(二)新建改建提级增速。2013年至2017年,上海文明行业创建期间,上海新建改建公厕以一、二类公厕为主,使公厕的等级得到全面提升,公厕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累计新建公共厕所106座,改建公厕877座。2018年,上海预计将新建公厕64座,改建253座。

(三)技术创新持续推进。每年11月19日“世界厕所日”,上海市容部门均积极参与厕所创新技术主旨论坛和厕所技术博览会;2018年,组织开展了公厕创新产品技术应用案例征集活动,以产品设计、技术革新和服务模式的创新集聚推动公厕建设和服务革新。

二、推行精细化服务理念,提升公共服务品质

(一)深化便民举措,提高市民满意度。自2010年1月1日起,上海环卫公厕实现了全免费开放、服务内容统一公示。上海提出了多方面的便民服务措施:开发“上海公厕指南”APP导厕软件;在公厕内配置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厕间、“方便凳”;在专人看管的环卫公厕内配置便民服务箱、洗手液(皂)等。

(二)关注特殊人群,彰显人文关怀。从2013年起,上海在公厕独立无障碍厕间的基础上试点探索了公厕第三卫生间的配建,配置儿童坐便器、低位洗手盆、婴儿床翻板等设施,满足部分特殊对象的用厕需求。

(三)拓展服务领域,丰富行业精神实质。上海搭建窗口行业公厕管理服务联席平台,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市绿化市容局与市旅游局联合开展上海涉旅公厕评定、上海最美旅游公厕评选等;与市妇儿工委共同推动男女厕位比调整工作。

三、树立行业标杆,凝聚核心价值理念

(一)持续培育先进典型。在优秀公厕管理员、全国道德模范李影的感召下,上海又涌现出“曹锦劳模创新工作室”等服务品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传帮带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开展“明星带群星”活动。上海市容部门在公厕行业组织开展“明星带群星”主题活动,使行业服务人员在日常服务中做到“四心”“三服务”“四个一”服务方式,行业价值理念逐步形成。

(三)开展行业“双十佳”评选活动。上海每年评选出“市民最满意公厕”10座,充分展示了上海公厕设施先进、服务到位、科技环保的特点;评选出“最美公厕保洁员”10名,他们工作认真负责、服务周到热情,体现了上海公厕保洁员的形象和风采。

四、铸造环卫品牌,传承行业文化内涵

(一)开展“世界厕所日”主题宣传活动。上海每年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让“世界厕所日”成为展示上海公厕巨变的新窗口,成为开展本市公厕文明行业创建工作的新起点,成为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公厕文化的新标杆。

(二)加强社会宣传。上海通过开展“公厕行业好人好事”征集活动、编制《公厕百问》丛书、《公厕发展纪实》和摄制《上海“厕所革命”》宣传片等工作,全面、深入地记录和展示上海在公厕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上取得的优异成果。

上海市公厕管理与服务行业将以“最干净、最方便、最美观、最先进”为目标,持续推动环卫公厕文明水平提升,创新社会公厕管理和服务手段,打造市民满意、行业领先、体现国际大都市形象的文明公厕,真正使“方便之处”成为“文明之窗”。

【各区新闻】

 

小厕所彰显大民生 小驿站方便天下客

——松江区全面提升公厕管理水平 打造城市风景线

 

松江区现有公厕219座,其中199座在文明行业创建中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公厕”,2座被评为2018年上海市最美公厕,滨湖路公厕两天前还刚刚被评为上海市“市民最满意公厕”。11月19日是第六个“世界厕所日”,厕所虽小,却关乎民生,反映了城市文明程度。近年来,松江区紧紧围绕文明行业创建要求,全面提升公厕管理水平,打造出了一批集颜值、技能、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城市风景线。

让公厕有颜值

走进上海方塔园北大门的公厕,你一定会被这座典雅的建筑所吸引。公厕改造时就秉承了方塔园“与古为新”的设计理念,整体建筑风格古典幽静,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丝毫不输周边的景致,已然成为市民和游客眼中的另一道风景线。

精美的七彩墙壁贴画、可爱的蘑菇立柱、精致的绿色盆景将艺术之美与如厕文化融为一体,别具匠心的欢乐谷停车场公厕设计让人看一眼就能感受到这里的欢乐气氛。

文涵路文翔路公厕面积虽小,但是外部墙体采用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形式,将各类垂吊式盆景运用到景观布置中。远远望去,公厕犹如一个小型的“氧吧”,赏心悦目。

开展“厕所革命”以来,松江区认真落实公厕规划纲要,在公厕建设和改造过程中突出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注重特色挖掘和环境融合,坚持从内到外展示松江文明城市形象,打造出了一批“花园公厕”“古典公厕”。

让技能更专业

近年来,松江区在突出厕所使用性的基础上加强“规范化”建设,一方面统一制作文明行业宣传用语,规范所有公厕内部标识及管理制度,并将制度内容统一上墙,营造良好的文明如厕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全行业、全方位、全覆盖队伍培训,全区200多名公厕保洁员确保做到全员培训上岗,切实提高一线职工作业技能,为文明行业创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除了日常培训,保洁员们在实践中也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保洁方法。“为满足市民对公厕的卫生需求,我们在公厕保洁实际作业中实行了‘一嗅二擦三拖’的保洁方式,利用檀香、清洁剂、洗衣粉、百洁布、干湿拖把来提升保洁效果,把公共卫生理念实实在在运用到了公厕保洁中。”方塔园公厕保洁员张卫英说。

让管理更智能

放着新闻广播的公厕、LED节能灯、“水循环”节能系统……松江区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等智能管理服务技术,不断提升公厕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部分公厕内部还试点安装了“智慧公厕”系统,显示屏上实时显示厕位使用情况、公厕内部温度、湿度、环境质量等,让市民一目了然。

在松江,只要打开手机微信公众号“松江绿化市容”,点击微服务中的“公厕导航”栏,就可以瞬间查找到周边公共厕所的列表、路线图,以及每座公共厕所的蹲位、开放时间等一系列基本信息。如此一来,公厕的信息化建设打通了使用者与管理者的边界,实现动态补给厕所用品并加强服务,全面提升了市民群众的满意度。

让服务更贴心

外出方便,难免会遭遇一些尴尬的情况,而在松江的公厕内,不仅免费的卫生纸和洗手液一应俱全,厕位内部还贴置挂钩,加装有手机支架、呼叫器等,让前来如厕的市民享受到最贴心的服务。

除此之外,公厕内部还摆放了各式绿植盆景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书报架、便民服务箱、烘手器和除臭设施一应俱全。异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公厕保洁人员全方位为市民提供方便、舒心的如厕环境。

如果有母亲想给孩子哺乳或者遇到带孩子如厕的情况时,公厕内还有第三卫生间将满足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第三卫生间内设置母婴室、无障碍设施以及儿童专用坐便器、洗手盆等,真正将人文关怀体现到了实处。

位于华亭湖广场的滨湖路公厕,除了每天为华亭湖广场上的健身群众提供音响用电之外,还免费为市民提供热水,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个性化服务。公厕外部还设置了市民停放非机动车的停车点,规范、方便市民如厕。细致贴心的服务,让“市民最满意公厕”的称号实至名归。

上海公厕装上智慧“大脑” 推进“厕所革命”

给公厕装上智慧的“大脑”是上海市推进“厕所革命”的重要一步。

近日,在上海市邯郸路的公厕里出现了许多新奇的设备。工作了4年的厕所管理员耿立梅也倍感惊喜。

公厕入口处的管理员“打卡机”变成了“认脸机”。往摄像头前一站,机器就会通过面部特征识别出是哪位管理员并帮其打卡上岗。

正对着公厕入口处,有一个大屏幕。原本需要管理员在纸上记录的保洁服务、损坏设备报修等信息,现在只需用手指在大屏幕上一点就能完成。大屏幕还用“有人”或“无人”显示每个厕间的使用情况。对此,在附近商铺上班的张女士说,避免了站在门外等候的尴尬。

相关负责人指着厕间的门锁和上方的红外感应器说道:“当如厕者锁上门、感应器探测到有人,就会在大屏幕上出现‘有人’的提示信息。”

感应器还会监控如厕时间,如果超过15分钟,就会自动报警给公厕管理员,提醒其前往查看,以免使用者发生意外。

借助厕间上方的环境监测设备,公厕内的硫化氢、氨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浓度信息也显示在大屏幕上而且每隔5分钟刷新一次,便于管理员及时发现气体超标问题并快速解决。

根据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发布的《上海公共场所男女厕位设置状况调查》,上海市现有公厕厕位男多女少,造成女厕所排队问题突出。在排队频率上,59.6%的男性很少遇到排队的情况,43.8%、41%的女性表示经常或偶尔需要排队;在排队时间上,65.2%的女性一般要排队1分钟到5分钟。厕位数量女少男多是普遍问题。因此,去年上海市发布的新版《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明确,公厕的男女厕位比例至少要保证1:1;在商业区、餐饮场所、医院等区域,女厕位与男厕位的比例不应小于1.5:1。

宁国路上的少年宫公厕开放时间达10多年之久,设备老化严重。杨浦区已将该公厕列入明年的改建计划。但是,现有4:3的男女厕位比例是否合理、是否要酌情增加女厕位等一系问题,一直困扰着相关管理部门。公厕内设置的男女如厕人数记录设备为管理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数据。数据显示,11月13日~15日,男性如厕人数占到总数的62.3%,且高峰时段,男性如厕排队情况比女性更严重。这也提醒管理部门不能在厕位比例的设置上“一刀切”,而是要因地制宜、用数据说话。

笔者从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了解到,杨浦区目前已有4座公厕实施了智能化改造,类似的智能公厕试点还在普陀、静安、松江等区进行。这些智能公厕获得的大数据将为上海市科学合理布局公厕提供参考。而以往,管理部门更多地是依靠统计数据、公厕管理员的经验、公厕周边区域发展规划等来决定公厕的布局、男女厕位比。

智能公厕虽好,但是如果成本太高就不利于推广。对此,杨浦区相关部门表示,目前,在公厕内安装智能化设施的成本不到公厕传统改造成本的一半。安装智能化设施后,可借助大数据让公厕改造更加合理,避免出现重复改造。从长远来看,是值得一试的创新之举,也是精细化管理的有益探索。此外,安装智能化设施最快两周就能完成,对公厕正常使用影响很小,也有利于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