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野趣之普通鸬鹚
发布时间:2018/12/3 15:10:01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普通鸬鹚,口口相传的“鱼鹰”。体长72-87厘米,体重大于2千克,羽色为黑色,带有紫色金属光泽,虹膜为绿色。繁殖羽时头侧和颈部具大片白色。非繁殖羽头部及颈部的白色消失。

人们见它体形强壮,碧眼乌羽,又善长捕鱼,就管它叫“鱼鹰”。其实鸬鹚并不是“鹰”的家族成员。普通鸬鹚是鹈形目鸬鹚科鸬鹚属的一种大型水鸟,倒是与大嘴巴鹈鹕的亲缘关系更近。

说到鸬鹚,很多人会联想到江南水乡和广西桂林的鸬鹚小渔船。这种经无数代人工繁殖、驯养的鸬鹚,是源于野生鸬鹚,也擅长捕鱼,比较不怕人,习性与野生鸬鹚相近。

秋冬时节,部分野生鸬鹚会来上海越冬,通常十来只或数十只群体活动,较少散户。在少数食物丰富、干扰较少的栖息地里,甚至可以观察到数百只甚至上千只的大群。

在沪的5个多月时间里,它们基本逗留在沿岸地区的大型池塘、湖泊及水库中。一旦选中一片合适的水面,就哗啦啦整群飞下去,有时它们在水面排成一长条队列,头颈竖起,嘴巴朝着同一个方向上扬,身体淹没在水中,远远望去,只见一排整齐的鸟头在波浪中起伏。白天,它们以捕鱼填饱肚子为第一要务,平均每天吃半斤鱼左右。人们很少看到野生鸬鹚捕鱼的场景,因为每天捕半斤鱼对它们来说是小菜一碟,很快就能完成,一天只需捕鱼1、2次。

鸬鹚善捕鱼,它们双脚粗短,生于身体后端,脚趾间有蹼相连,在水中是强劲的推进器。上嘴端尖而弯曲,像鱼钩又像一把锋利的夹刀,令钳住的鱼儿难以逃脱。长长的颈椎骨关节坚韧灵活,可随身体在水中随意拐弯,模拟鱼作S状蛇行。尾羽粗直,在水里如船舵般灵活控制方向;咽喉和食道能大幅扩张,食道前端有一膨大喉囊,可贮藏捕捉到的食物;不仅视觉好,听觉、触觉也佳,即便在浑水中凭听觉、触觉照样捉鱼。可轻松入潜8、9米,并在水里持续追鱼一分钟左右——鱼儿遇到这种猎手真是倒了八辈子大霉。实际上,鸬鹚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吹风、晒太阳——尾脂腺可以保护身体潜水时不弄湿,只是翅膀羽毛容易湿,上岸后需要及时晒干。

因为它们除了潜水,还要赶路——跟随着群里的“老大”,转移到鱼饵丰富或更安全的下个猎场。湿翅膀将加重飞行负担,过多消耗冬季来之不易的能量。人们或许会问,驯养的鸬鹚为何能把吞入的鱼再整条“呕”出呢?不怕鱼鳍刺伤食道?其实,它们“呕出”的鱼并未进食道,只是临时储藏在嘴巴下部的喉囊里,鸬鹚与鹈鹕同属“鹈形目”,它们都有类似的嘴下部“储物仓”。鸬鹚吞下鱼后,鱼肉消化,鱼骨鱼鳞等无法消化,就用胃液包裹呕出体外。在突遇险情飞离时,鸬鹚会把胃中未消化食物临时由胃液包裹着呕出。这是为了减轻飞行负担,还是“金蝉脱壳”转嫁危机?多种猜测有待进一步验证。

据不完全统计,1995-2002年全国鸟类调查中,在上海越冬的普通鸬鹚仅记录到60只,然而最近16年里,数量却翻了好几番。这大概与上海库塘面积增大有关。库塘是鸬鹚最喜爱的生境之一,所以普通鸬鹚越冬群体就越来越多了。

C:/Users/hejj/Desktop/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