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两代“城市美容师”的一次面对面交流
发布时间:2018/12/12 9:49:11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城市美容师”“马路追风者”,在这个城市里,有这样一群人,无论酷暑寒冬、风霜雨雪,他们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维护着城市环境的干净整洁,他们就是环卫工人。

在新时代,说起环卫工,人们的脑海中下意识浮现出的不再仅仅是穿着马甲的老人。有一天你悄然发现,城市里多了不少青春靓丽的“马甲”。这些年轻人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头脑灵活且具有创新精神,他们的加入为环卫系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就这样,一支支老中青环卫梯队逐渐形成了。

微信图片_20181212094957.jpg

今天,与两代环卫工人一起坐下来面对面谈谈。新老环卫工人的背后代表的是两代人,他们身处不同的工作环境,身上有着不同时代的烙印,但是他们有着相同的坚守与信念。他们,也是上海万千环卫工人的真实缩影。

我们的第一名对话者,是一名50后“马路追风者”。对于他来说——“我的使命就是扫地扫到退休。”

对今年已经59岁的陈霖来说,扫马路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但是这一扫就是大半辈子。从他25岁就开始加入到环卫工作中以来,到现在已经整整34个年头了。

陈霖坦言,刚刚参加工作时,原本进入纺织原料公司,后来因为家庭的原因,需要选择一个时间更加稳定的工作,机缘巧合下加入了环卫的行业,但自此以后,他把马路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微信图片_20181212095003.jpg


扫地就像跳芭蕾,一天下来手上全是血泡

陈霖回忆起以前在一线工作的时候,打趣道:“每天起的比卖早点的都早。”

回忆起几十年前入行时的种种情形,他感慨良多。在没有机械作业工具的纯人力清扫时代,为了高质量完成清扫工作,他狠下功夫。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扫地“就像是在跳芭蕾舞”——双手不停地高速地旋转挥动扫帚,一天下来手上全都是血泡,衣服也湿透了。更糟糕的是,如果遇到下雨或者下雪这样恶劣的天气,马路延边的凹槽里全是泥泞,有的地方还会因为雨水混合使路面上的灰尘产生难以清扫的“黄带”,工作的难度还要更上一层楼。

微信图片_20181212095007.jpg

面对这样的状况,大部分人都只是觉得头疼,在抱怨之余大多按部就班地依旧采用原来的方法行事。而陈霖苦苦思索如何去解决这一难题。在仔细的观察后,他注意到,大部分时候产生“黄带”的原因是下雨之后没有来得及清扫,而传统的人工干扫面对这样的状况就显得难以应付。在这样的状况下,陈霖首先决定要避免扬尘和灰尘积累,在道路上投入使用洒水车和洗磨车,无论马路干湿与否都可以很好地将灰尘清除干净,干湿扫结合的方式也很好地避免了雨后产生“黄带”。这一改变,让一线的环卫工人可以更好的面对和处理恶劣天气带来的困扰,也让宝山的街道变得更加整洁干净。

 

马路和人都是“活”的

陈霖认为,扫马路对自己来说不仅仅是单纯重复动作的劳动,更是寄托了很多的心思与感情,也正如此,他才会用心去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做得更加贴合街道群众们的实际需要。

曾经的街道上,即便一线环卫工人两班交替,天还没亮就上班、夜深了依旧在街道上清理,也没办法保持街道一直干净。白天刚清扫完垃圾的街道,到了晚上,马路边上又被沿街商户堆满垃圾。那时候的垃圾的集中处理多是扔到沿路的垃圾厢房,但是距离远、不方便,也无法进行垃圾分类,往往不受大多居民和商户的待见,也降低了工人的工作效率。

微信图片_20181212095011.jpg

陈霖看到这样的状况,左思右想,决定开辟一种新的收集方法——把原本定点收垃圾的方式,改变为环卫工人提前向沿路商户收集垃圾,这样可以避免垃圾堆放在路边。既提高了工人的清理效率,也让宝山的街道晚上和白天一样干净。方法推行后,路面情况和市容市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受到众人称赞。

经历了新方法的开辟后,陈霖对一点更加深信不疑:马路是“活”的。扫马路存在许多可变的X因素,随时随地都可能有新的状况,所以在环卫一线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框框条条的做法,更需要的是灵活的思路。

微信图片_20181212095014.jpg

刚刚开始从定点收集转变为沿线收集时,不少同样在一线工作的同事提出过质疑,觉得这些事情应当属于别的部门来协调或者管理,为什么要改变他们一线的传统做法?陈霖认为,一位一线的环卫工人不仅仅是身处一个打扫卫生的行业,而是一个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的服务业,而这样的改变正是希望可以让服务做得更好,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去想尽办法让工作做得更好。

在陈霖的心中,为了街道的整洁,为了大家生活的环境更加美好,扫马路不仅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使命。

尽管现在已经调离一线岗位,陈霖依旧对马路饱含深情:“只要是需要我,我还会回来的。”

不管在来自哪个时代,身处什么样的环境,环境是“死”的,但是人的思想是“活”的,是那个决定事情发展走向的X因素。

接下来我们的第二名对话者,是一名80后“城市美容师”。对于她来说——小公厕也能做出大文章。

曹锦,一名80后大学生,也是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25号的一位公厕保洁员。曹锦忙碌的一天,从凌晨三点开始。家住在闸北区的她需要花费将近一个小时时间穿越半个上海到达虹口,每天最早见证一个城市的黑暗到黎明。

微信图片_20181212095018.jpg

凌晨4点50分,她向往常一样提前到岗进行准备工作,动作娴熟利落地除尘拖地,清扫好里里外外之后并喷好空气清新剂。

凌晨5点整,虹口区多伦路25号公厕准时开门,在晨曦中迎接第一个客人。

晚上10点整,打扫纸篓、清扫水池、地板清洁消毒……有条不紊地做好最后的打扫工作并且检查确认好全部门窗关闭,这才匆匆赶班车回家。

“你长这么漂亮,为什么要去做公厕保洁?”这样的问题,曹锦已经被人问过无数次。

微信图片_20181212095022.jpg

2012年进入环卫系统的她,短短几年之内让多伦路公厕变成市民群众眼中的“明星厕所”,连续被评为“2013年上海市文明公厕第二名”“2014年度上海市市民最满意公厕”等称号,引来不少赞叹与敬佩。

“我们是新时代的环卫工人,所以要有和以往不一样的思路。要肯动脑子,软件要跟得上硬件。”当提及那些令人称赞的设施时,曹锦这样说道。


百年老厕新改造,人性化设施获点赞

多伦路公厕是一所百年老公厕,饱经沧桑的它早在几年前就经历了第一次改造,仿照上海最早的江西北路的公厕,改造后的它有着高高的吊顶、古色古香的外观,完美地与周围的历史名人街的景致融合。室内,自然排风系统使得厕所的空气可以实现较好的流通,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厕所异味。后来,又迎来了新一次的“改头换面”。

微信图片_20181212095122.jpg

微信图片_20181212095127.jpg

曹锦说,由于厕所位于旅游景区,每天游客量巨大,经常可以遇到怀抱婴儿的夫妇,他们往往很不方便。曾有一对抱着宝宝的法国夫妇向她抱怨道,在整条四川路走了个遍,走了小半个虹口区都未曾见到一个有“第三卫生间”的公厕。
但那时候,全上海的公厕基本上都没有“第三卫生间”。为此,曹锦和同事们便动起了脑筋——鉴于厕所面积受限,就先申请改造了一个小的残疾人卫生间,在小小的空间里又开辟了一个“婴儿专区”,向上级申请放置了一张婴儿床,很大程度上给那些抱着宝宝出行的人带来便利。这一举措在当时的虹口区,可谓一个先例。从那之后,上海逐渐推广“第三卫生间”。


人情味取代异臭味,享受vip级服务体验

曹锦认为,新时代的保洁应该以服务“取胜”。

在工作服务方面,一厕一保洁是曹锦对自己及组员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据估算,每天下午2点之后,是公厕的客流高峰期,“如果我们一直不想新的办法和以前一样,无法达到应有的保洁质量。”曹锦要求所有的组员尽量做到一厕一保洁,每个顾客离开厕所后,如果后面没有排着顾客,见缝插针进去保洁。且厕纸篓永远不能超过三分之一。除此之外,现在还装了空气清新剂。

曹锦很自豪地说:“在这样严格的要求下,你基本任何时候进厕所时都没有异味,因为现在每个组员都可以自觉做到这样的基本要求。”

微信图片_20181212095134.jpg

在其他服务方面,多伦路公厕也当之无愧“沪上第一公厕”。娇艳欲滴的鲜花,装有风油精、保心丸、鼻舒、花露水、放大镜的医药箱,方便凳、爱心伞……这些细心周到的便民措施受到许多市民的交口称赞。仅仅38平米的空间里,被充分利用。考虑到公厕位于老城区,平时有很多老年人会来,曹锦还在公厕准备了许多一次性裤子,方便那些如厕有一定困难的老人。

微信图片_20181212095138.jpg

曹锦还拿出一个塑料袋向记者展示,里面存放的都是客人不小心落下的物品。“如果上面有具体的联系信息,我就会马上联系他们,如果实在找不到失主,我就仔细地收起来。放心,每一件在我们公厕丢的东西,都可以找到。”她自信地笑道。

除此之外,鉴于服务对象中有很多是来自各方的游客,曹锦在继续深入学习英语对话的基础上自学了日语,同时还学习了常用的手语,可谓是“技多不压身”,她不断提升自我从而提高服务品质,受到游客们的一致好评。


意见本变成表扬本,厕所也可以有情怀

“厕所非常干净,一点都不臭,下次还会来上的。”“有很多便民设施,夏天有风油精真的很方便居民啊。”“Good surviceattitude,very nice!!”几年下来,放置在公厕里的那本意见本,慢慢地全部都变成了赞美之词。翻开留言本,五颜六色的各不相同的字迹,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用真心诉说着感谢。除了留言之外,送锦旗的也屡见不鲜。

微信图片_20181212095142.jpg

多伦路林荫绿地内以古朴的青砖铺地,天长日久,很容易滋生青苔。每次下雨后,居民行走难免提心吊胆。再加上每周双休日很多老年人都要去位于多伦路59号的上海唯一一座具有中国式宫殿外形的教堂做礼拜活动,有时稍不小心,就会滑倒摔伤。曹锦表示,虽然保洁服务队会时常进行养护清铲,但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怎么办呢?大家开动脑筋,你一言我一语,最后一个金点子蹦出来——换人工清扫为高压水枪冲洗。清道队员和作业车冲洗,互相配合,快速行动。仅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发挥高压冲水枪的“威力”,清除了青砖道路上深积的青苔。事后,12345便民热线又接到居民来电,连声称赞他们“为民解忧办实事,快速反映破难题”。

微信图片_20181212095147.jpg

大大小小的感谢信还有很多,曹锦笑着说:“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只是尽好了自己应尽的职责。”公厕有许多常客,他们很多都是周围的居民,他们很乐意过来这里上厕所,甚至觉得比一些商场的都要干净,服务都要好。有些人搬走了有时候还会特地抽时间过来看望曹锦并且聊聊近况,让她觉得十分温暖。


从公厕到道路,环境变更初心不改

如今曹锦已经不在公厕继续工作了,被调任去管理道路的清扫,主要负责四川北路所有一级道路。但她依旧延续着之前对工作的高标准,认真落实一岗责任制,告诉组员要以自己道路的实际状况和需求来清扫道理。

以往,由于公厕范围小,居民比较固定,相对意外状况较少;而如今,道路上接触的居民多,素质不一,难免会增加一些状况,有时一些做法不被居民理解,比如车子的放置会接到投诉。对此,曹锦坦言:“对每一个投诉,我们都会认真去处理,但也希望可以获得更多的尊重。不管怎么样,我们要坚持做好每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微信图片_20181212095152.jpg 

环卫工作从最初的人力清扫到现在的向着机械化迈进,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化,环卫工作也在迈入新的纪元,唯一不变的是环卫工人的初心: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

全天都整洁的道路、令人称赞的文明厕所……这些令市民啧啧称赞的优秀成果背后,是环卫工人披星戴月、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他们默默地为繁华的城市擦拭着灰尘,用自己的每一个脚步,丈量着文明社会的距离。

新时代新征程,在新老环卫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城市每日都焕发新颜。为大众服务的理念也将代代传承下去。这也将成为上海对外开放的一张靓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