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三届政协二次会议第0864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19/12/20 11:13:16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我局收到市十三届政协二次会议第0864号委员提案关于“利用市场力量和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推进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建议”,办理结果为解决或采纳,现将办理答复公开如下:

感谢您对本市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关注。2018年2月,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本市生活垃圾全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原则、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计划利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全程分类体系,实现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截止2018年底,本市居民区“设施、宣传、收运”规范达标率达到64%,长宁、静安、杨浦、松江、奉贤、崇明6个区已率先推行了垃圾分类全区域覆盖。全市配置700多辆湿垃圾车,15辆有害垃圾车,改造41处中转设施,实现分类收运。建成“一主多点”共14座干垃圾末端处置设施,250多座湿垃圾末端资源化利用设施,3400多个两网融合服务点,实现分类垃圾末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结合您的建议,就本市有关工作和下一步工作计划介绍如下:

 一、加强宣传,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去年起,市委宣传部牵头全市的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市教委、科委、妇联、团市委、卫健委、机管局、街道等部门共同参与,整合电视、电台、报纸、社会组织、志愿者等不同的条线资源,通过公益宣传片、公益活动、主题活动等形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进社区、进村宅、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企业、进公园,不断提升市民对垃圾分类认知度和参与度。2018年全市制作并发放了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宣传指导手册(居民区版、企业单位版、党政机关版)、首套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幼儿园版、小学版、中学版);市教委将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纳入教学体系,纳入2019年开学第一课内容;市分减联办组织开展12场超过3000名中小学、幼儿园老师参加的垃圾分类专项培训;团市委组建了150名社区志愿者讲师团,让垃圾分类知识走进“爱心暑托班”,全年完成500多场垃圾分类科普宣讲。目前全市多部门参与宣传的“大氛围”逐步形成,多部门联合培训的“大推动”收效明显。 2019年,全市将以贯彻落实《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契机,全面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和普法教育。市分减联办制定了《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新闻宣传与社会动员工作的方案》,通过培养宣讲队伍,开展分类分级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送教上门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区、街镇以及行业单位培训,按照100%入户宣传要求,推动分类知识和普法教育全市覆盖。加快形成全社会“人人参与,守法尽责、践行时尚”的垃圾分类社会动员氛围。

二、循序渐进探索适应本市的生活垃圾收费制度

在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方面,本市正是遵循分层原则,自2013年以来,本市市政府发布了单位生活垃圾收费制度规定,按照从量原则,按桶对单位生活垃圾进行收费,鼓励单位减量,并对需要丢弃和处理的生活垃圾进行收费。对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本市尚无明确收费制度时间表,但在《条例》中也明确,将会通过“定时定点”投放模式、“分类标准”交付控制、行政处罚等措施加以引导和约束。

三、多措并举激励市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

为激励市民参与可回收物分类,本市在积极引导支付宝等互联网企业和传统再生资源类社会企业参与可回收物回收的同时,推进托底性的“回收服务点、中转站、集散场”体系的建设,计划到2019年底,全市建成8000个可回收物交投点,170个中转站,各区培育可回收物收运服务企业,保障为市民建成“交投便捷、运作顺畅”的可回收物回收体系。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方面,2017年就将本市绿色账户与支付宝开展合作,对平台进行了整合和功能拓展,统一了接口标准,开发了可回收物预约回收功能。鼓励线上线下多种模式开展资源回收利用。目前本市部分街道引进了别扔了、爱回收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设施,由市民自行交投并进行自由兑换。 在玻璃等低价值可回收物方面,本市也制定了补贴政策,促进该类可回收物的回收。电视机、电冰箱等大件电子垃圾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回收利用;手机等小件电子垃圾已列入可回收物进行统一管理;家具类大件垃圾本市正在制定相关制度,将于近期颁布,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同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