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园林是怎样炼成的(元—清)
发布时间:2020/5/9 10:01:47       来源:上海古猗园       【字体:

元代存在的时间很短,造园活动总体来说处于低潮阶段。明清时期的园林总体上是对宋代园林的继承和发展,但有其特色。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终结阶段。这一时期的园林显示了积淀过去的经验而表现出的辉煌成就,同时也暴露了中国古典园林这个体系的某些衰落迹象。明清时期的统治者进一步加大中央集权,并规范了封建秩序和礼法制度。

同时政府对士大夫施行更为严格的思想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压抑的状态。然而,明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市民文化的兴起,又要求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于是,在知识界出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潮,文人士大夫追求个性解放的意愿和摆脱封建礼教的想法比宋代更为强烈。因此,文人造园时更注重心境的表现,这种情况使得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私家园林在这一时期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高峰,江南园林便是其中的代表。

从明代至清初,园林大体上沿袭了两宋的形式,但也有一些变化。市民文化的兴盛,影响了民间的造园艺术,从而出现以生活享乐为目的的市民园林和以修身静心、陶冶情操为目的的士流园林并存的局面。在建筑方面,建造技艺在宋代的基础上日趋完善、装修趋于精致;在叠山方面,园林用石不仅材料多样化,而且技法也日渐多样;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与观赏方面,出现了《群芳谱》、《花镜》等著作。在一些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地区,园主人对造园要求的技术和艺术较高。相应的,园林规划和施工的组织也严密,工匠的专业分工更为明确,其中,负责叠山和大木作的工匠往往成为造园工程中的主要人员。

元代,汉族文人地位低下。知识分子不愿为异族效力,即使出仕为官,也是心情低落抑郁。在绘画上所表现出的就是借笔墨以表明清高心志。明代初年由于专制统治,画家不敢轻易创新,画坛当时出现了仿古泥古的现象。明中叶以后,元代那种自由的写意画风又重新流行,文人画风靡画坛。在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山水画中的吴门画派、松江派等画派崛起。其中,吴门画派以沈周、文征明为代表,继承了宋元时期文人画的传统。此时的文人画,比宋代文人画更注重笔墨的趣味,图面构图讲究落款题词,将绘画、诗文和书法三者融合起来。文人、画家参与造园的现象比过去更为普遍。造园工匠亦因此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涌现出一大批造园家。

此类情况必然会影响园林艺术的创作。这一时期的园林,除了微缩全景山水,又出现以山水局部来象征整体的做法。此外,景题、对联、匾额在园林中大量出现,它们犹如书画作品中的提款,起到点睛的作用,使园林的意蕴更为深远。

清中叶以后,造园活动在总体上守成多于创新,在艺术创作上过分受到市民趣味的浸润而表现为追求纤巧琐碎、形式主义和程式化,过分拘泥于形式和技巧。宋、明以来文人园林的雅致和书卷气逐渐溶解在世俗的审美之中。这一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有拙政园。从明代文征明所绘《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可见:整座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有浓郁的天然野趣。此后拙政园数易园主,园景已发生大的改变。今日所见,是光绪年间重建后的结果。

明清时期,皇家园林的规模又趋于宏大,皇家气派日渐浓郁。园林注重设计轴线关系。这与帝王加大中央集权有关。同时,皇家园林借鉴了私家园林的设计手法,在一些方面保持着“林泉抱素之怀”。在清朝乾隆、嘉庆朝时期达到最后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园林,注重总体规划,突出建筑的造景作用,全面引进江南园林的技艺,景观有复杂多样的象征意义。如颐和园,以佛香阁为中心的中央建筑群,倚山滨湖。在它的东、西两面疏朗地散布着十余处景点,形象多样,布局自由。此外,在某些发达地区,城市、乡村的公共园林已经十分普遍。它们大多利用水系,并加以园林化的处理,或利用遗址加以改造,或为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的扩大等等,都具有城市开放绿地的性质。它们与街道、房屋等,共同构成城市和乡村聚落。公共园林虽然不是造园活动的主流,但其开放性、功能和造园手法,已是十分明显了。

微信图片_202004221338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