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威猛、霸气,再带您领略文气、典雅的江南石狮~
发布时间:2019/1/25 8:46:39       来源:上海古猗园       【字体:

  民间有句歇后语,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说的是这里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也就暗含狮子的特质除了威猛、霸气,还可以很文气、典雅,充满浓浓的“人情味儿”……古猗园南大门的石狮子就是这样的!

  也许您觉得它“瘦骨嶙峋”,但狮子作为辟邪瑞兽,对镇守护佑的本职工作可是一点也没有“偷懒”。古猗园的这对石狮子原是位于豫园城隍庙的,为清代花岗岩石狮。在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时,古猗园曾作为州城隍庙的灵苑,这对石狮由当时的地方人士捐赠给古猗园。最早是放在古猗园北大门的,熟悉古猗园的游客都知道北大门才是当时的正门,从建筑体量和狮子规制来看也刚好合适。

  虽然这对石狮子的规制看上去与目前古猗园南大门的建筑体量有点不相匹配,但考虑到南大门现为古猗园的正门,游客进出入流量较大,为镇守古猗园和护佑每一位入园的游客,园方特将其安置于此。按照“男左女右”的传统观念,左侧通常为脚踩环球的雄狮(请注意古猗园的雄狮不是如此,答案在下文噢~),象征脚踏环宇;右侧为怀抱幼狮的母狮,寓意子孙绵长。这里的左右以人从大门里出来的方向为参照。它们一雄一雌,成双成对,不畏风雨地护佑着古猗园和市民游客。与北方石狮相比,它们少了几分雄伟庄穆,多了几分灵性曼妙,姿态可掬,煞是可爱。

据原嘉定博物馆文保部主任金蓉介绍:“狮子是汉代跟随佛教进入我国的,最初把它和麒麟等神兽做成石刻摆放在大型建筑门外或者贵族墓葬外,用于震慑恶灵,保护主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狮子蕴藏的含义也发生了不同,从震慑恶灵的神兽逐渐变成了象征吉祥的瑞兽。据清乾隆六十年的(公元1795年)李斗著《扬州画舫录》记载:“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由此可知,清代狮子已基本定型,且和清以前人们所见并耳熟能详的威武雄健、狰狞可怖面貌有所不同,古猗园的这对石狮子,符合《扬州画舫录》记载的基本要素,同时根据该石狮所用的花岗岩材质,基本可以判定为清代石狮,正因为是难得所见,可以说更显珍贵,提供了教科书上看不到的范本。”

  “狮子滚绣球”,传说雌雄二狮相戏时,它们的毛纠缠在一起,滚成毛球,小狮子便从球中产出,这就是“绣球”的来历。

从图片可知,古猗园南大门的这只雄狮子,并没有将绣球踩在脚下,而是握在手上,更显温柔细腻。如此走心的“凹造型”,与江南文化固有的细腻和温润是密不可分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豫园双龙戏珠洞门前的一对石狮也找到了注解。

发乎精微和注重情感体验的江南文化,似乎总能触碰到人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古猗园南大门的这对石狮子,少了点雄壮威猛的慑人气魄,而那多了些乖顺、文气和典雅,且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部分恰是江南文化最典型的体现,同时也意味狮子从“神坛”走向民间,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它的典雅和秀气,让见者无不生出无限怜爱……不过最近也有热心游客表示很“心疼这对细胳膊细腿的石狮”,可能感觉它的文气身形与古猗园南大门的建筑体量不太契合。目前园方也在遍寻石刻名家,争取早日为古猗园再添一对镇园护院之狮。

俗话说:“摸摸石狮头,一生不用愁;摸摸石狮背,好活一辈辈;摸摸石狮嘴,夫妻不吵嘴;摸摸石狮腚,永远不生病;从头摸到尾,财源广进如水流。”在农历新年来临之际,来古猗园,感受浓浓的年味儿,摸摸象征事事如意的吉祥狮,过个快乐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