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救助与市容环境建设
发布时间:2005/9/19 11:12: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社会救助部门是造福生活无着落的社会弱势群体的一个慈善机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也是市容环境建设不可分离的一个环节。在当前,积极转变社会救助部门的工作作风,对于探索和建立起经常性的社会捐助制度,构建和谐社区服务相配套的社会互助体系,建设良好的市容环境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长期从事社会救助工作,就这一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强化理论建设,提高社会救助部门专业处置能力和综合素质。
    社会救助的对象都是一些老、弱、病、残、孤、智障人员,这些人群往往处于社会的最低层。在当前,首先要提高社会救助的理论建设,强化社会救助的服务意识,提高社会救助的亲民思想,在全社会中与受救助对象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基础,确实转变社会救助部门的工作作风,为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市容环境奠定良好基础。党的好干部孔繁森、汪洋湖和西安市政法战线的优秀法官李曾亮、优秀社区干部邓菊梅的先进事迹,已经为社会救助部门和社会救助工作者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和模范。这应当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中成为社会救助战线学习和实践的重点,也是保证社会救助工作部门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和保证社会救助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实践。
    其次,社会救助部门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看家本领”。诸如在政策法规、医疗救护、脱贫致富、说服教育等方面必须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救助专业处置能力,保证有一支高质量的综合型的社会救助个人素质的工作队伍。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去学用结合,指导实践,为提高市容环境质量发挥好社会救助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建设和谐社会提升市容环境,要求社会救助求真务实不尚空谈。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实干兴国,空谈误国。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时处处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必须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从事社会救助的部门和党员干部,要遵循江泽民同志的指示精神,做到埋头苦干、扎实工作,搞好服务,确实在转变工作作风上下功夫,在抓好工作落实上做文章,在提升救助质量上求效益,努力实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提升市容环境质量作贡献。
    一是理清思路,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民政救助改革中,将“收容遣送”转变为“社会救助”,这是工作思路的大转变,是社会救助人文化理念的新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社会救助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更高的要求。工作思路和方针的改革,带来了工作制度和救助方式的进化,要适应新形势,克服新困难,必须理清工作思路,坚持制度落实,规范工作行为、实施科学管理,使社会救助工作效率得到新的提升。
    二是认真调研,促进社会救助全面落实。救助工作虽然单一,但涉及到相关的工作部门比较多,遇到的个体案例也千差万别。因此,必须认真调研,抓住关键环节。在纵向上,要协调好与上级和部门的关系,理顺与下级工作部门的关系,保持政令畅通;在横向上,要与市容城管、工会、残联、妇联、共青团、公安、卫生医疗等相关工作部门协调好关系,积极争取支持与配合。在这里,建立良好的协作互动机制,是保证社会救助支撑到位的关键所在。
三是模范带头,狠抓社会救助作风落实。工作作风落实的集中体现是真抓实干。真抓就是要抓大事,实干就是要解决突出问题。例如,在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方面,既要抓救灾应急体系,又要抓扶贫帮困体系;既要抓五保供养体系,又要抓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既要抓军属和在乡复退军人优抚,又要抓社会流浪人员救助体系。只有这样,和谐社会和市容环境才能得到不断提升。
    三、人人献爱社会共建,营造社会救助良好氛围。
    搞好社会救助工作,既是民政部门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只有人人献出一点爱,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弱势群体才能真正沐浴在党的温暖阳光中。民政部门,特别是救助工作者要将“大讲慈善之道、大兴慈善之德、大做慈善之事”,成为全社会乃至在城乡角落普遍行动,而在全社会要营造出关爱弱势群体的良好氛围。
    一是宣传引导。加大社会救助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广泛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乐于施善的传统美德,把爱心献给那些弱势群体。
    二是行为引导。民政部门要以身作则,用从事社会救助的模范行为、突出政绩、典型事例来感召社会,唤起共鸣。古人云:“众人拾柴火焰高”,群众的参与就是社会救助的“艳阳天”。
    三是制度引导。上级和决策部门要用政策、法规、制度来规范各部门和人民群众的慈善行为。西安市人民政府最近出台了《关于西安市乞讨流浪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就是规定了公安民警、城管监察实行引导救助的一种具体措施。
    四是奖惩引导。在社会救助中建立运转正常的奖惩制度,是激励全社会“向善之心”的长效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对见义勇为的典型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见穷不救、见危不救、见死不救等行为实施必要的媒体曝光和处罚。
    在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市容环境质量的大背景下,社会救助无小事。不管是在宏观政策的落实,还是牵涉到每个救助对象的个体案例,都要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都能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上级的考验和人民群众的考验,将社会救助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创造一个社会救助的良好外部环境。(作者  西安市蓝田县民政局社会救助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