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题:野生动植物的大本营——湿地
发布时间:2014/3/24 15:26: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薄顺奇

 

  上海地处长江河口,三面临江滨海,滩涂资源丰富。黄浦江自西向东连接淀山湖和长江入海口,水系复杂,湿地类型众多,从内陆河湖的淡水,到河口区域咸淡水,至近海咸水区域,水体盐度跨度广,生态环境多样,为大量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环境。


  一、丰富的鱼类资源

  长江口、黄浦江及其支流和淀山湖系组成的水系是鱼类幼体重要的育肥场所和洄游种类的中转过道,鱼类种类多,资源丰富。在本次重点湿地区域调查中,共记录到鱼类18目38科113种,主要为鲤形目、鲈形目和鲇形目。近10年来,上海的湿地鱼类的物种多样性总体变化不大,新记录到大海鲢、鳞鳍叫姑鱼等5种鱼类,也有白鲟、松江鲈鱼、鲥鱼等部分重点种类没有再次被发现。

  鱼类中的中华鲟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目前主要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每年5—6月,性成熟个体由海入江,经南支深槽溯江而上,至10—11月到达长江上游产卵。当年孵出的幼鲟,于次年5—6月经南支南北港江段到达长江口,在崇明东滩、九段沙浅滩和铜沙浅滩进行3个月左右的适应性生活后,于9月后陆续入海;10年后性成熟个体入江产卵。

  凤鲚、刀鲚、日本鳗鲡等洄游性鱼类是长江口区主要经济鱼类。凤鲚平时生活于近海,春夏季至河口区产卵,渔汛期为4—7月,渔场主要在南港和北港。刀鲚是一种长距离洄游性鱼类,产卵场远至江西赣江中游,每年3-4月为渔汛期,主要渔场在长江口北港、南港、北槽、南槽以及长江口水域。日本鳗鲡为降河性鱼类,平时生活在淡水,秋季成熟后鱼经河口区降至深海产卵繁殖。每年1—5月,鳗苗成群由海经河口进入江河湖泊。近年来,长江口区捕捞鳗苗是江浙沪闽一带渔民每年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是,由于历史上的过度捕捞和近海地区严重污染,长江口经济鱼类资源正出现衰退迹象,捕获量呈下降趋势,个体小型化比例正在加大。


  二、两栖动物稳定

  上海的沿海湿地区域主要为咸淡水交界区域,部分区域的盐度达到8%以上,对两栖爬行类动物的生存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除了海龟、海蛇等海洋爬行类外,两栖动物主要分布于内陆淡水生境,栖息在鱼塘、农田、沟渠、湖泊等湿地生境内,主要为蛙类和部分水栖性蛇类和龟鳖类。

  根据研究文献所示,上海地区历史上曾有扬子鳄的活动(闵行、马桥地区),由于环境变化,目前在这一地区已不存在扬子鳄的野生个体,国家林业局为了更好地实施对扬子鳄的保护工程,扩大扬子鳄的分布区域,恢复其野生种群数量,于2007年在崇明东滩湿地公园设立了扬子鳄放归自然项目。

2007年6月,将6条扬子鳄重引入到崇明岛湿地,并对其开展了全面的监测和研究。2009年,湿地工作人员发现15条小鳄鱼孵化,2010年9月,又有7—9条小鳄鱼被发现,且健康状况良好。说明公园生态修复后的环境能够作为扬子鳄野外生存的生境。放归的扬子鳄已适应野外环境,能在无人工干预的条件下存活并且顺利繁殖,这都为扬子鳄野外放归的进一步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数据。

  目前,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卓有成效,扬子鳄的种群稳定,数量逐年增加。同时,公园建立了以野放扬子鳄为依托的科普教育基地也得到大众的积极响应和普遍好评。



  三、鸟类栖息保障

  上海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中部,沿江沿海的自然滩涂、库塘湿地为鸟类提供了广阔的栖息场所和丰富的食物来源,每年春秋季或冬季都有大量过境候鸟或越冬候鸟经此停歇补充能量或越冬,鸟类种类和数量众多。

  在本次重点湿地调查中,记录到水鸟共10目17科95种,水鸟的区系结构以古北界鸟种为主,反映了上海所在东洋界北缘地区的动物地理特征。记录到白头鹤和东方白鹳2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小天鹅、鸳鸯、灰鹤黑脸琵鹭等10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崇明东滩是全球唯一一个白头鹤的河口滩涂越冬栖息地。

  水鸟主要以迁徙?鹬类和越冬雁鸭类为主,两者的种类和数量变化决定了上海地区水鸟种类和数量的变化。?鹬类主要栖息于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横沙东滩湿地、南汇东滩禁猎区和九段沙湿地保护区的滩涂区域,雁鸭类主要栖息于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崇明周缘湿地、南汇东滩禁猎区和九段沙湿地保护区的潮沟库塘和湿地。

  与10年前的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相比,湿地水鸟种类基本类似,有81种水鸟在两次调查中均被记录到。近年来的同步水鸟调查显示:上海地区的白头鹤、黑脸琵鹭、小天鹅等重要物种栖息状况较为稳定,但自然湿地的质量下降、全球气候异常以及整个迁徙路线水鸟数量的下降都使上海地区水鸟数量处于下降趋势。而随着崇明东滩、九段沙保护区和南汇东滩野生动物禁猎区日常管理工作的推进,鸟类日常监测、湿地鸟类栖息地修复、外来入侵物种控制等各种针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措施的有效开展,为鸟类在上海地区栖息提供了保障。


黑脸琵琶


  四、哺乳动物数种恢复

  上海地区的哺乳动物按照栖息生境分可以分为水栖或半水栖种类、田野栖息种类和城市栖息种类。其中,水栖种类主要为鲸豚类和水獭,前者主要为各时期收集的搁浅记录。历史上上海地区有记录的哺乳动物9目16科50种,但近年调查中仍能见到的种类不足50%。刺猬、华南兔、黄鼬以及啮齿目兽类在上海的分布较为广泛,在各湿地区域尚有一定的数量。

  和扬子鳄一样,獐也曾经是上海的土著物种,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上海市郊、青浦及奉贤等地湿地区域獐的数量也很多,后来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人为的捕猎,于20世纪初獐在上海绝迹。

  为了恢复这一土著物种,2007年上海开展了獐的重引入工作,在圈养种群成功繁殖后,选择了松江叶榭浦南水源涵养林和滨江森林公园对獐进行野化训练,建立獐的可自我繁殖的半野生种群,在2010年6月在南汇东滩野生动物禁猎区野放了12只佩带了无线电发射器的成年獐,开展了跟踪研究。数月后,发现最初野放獐的家域较大,之后出现逐渐缩小,活动范围从扩散逐步稳定,这是野放后的獐面对新的栖息环境寻找适宜生境的表现。




  五、野生动物种群亟需湿地生态保护

  近年来,高速的城市发展带来了人口的剧增与人为活动的频繁,同时导致大量野生动物栖息的环境被快速建成的工厂、道路、开发区等人为设施侵占,沿海自然滩涂被大面积地快速围垦,适宜栖息地逐步破碎,生物多样性指数呈现出不可逆的下降,生态功能逐步丧失。此外,少数不法分子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违法捕捉各类野生动物,使得动物种群数量明显下降,也直接影响野生动物资源。

  面对如此生态窘境,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落实基础的野生动物资源日常监测,在此基础上,以生境建设和物种保育为重点,为合理化生态建设提供意见和建议。同时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建立野生动物禁猎区,并且积极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理念,开展栖息地相关科研工作,适当引入、复壮本土物种资源。

  (作者单位: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


  (本文供图/刘雨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