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研究:农村环卫事业发展任重而道远——江苏省淮安市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情况调研
发布时间:2011/2/22 14:04: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焦从太

  随着淮安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市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2005年淮安市政府投资7600万元,在苏北率先建成了日处理能力为1100吨的王元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消纳淮安市辖五区一县的生活垃圾,淮安市辖四县已投入使用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1座,计划年底建成使用的1座,已建成的垃圾资源再生厂1座,还有一座正在立项;在乡镇已建成垃圾转运站55座,今年还将完成15座,城区现有垃圾转运站52座,市、县共有垃圾运输车辆123辆,全市环卫从业人员4771人,在农村已初步建立起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各个县(区)均建立起“一支保洁队伍、一批收集设施、一个运转机制和一个长效制度”的“四个一”垃圾管理机制。但由于我市地处苏北平原,农村人口比例大,各乡镇(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脆弱,用于环境整治和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费用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较低,垃圾无序管理和随意处置,导致“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在部分村镇还有没得到彻底改变,严重影响和危及农村生态环境及群众生活。虽然我市已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但按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在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整治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一、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状
  近年来,淮安市围绕农村垃圾治理和环境整治进行了积极探索,扎实推进环卫城乡统筹工作,通过开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一系列活动,“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初步建立。但从全市来看,由于农村底子薄、基础差,加上各地经济条件、发展水平不一,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不容乐观。
  (一)农村生活垃圾的构成十分复杂
  过去,农村垃圾以厨房剩余物以及菜叶瓜皮为主,大部分以堆肥、沤肥、直接还田等传统处理方式进入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现在,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农村生活垃圾成分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次性用品废弃物明显增多,尤其是塑料袋、废电池、光盘、农药瓶等在生活垃圾中的比例逐年增大,另外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乱丢医疗垃圾现象,将用过的药瓶、一次性注射器、输液胶管等随意丢在沟渠、塘边,严重污染了环境。其中许多成分危害大、难降解,依靠传统的方式根本无法处理。加之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不健全,随意弃置的垃圾成为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不仅污染大气和土壤,孳生蚊蝇、老鼠等,还会产生大量毒性很强的渗滤液,经雨水冲刷渗入水体,严重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垃圾收运体系建设的基础薄弱
  近几年来,我市各县区和城管环卫部门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大力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全面清理了沟渠河塘和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前屋后的垃圾,许多积存多年的垃圾得到清除,乱倒、积存、暴露垃圾大为减少,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一定治理,全市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得到一定改善,初步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垃圾处理工作城乡二元分化严重,在不少农村还存在着“垃圾围城”的现象,原因在于:
  一是认识、宣传不到位。由于长期受“自扫门前雪”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加之缺乏对生活垃圾污染知识的宣传,导致广大农村居民普遍对生活垃圾污染危害性缺乏认识,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特别是在以分散居住居多的乡镇,生活垃圾“遍地开花”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农村现在使用的不可回收、一次性用品的增多,这些平时倾倒在房前屋后、渠塘沟边生活垃圾有的几十年也不会腐化,像电池这样的化学用品如不进行处理还将会对土壤、地下水造成巨大污染。所以用“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来形容农村环境状况是很贴切的。
  二是人员、设施不落实。从运作主体来看,目前我市各乡镇生活垃圾都是由城管部门和乡镇来负责收集、转运、处理。按照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要求,应做到按照比例配备保洁人员,居民点设垃圾箱,村建设垃圾(房)池,乡镇建有垃圾转运站,最后由城管部门统一清运至县级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填埋或焚烧。但由于投入的经费、人员少,首先造成负责生活垃圾收集的部门作业大多只限于集镇、村内主要干道以及村部等区域,不能辐射整个行政区域;其次造成乡镇、村组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条件差的乡镇在村一级果壳箱、垃圾房设置上数量很少,镇一级没有建设垃圾转运站,缺少转运车辆。从而导致各村组的生活垃圾无法转送集中处理,造成农村的户外垃圾处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组保洁、村收集”工作的缺失,直接造成垃圾收运体系从源头上断裂。
  三是收集、转运不及时。由于“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刚刚建立,导致规模小的乡镇生活垃圾做不到日产日清,通常每隔2-3天甚至更长时间才清运一次,造成垃圾清运不及时和不彻底的情况。且由于没有专业运输工具,大多数乡镇以人力手推车作为主要垃圾收集车,垃圾运输车使用的基本是农用车或拖拉机,基本没有密封,运输过程中泄漏,散落情况严重,造成垃圾的二次污染。尤其在夏季,垃圾清运不及时、不彻底以及抛洒滴漏的垃圾所产生的恶臭、害虫等污染,不仅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生产,还会引发疾病,威胁健康。
  四是处理方式不达标。目前我市不少乡镇多采用集中简易填埋方式,大多数乡镇均建有简易垃圾填埋场。由于乡镇经费有限,多数乡镇、村庄缺乏收集、中转设备,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乡镇或村虽然能将垃圾收集起来,但处理方式非常简单,往往只是运至一些远离居民和水体的废沟废塘,基本上采用露天堆放,没有任何覆盖、防渗措施。其实质就是将垃圾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有人的地方转移到无人的地方;将分散污染变为集中污染,垃圾污染情况令人堪忧。


  二、生活垃圾污染带来的危害
  我国在“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并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建设目标。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是农村村容整洁的重点内容。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问题,不仅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严重威胁城乡居民生命健康。
  (一)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造成各类资源的严重污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总量的增加,加上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长期进行简易填埋将占用并污染越来越多的土地资源,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由于没有防渗处理,垃圾渗沥液直接流入地下水,加之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洗衣粉、塑料制品的依赖性高,随意倾倒生活垃圾将必然导致地下水的污染,过去农村清澈见底的小沟小河,现在已变成了臭不可闻的污水沟。垃圾堆体长期裸露,有机物发酵产生的废气无时无刻不在污染着周围的空气。
  (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势必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先污染、后治理”的办法会给政府带来巨额的成本,更会大大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如一味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搞突击式的经济发展,或者经济发展之后公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那么将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严重障碍,是与科学发展背道而驰的。农村垃圾污染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百姓生活质量不但得不到提高,带来的将是乡村变得难以住人,造成“垃圾围城”现象愈演愈烈。
  (三)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必然危害人们的健康
  垃圾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使蔬菜、农作物富含有毒有害物质,而这些物质通过食物最后被人体吸收;垃圾露天堆放更会造成蚊蝇滋生,老鼠猖狂,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农村生活垃圾,使井水变绿,使河水变臭,使近年来农村患病人数猛增。即使是转移到简易垃圾处理场地,由于现在的生活垃圾成分相当复杂,既没有分类,也没有任何处理,甚至没有掩埋,所散发的废气和造成的污染,无论给运输沿线的农民,还是给垃圾场地附近的农民的生命健康都带来了不容低估的威胁。
  三、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的几点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环境保护,而农村垃圾治理则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程,是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民生工程,也是改善投资环境的发展工程。应以制定好“十二五”规划和开展新农村建设提升行动为契机,将农村垃圾治理作为重要内容,尽快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垃圾治理长效机制,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
  (一)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对垃圾污染危害性的认识
  各级领导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清经济发展与环境整治的关系。不能只顾一时、不顾长远;不能以上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为手段来换取一时的发展;不能以消耗子孙后代应享有的环境、资源为方法来获得阶段性的经济增长。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是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也不符合国家所提倡的低碳经济、绿色GDP。
  应采取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的宣传形式,把道理讲明、原理讲透、方法讲清,让全民认识到垃圾污染的巨大危害,形成人人珍爱环境、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充分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宣传农村环境卫生典型、推广各地经验,用典型教育农民、用典型激励工作,激发他们净化美化家园的热情。宣传农村环卫工作的意义和相关政策措施,普及农村环境卫生知识,使他们转变观念,改变陋习,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使垃圾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在农村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全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保护农村环境从我做起、从我家做起”的意识深入人心。
  (二)编制专项规划,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列入各级年度工作考核目标
  既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更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改变领导干部传统的政绩观念,就要树立经济发展是政绩,环境保护同样是政绩的理念,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列入干部考核体系之中,放在同样的地位加以重视。把农村生活垃圾整治目标与年度经济发展指标一同下达、一同考核、一同奖惩,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可以采取“一票否决”原则,使领导干部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起来。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应将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作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统一部署和行动,破解农村垃圾污染难题。科学编制农村垃圾治理专项规划,对相关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和政策措施做出统一安排部署。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整治活动,集中清理农村积存垃圾,实现城乡垃圾清理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将其纳入新农村建设考评体系,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

  (三)加大经费投入,加快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
  首先乡镇一级政府要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保障乡镇垃圾处理运行经费的投入。但就目前来看,乡镇一级财政毕竟有限,单纯依靠他们投入,往往只能保障人员工资和最基本的基础设施费用的投入,这势必导致在稍大型基础设施(例如中转场)投入的时候遭遇资金“瓶颈”。在建设大型环卫基础设施时,应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及资金支持,采取多种渠道融资,不断探索市场化投入和运行机制,解决当地政府压力。市、区两级政府还应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整治专项经费以及基础薄弱乡镇环卫经费的投入,实施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以奖代补”措施。此外,还可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出台相关政策,适当提高垃圾清运收费标准,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
  (四)理顺管理机制,使农村生活垃圾整治长效化
将农村环卫工作纳入城管环卫部门管理,实现农村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处理,形成城乡一体的垃圾处理机制。按照属地化和专业化双重管理的原则,健全农村环卫管理机构,在各乡镇建立环卫保洁队伍,并在各村按人口数量配备保洁人员,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
市一级环卫部门要以“规划先行、以城带乡”为原则,编制乡镇环卫专业规划,明确乡镇垃圾处理设施的布局、规模以及实施方案,加强业务指导、检查督促。农村环卫管理机构,在各乡镇设立环卫所,充实环卫人员,并在各村按人口数量配备若干名保洁员。根据农村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垃圾处理模式。在城郊,实行“村收集、镇中转、区运输、市处理”,保洁员收集村里垃圾,环卫所运送至中转站,经过中转站压缩后,由区城管(环卫)部门运往市垃圾处理厂。在远郊,实行“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保洁员收集村里垃圾,环卫所将垃圾运到中转站进行压缩,然后运往县垃圾处理厂统一处理。

(作者:江苏省淮安市城市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本刊资料库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