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绿色世博低碳世博的辐射效应——访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绿地公园片区部部长陈敏
发布时间:2010/8/30 13:48: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王 洺 王玉华
  作者采访陈敏现场

  举世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在举行之中,到过世博会观博的人们无不对世博园区的“绿地多、气魄大、环境美”赞叹不已。那么,本次世博会给风景园林和城市环境能起到什么样的影响?世博的成功经验,在后世博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如何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今后城市发展的理性思考上有些什么借鉴?7月中旬,笔者专访了上海世博会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2010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绿地公园片区部部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敏。百忙中,陈敏部长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笔者:上海世博会从今年5月1日起已经接待参观人次将近3000万人次了。其中,在观博的专业人士中他们对本次世博会的绿化园林建设和管理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我们知道,你是本次上海世博会从筹备、建设到运行管理,始终奋战在第一线的一位局长。请问,你认为本届世博会在绿化风景园林上有哪些成功之处,对今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将会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上海世博绿地建设


  陈:这是个带有前瞻性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举办本次世博会前期规划和建设实践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和理念问题,也正是我们事前已经多方论证和思考的问题。我想,通过评述、聚焦和关注,把你们所希望了解的问题做个介绍。
  2010 年上海世博会是一场世界文明的盛会,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实演绎,也是对上海的高度聚焦,是海纳百川的上海城市精神的集中体现。办博宗旨就是四个字——”生态世博”,而景观、绿化,则是生态世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世博会的环境建设战略而言,我们是以科学发展为指导,营运服务为中心,改善和提升环境质量为重点,满足和提升参观者的满意度、舒适度和安全度为出发点。核心理念就是两句话:“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举办世博会首要的是理念超前和大手笔的建设,其次是大型活动的管理,再有是一个重大的实践。在世博建设这个平台上,我们获得了理论和实践的双丰收。如果说本次世博会对“后世博”有什么影响的话,我想就好比像原子核爆炸的巨大能量将对今后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产生辐射效应。归纳起来大致有三条:一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二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新的技术;三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工艺和机制。我觉得,要规划城市的今天和明天,也是规划与保护历史和文化,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虽然难度十分艰巨,但这是一种责任。因为世博会对中国、长三角以及上海的经济总量和结构,对上海的产业结构、城市结构以及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等等,必将带来长远而又深层次的影响。世博会,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上海世博绿地建设

  世博会的申办提出了一个很好主题,那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伴随着城市发展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又延伸到文化、经济、科技、社区、乡村的问题,就此拓展出了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五个副主题,即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以及城市和乡村的互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有机系统与地球的大生物圈以及资源体系方面的相互作用也在日益加深和扩大。人、城市和地球三个有机系统环环相扣,这种关系贯穿了城市。通过举办世博会,使我们从中更深地体会到城市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应当如何解决,在这里我们都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从世博会申办成功后我们就加紧世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完善了上海市的绿地系统的规划结构,创造了上海新的滨水开发环境,对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总体功能和空间结构都会带来影响。面对世博园区场地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在规划设计上不但体现了场地特征、有创意、科学性和可操作的方案,还融入了先进技术的运用和展示,更是体现了低碳、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等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内容。所以,整个世博的绿化、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有许多新的理念在里面的。在整个世博园里,我们不是作为一个公园来考虑的,而是作为一个城市社区来规划建设的。世博园区的绿地规划注重了“一核、一轴、两带、多楔”为主,由黄浦江向两侧的城市空间延伸。规划绿地面积有135万平方米、广场面积约69万平方米。其中规划永久性城市滨江绿地约50万平方米,总共营造了160万平方米,包括立体绿化、场馆配套绿化、垂直绿化,等等。仅在世博园区,总绿化面积占上海市五年新建绿化面积的2.4%,因此它有大的绿量,绿地率在35%以上;在绿地结构上包含了城市多种绿地形态,有河道绿地、防护绿地、滨水绿地、场馆配套绿地、迎合社区活动的广场性绿地等等;同时,条条道路都有行道树,构成了绿链、绿地相接的绿色生态网络。因此世博园绿化规划的特点,就是“大绿量”、“多样性”和“网络化”。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崭新的理念,也是未来城市发展构略所必须具备的。只有按照好的绿地结构,才能产生好的绿地生态效益,更能得到最大量的发挥。
 上海世博绿地建设

  笔者:俗话说,规划是龙头。对于本次世博会绿化园林的规划,你们曾经有过什么考虑?有哪些做法你认为是成功的?或者说,对今后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是可以借鉴的。

  陈:这里,我说定位很重要。依据上海世博园区的总体规划,结合现状调研,我们的绿地系统规划是把“生态性与文化性相融、整体性与特色性并存、共享性与层次性互动”作为3条核心理念并贯穿绿地规划的始终。整个绿地系统以世博公园为核心,以轴线大道、步行景观带、浦江景观带和网状道路绿化为主体骨架,构建“绿环围绕、绿楔绿网交织、绿链相接”的生态网络布局,并以此来强化各功能片区与场馆之间的特色景观林,并紧紧地将其联系在一起,形成绿化景观的一个完整系统。同时,绿地也是组织人流、保障安全的重要场所和空间。这里,我分别说说世博绿地、滨水绿地和中心城区绿地的三个定位。
先说绿地公园的定位。“世界的品味,中国的韵味”是公园设计的魂魄所系。在世博园有3个公园,即世博公园、白莲泾公园和后滩公园。对它们的定位有3条:一是“后花园”,二是“避灾场”,三是“制氧库”。世博的绿地,当前最主要是为世博会服务,是世博展馆的后花园。家里有很好的客厅和厢房,而如果缺少一个花园,还是不完全的。所以,这3个公园就是世博园区的后花园。我们说,一个城市,不能没有防灾、防险区域。城市一旦发生重大灾害影响时,绿地、公园就是最好的避险、避灾、避难的场所。再说,世博会预计要有7000万人观博,平均一天客流40万人,高峰客流60万人。根据从生态学的理解,每个人需要12平方米的绿地,才能达到比较优质的呼吸循环系统的标准,所以世博绿地就是一个大的氧气库。这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最典型的一种象征。

  上海世博绿地建设

  再说滨水绿地的定位。在世博园里黄浦江沿线的岸线就有4.8公里,这么长的岸线都是公园绿带。上海作为一个“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水是生命之源,水是这座城市的缔造者,如果没有水会选择这个地方来办世博会吗?对我们来说,黄浦江是母亲河,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从水里走出来的。一个特大型的城市就坐落在黄浦江边上,建成一个典型的滨水的绿地就是我们对她的敬意。所以,我们是“引水入林,做足水文章”。
  根据上海的发展的总体要求,黄浦江应该成为上海最大的一条生态的廊道,这种经验在世界上包括在许多国家都已经得到实现,比如,韩国的汉江,就是城市最大的廊道,空气通过这个最大的廊道可以在这里流通,水质在这里净化,两边的环境形成一个适宜人居住、生存的条件。从上海这几年绿地发展来看,真正的市中心滨水绿地是很少的,上海是不见水不见海的,现在这几年上海做了很大的努力,建成了浦东的滨江森林公园、宝山的炮台湾湿地公园,把两个门户先建好,再往里延伸,浦东整个外高桥,滨江的二期要起来,共青森林公园原来最大的森林公园要起来,复兴岛要整个改造,加上浦西的北外滩,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网状,统统连接起来了。这是上海的一条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廊道,通过世博园的建设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雏形。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世博会,上钢三厂能搬吗?江南造船厂能搬吗?上海容器厂能搬吗?南市发电厂能搬吗?是不太可能搬的。借着世博会的契机,黄浦江的整个沿岸都起来了,这就是上海的“黄金通道”,是上海最具有魅力和影响的区域。
  第三个定位是上海中心城区的绿地。这个定位是三句话。叫做“完善补充”、“填补空白”、“后续发展”。以前,上海提出过“市民走出家门500米就能进入一个一定规模的3000到4万平方米的大型的绿地”。这在世博会以前这个区域大型绿地是一个空白,现在就填补了这个空白,就完善了整个绿地系统的规划,弥补了这个缺陷。可以这样说,世博会的举办才从真正意义上说完成了上海“环、契、廊、园、林”的绿地结构,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完全的、为市民开放的公共的绿色空间。在世博园里这些已经建成的公园将会被保留下来,成为城市绿色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将来这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布局基础打好了,道路做好了,公园绿地做好了,大的格局已经定了,就为整个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我认为,对于绿地定位是极其重要的。今后城市绿地的发展,一定要把城市的定位搞清楚,特别是绿化行业的主管部门要把绿地的定位搞清楚,这对将来一定会有影响的吧。

  笔者:你说的非常有道理。城市的性质、城市的品味取决于城市的质量。这是一个理念性的东西,更是在城市发展中的一个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可以相信,世博理念必将会推动后世博的城市发展,难怪各地城市的市长和专业工作者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世博的环境建设究竟有哪些辐射效应?或者说有哪些后续影响呢?

  陈:这里,规划原则很重要。这一原则就是“绿地与水相连”、“绿地与文化相融”、“绿地与人的需求相通”。为什么要造绿地?在这个问题上有的不是很清楚,有的不是很科学。在这里,我要讲一下绿地的功能。那么,绿地到底有什么功能?现在公认的有五条,即“生态,休憩,文化,避险和教育”。
  作为一个城市和一个地区来说,一定要赋予公园绿地的实质。有人说,公园就是种花种草,好看。现在老百姓健康要紧了,到公园去散步、跳舞、打拳、做操,这是休憩的功能。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阪神大地震,绿地的避险功能更加显现出来了。也就是说,有绿地的地方地震损害的程度相对就比较轻。因此,凡是在地震比较严重的地区,绿地都是避灾的场所,救援的场所,物资储备的场所,包括直升机停降的场所。尤其是连续地震的地方,绿地是最安全的地方。所以,我们应当综合地考虑公园绿地的功能。
再要说的是文化功能。现在,上海的公园绿地最缺的是“上海文化”,公园都是千篇一律,文化底蕴和内涵不深厚。为什么北京的公园那么好,就是有文化。像皇城根公园、颐和园甚至天安门边上新造的一个个公园都有文化的支撑。为什么北京公园的游人量大大超过我们上海,就是因为北京公园是健身休闲的场所,又是文化和教育的基地。
  在世博园里面,这种文化方面的功能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们主要是通过“保留、改造和利用”这3个手段。第一,通过世博会保存、保护和保留了一部分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东西,如这里的大烟囱、大吊车、宝钢大舞台,等等。在这里,上海最高的温度计,就是发电厂的大烟囱改的;宝钢大舞台是50年代根据毛主席提出的要提高钢种水平、自己搞武器的要求而建的特种钢车间,现在改造成一个活动演出场所。还有日本在30年代黄浦江边造了一个无x结构的仓库和中国的第一舰、第一船从这里出去的江南制造局,中国第一批出国的研究生所在地的白楼、红楼,以及钢铁厂几十吨重的大钢包,都成为很好的艺术品。其中,包括原来区域的植物以及有区域特质的物品等等。这些东西都被保留下来了,到世博会以后这里就是时尚秀最好的地方。这就是文化嘛。一座城市,最值得留恋的并不是新东西,而是一些老的东西。
  我们要拓展绿地功能,还在于要“提高舒适度”、“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世博会就是强调要让老百姓如何过得舒适,绿地建设理念的弘扬以及扎根也是如此。搞园林,就是为了使用。而舒适度和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也就是为了使用。比如,我们的滨江绿地,为了要保持其南北的通透,沿江的绿化种植成扇形的,就像打开一把扇子一样,乔木作为扇形的骨架,地被就是扇面。另外,扇形结构能将江风引入园区,就能通风,还能看到江景。这也是一种理念。
  再有一个就是防汛墙。按照要求,黄浦江的防汛墙要做到7米多,这么高在园区里是看不到黄浦江的。但是在这里所有的防汛墙都是亲水的,原因就是我们把它后延了,把它的标高作为公园的标高。通过覆土将防汛墙掩藏,形成一个人与江之间对话的视觉通廊。

  笔者:我们以前曾经看到过那个黄浦江两岸的改造规划,据说从渔人码头到提篮桥这一片也都要做成亲水的,但是至今没有来得及做。在世博园里,却已经实现了。这对今后的城市建设有很多地方是可以借鉴的,确实不错。现在看来,一种好的理念和意识,再加上一个科学严谨的规划,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陈局长工作了这么长的时间了,思路不断地在拓宽,手笔也越来越大了。你觉得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可以思考的呢?

  陈:“追求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创新之美”已经成为本次世博会景观艺术的基调。这里的城区绿化在全国来说,是一次最集中的亮相和展示,手段多样,形式新颖。在世博园,85%的场馆都有绿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墙面绿化,这里面展示了一些高新的技术,展示了一种人文的理念,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理念。
  在世博园区景观环境建设中,我们尝试、运用、推广了20余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我讲个最简单的。比如3000平方米的主题馆墙面绿化,规模做得很大,两个加起来有6000平方米,超过了大阪的5000平方米,这实际上还是做得到的;但是,在法国馆里面有一个垂直绿化做的就非常好,这种创意就很少有人想得到。它用的材料是很贱的也是最简单的瓜子黄杨,因为最容易生长,养护最简单,而且好看,花钱也少。
  
“城市最佳实践区”是往届世博会从未有过的新概念,是世博会发展史上的一次创新,同时也被称为一个“亮点”,它为全球城市能够独立参与世博会提供了机遇,并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城市交流发展经验的独特平台。“城市最佳实践区”既是展区,其自身也是展品。从中由建筑物、开放空间和环境设施等建成环境元素的最佳实践案例整合成为模拟城市街区,无疑成为世博园区中最有特色的区域之一。在城市最佳实践区里面的案例馆中,就讲到了环境、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废弃物的利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对未来城市的发展都是有借鉴作用的。
  我感到,从理念上来说有很多东西,在工艺技术上也有很多,更比较专业,当然这中间还可以分篇、分项目地进行研究和探讨。比如水系生态处理技术、生态绿墙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生态透水地坪、喷雾降温技术等等有很多很多。说一个简单的。比如,公园里面的灌溉水,都是从黄浦江里弄出来的,并经过物理性的过滤、农田的过滤,挡墙和砾石一层一层的过滤,从原来的劣五类水最后达到优三类水的标准。这样就可以灌溉了、养鱼了、养水禽了。还有高温的时候,高架步道下面、遮阳棚下面的座椅都有喷雾系统和电风扇。天气到了30度以上喷雾会全部打开,凉风嗖嗖,人进来就觉得很舒服、很清凉。这就是把人的本质需要放在了第一位。还有,这里所有的道路都是透水性的,雨水下来马上就透下去了。
  总之,世博会集中了世界上全人类的智慧和技术,通过对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我们的城市一定会让生活更加美好。

  笔者:听了你的评述和解释,真是大开眼界。我们觉得在上海世博园里面,理念性的东西真的是特别的多。城市建设和管理这一整套的理念、建设技术、工艺和管理的方法等等,真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探讨、借鉴的。谢谢你在百忙中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本文照片由被采访者提供,摄影/洪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