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蓝藻 警钟长鸣
发布时间:2007/9/5 10:22: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徐亚同 何淑英

 
  今年江苏太湖蓝藻提前于5月底开始大规模爆发,造成无锡自来水恶臭难闻,无法饮用。以水美著称的太湖美成了臭美,无锡市民纷纷抢购瓶装桶装水饮用,周边地区加速生产瓶装水以解燃眉之急。经采用自来水厂水质强化处理、人工打捞、人工增雨、围栏、引江济太,从长江引入清水更换太湖水体等措施,後于6月初自来水水质明显好转。然而,中新网6月16日报道: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卫星监测发现,太湖水域中西部及北部(北部部分水域上空有云覆盖)出现了大范围明显的异常高绿度值信息,太湖水域中西部及北部又出现大范围蓝藻。

 
  蓝藻暴发是天灾更是人祸
  近年来每到夏季,在一定的条件下,太湖边总会暴发水华,蓝藻泛滥成灾,水体臭不可闻,严重影响市民生活和渔民生产,今年只是较往年提前而已。据调查,太湖水质为ⅳ类或劣于ⅳ类的水域面积占全太湖的83%。主要是氨氮、五日生化耗氧量、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超标。虽然1998年在太湖流域工业企业的废水实施了达标排放,但是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污染排放量的迅速增加,原来的污染控制措施和能力已经无法满足原定的污染源控制目标。这是太湖水环境趋于严峻的主要原因。
  近几十年来,人们对湖泊资源的开发利用处于过度的状态,严重加速了湖泊富营养化,频繁的蓝藻暴发表示出太湖已经非常脆弱了,自我调节能力已经严重丧失。看上去蓝藻暴发是气温升高、降水不足等自然因素造成的,实际上在生态灾难的背后更是人为因素的后果,如果水中没有那么多氮、磷,蓝藻也就疯长不起来。太湖部分水域再次蓝藻聚集时,无锡市紧急打捞蓝藻,这只是治标方法,水体中污染物浓度没有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当遇到有适合蓝藻生长的气候条件,仍然可能暴发藻华。
  根据有关专家的建议,引长江水来解决太湖污染问题,引入江水提升太湖水位,可降低湖水温度,稀释污染水源,减缓藻类生长繁殖。据有关媒体报道:历时15年耗资100亿元的“引江济太”工程,通过引入长江水提高太湖水位,稀释污染水源,尽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仍然缓解了这次太湖蓝藻的危机。但随着长江水质逐渐恶化,部分指标已经与太湖非常接近,有些指标(磷)已经超过太湖,长江作为清洁水的来源将难以继续。从某种意义上说,“引江济太”工程只能作为临时应急措施。
  我国江河湖泊的水体污染相当严重,且有恶化的趋势。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在北京表示,大陆地表水总体水质中度污染,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只有长江水质良好。同时,太湖、滇池为劣五类水质,安徽巢湖为五类水质。无锡水危机不是个案,而是长期潜伏的危机,太湖病症表面是蓝藻,真正源头是遭到污染的水体。蓝藻可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当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也迅速降低,造成生态破坏,使水体遭受污染。尽管是死亡的蓝藻,它在被细菌分解的过程中还是会产生毒素。太湖和滇池等都曾深受蓝藻污染之苦。由于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导致蓝藻污染水环境事件屡见不鲜。下面是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部分蓝藻污染水环境事件:
  1. 南滇池蓝藻之害
  继江苏无锡爆发太湖蓝藻污染水源事件后,云南也传出滇池长期受蓝藻之害,导致昆明供水严重不足的问题,显示整治水污染已刻不容缓。滇池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蓝藻水华暴发的次数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1999年达到最高峰,水华覆盖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厚度达到几十厘米。
  据报道,近来滇池水质富营养化指数有所上升,滇池外海水质由ⅴ类水下降为劣ⅴ类水。属中度富营养状态。主要污染物总氮超过ⅴ类水标准,总磷达到ⅴ类水标准,高锰酸盐指数达到ⅳ类水标准,其余指标均符合或好于ⅲ类水标准。与上年相比,主要污染物氨氮、总氮、五日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上升,透明度下降;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加重;水质类别由ⅴ类下降为劣ⅴ类。而滇池草海的水质也不容乐观,水质也达到劣ⅴ类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77.2,属重度富营养状态。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氨氮、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与上年相比,主要污染物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有所上升;透明度较上年下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加重,水质类别无变化。
  大量的废水通过滇池入滇河道进入滇池,是造成水质下降的直接原因。发臭的盘龙江、垃圾漂浮的宝象河、新河,运粮河,船房河,乌龙河,大青河,采莲河,柴河,水质均是劣ⅴ类。其中,大河,东大河水质由ⅲ类下降为劣ⅴ类。入湖河流长期以来都肮脏不已,导致滇池污染再度加剧。据介绍,2006年,昆明主城区全年城市污水排放总量2.3亿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总量2亿吨。昆明市环境统计废水排放总量较上年增加14.58%,其中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总量较上年增加7.14%,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较上年增加16.51%。
  2.安徽巢湖蓝藻暴发
  安徽省巢湖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蓝藻频发。2003年8月,巢湖东半湖蕩至巢湖闸段蓝藻暴发,遍及湖心,最厚的地方深度达1米以上,有浪无波,几乎形成“冻湖”。2006年6月,巢湖水域再次出现大面积蓝藻,使湖水呈翠绿色、粘稠状。
  3.玄武湖蓝藻疯长
  1986年,南京玄武湖首次暴发蓝藻,4月玄武湖出现了“黑水”,湖水发臭;5月,全湖发现大面积的死鱼,有时一天能打捞上万斤的死鱼。2005年7月,玄武湖再次暴发蓝藻,从7月的一小块到9月几乎覆盖全湖,玄武湖水面已被蓝藻占领,湖面像铺了一层绿地毯。据南京市环境检测中心站一位专家介绍,玄武湖“病”得不轻,可能绝大多数的市民不知道,此次大面积的蓝藻是玄武湖自1986年以来再次爆发。目前对玄武湖的检测发现,主要是磷、氮等营养物质超标,湖水呈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这位专家分析认为,导致蓝藻疯长的原因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由于湖水富营养化严重,湖水水质偏碱性,湖水中磷、氮等营养物质偏高,非常适合蓝藻的生长。这是玄武湖本身的原因;7月以及后来的一段时间,由于气温高,湖水水温比较高,加上玄武湖周边地区不断有排污口排放污水,加剧了湖水富营养化,给蓝藻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太湖蓝藻污染的治本方法
  已经采取的治藻方式,是进行太湖生态修复工程:2004年,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近20亿资金,对太湖的五里湖地区进行了重点治理,整治湖滨带,清理了一些废弃鱼塘;采用了梅梁湾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重污染水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三大技术。五里湖的水质确实得到了改善。但生态修复必须要有个前提——首先要控源,这也是很多学者一致的意见,如果污染源头不控制住,“边治理、边污染”最终还是看不到什么效果。
  水危机事件再一次向人们敲响警钟,对于湖泊流域的治理必须更换思路,不能在出现蓝藻肆虐的情况后再进行打捞,而要从根本上逐步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控制污染源,让太湖休养生息,也就是说,使输入的污染物质少于输出的污染物质,才是治理太湖的治本之策。
   湖体污染源由两部分组成,即外源污染及底泥的内源污染,使湖体中的污染物通过生物修复及水体自净消减的污染物数量大于纳入的污染物量是很重要的。太湖作为一个封闭的水生生态系统对进入湖体的污染物有一定的净化和蓄积作用,我们可通过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和降解作用、通过采收捕捞水体中的动植物以减少进入湖体的有机物和营养物;生物的遗体可沉积在湖底而使其蓄积在湖内,然而这有一定的限度,当进入湖体的污染物超过湖体水环境的环境容量,或底泥长期淤积,淤泥层不断加厚,蓄积的污染物将向水体释放污染物形成内源污染,湖体必将造成蓝藻暴发甚至黑臭。同时对水体污染的治理结果有一定的滞后性,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看出净化效果。治理、保护太湖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太湖流域各地区和衷共济、坚持不懈的韧劲,深挖顽疾,还母亲湖以山青水秀的风貌。真正把太湖恢复到鱼肥水美将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巨大的。


  水葫芦、绿萍暴发于浦江
  在多年前的上海,由于水体富营养化,水葫芦蔓延,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特别是给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水葫芦“尸体”腐烂,河水呈墨绿色,会影响人们的饮水安全。水葫芦过多会覆盖水面,如不及时清除,还会阻碍排灌,在汛期阻碍水流。小小水葫芦,折射出了一个亟需警惕的生态安全大问题。上海市政府曾经大动干戈,大力打捞水葫芦。如今,“一江水葫芦向东流”的景象却不复在黄浦江、苏州河上出现。
  那么,上海的水环境问题是否已经解决了吗?随着苏州河、黄浦江整治工程:污水截污排污治污;综合调水;底泥疏浚等工程的实施;水质大体保持稳定,但由于上游面源污染的影响,水体中氮磷浓度仍在上升,借着适宜的生长温度,氮磷营养以及潮水的便利,绿萍又爆发于苏州河等河流。绿萍成了河上的“新霸王”,这使河道污染整治面临新课题。绿萍小如赤豆薄如纸,覆盖面广,其危害性就和水葫芦一样了,打捞的难度比水葫芦更大。绿萍暴发最根本的原因是,苏州河等水体富营养化的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同样,水质一天不好,绿萍以及水葫芦等入侵生物就一天不会断根,只有从源头控制污染,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物,才能逐步改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黄浦江、苏州河市区段水体的水质常年属劣ⅴ类水,远较太湖的水质差,如果它像太湖一样也是一个封闭的水体,上游入湖的水量要一年才能交换一次,那么在水葫芦和绿萍打捞完后其蓝藻的暴发频率及其程度将比太湖要厉害得多。
  临港新城滴水湖水系的治理
  位于上海市临港新城中心的滴水湖,是海港新城的象征和地域标志,寓意为一滴来自天籁的水滴,落入大海,泛起层层涟漪。滴水湖湖水来自周边的河道,由于南汇地区河网水质较差,水质监测数据显示,虽然引入的河水进入滴水湖后,水质有所提高,究其原因是由于污染物进入湖体后,氮磷等营养物质可随藻类、植物尸体转移至湖底,对湖体的污染效果有一定滞后性。随着时间的延长,湖体及湖底淤泥中氮磷的积累,仍有暴发藻华的可能性。
  与河道相比,湖泊水体交换速度较慢,更容易暴发藻华。苏州河水市区段的停留时间为2~3天,绿萍、蓝藻等没有来得及生长起来就可能被冲走。由于湖库富营养化问题通常呈现发展快、危害大、治理难等特点,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预防性研究是控制富营养化发生、发展的最有效办法。
  上海市南汇区水文站以2004年5月~2005年5月监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从水化学指标分析,滴水湖水质处于中营养化程度,从生物学指标分析,滴水湖处于富营养程度。上述监测数据可知,必须迅速采取措施,控制临港新城滴水湖氮磷含量,关键是控制进入滴水湖氮磷量,即滴水湖环湖水系氮磷的控制。滴水湖环湖水系主要由“三涟”、“七射”共计10条新开挖的景观河流组成,所以必须控制这些河流的氮磷量。须迅速采取措施,控制临港新城滴水湖氮磷含量,抑制水华的发生。

  (作者 徐亚同 中国生态学会微生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环境学会理事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理事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何淑英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