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健康城市 推进爱国卫生事业发展
发布时间:2007/3/16 11:07: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 李忠阳

    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称为中国“国宝”的爱国卫生,是中国特色卫生事业的创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健康的一个需求,是构建社会健康服务、建设健康城市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新年伊始之际,有必要对建设健康城市和推进爱国卫生,作一番回顾和思考。

    一、 建设健康城市,推进爱国卫生事业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已经进一步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强调了今后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尤其是关注包括群众健康在内的民生等问题。众所周知,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必然面临着各种“城市病”的挑战,特别是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各种疾病的严峻挑战。在全球倡导健康城市行动战略,强调城市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增长效率的实体,还应该是能够改善市民健康的理想环境,这是一个人类生活、呼吸、成长和愉悦生命的现实空间。城市发展,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牺牲人类健康,也不能牺牲社会文明。所以,健康城市应该是一个让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中,不断创造和改善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城市。这些都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完全一致的。
    同样,健康城市行动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而健康是公众最为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根据who对健康的最新定义,“健康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当前,传染病和城市老龄人口的迅速增长,非传染性疾病已构成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敌人,全球环境的恶化,工作节奏的加快都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建设健康城市就在于调动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广泛力量,改变和影响人们健康的社会条件和物质环境条件,从而促进人们维护和全面提高健康的过程。要在追求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的发展的同时,保障广大市民更健康地生活和工作,让所有市民群众都享有健康的生存环境和人性化的健康关怀,让城乡健康服务与管理水准得到平衡发展,让广大市民的健康素质与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协调,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上海是一个高度城市化和快速发展的城市,通过建设健康城市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在上海,通过开展除害灭病、改水改厕、卫生创建等活动,极大地推进了城乡的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以及卫生防病、市容卫生、城市绿化、环境保护和社区、单位卫生等的水平,并且建成了一大批国家卫生城市(区)和国家卫生镇。健康城市所倡导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健康社会理念和行动,正是基于在大力开展爱国卫生工作的成果基础之上的。因此,建设健康城市,就是时代发展赋予了爱国卫生运动的结果。建设健康城市,把爱国卫生和“除害灭病”、“全民健康”一起,从局限的国内交流实现向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的转变。

    二、上海建设健康城市的实践与成果
    根据新一轮建设健康城市行动计划的总体思路,2006年建设健康城市工作以“五个人人”行动为中心,重点开展了惠及群众、贴近群众健康的活动,广泛动员市民参与,使市民真正成为建设健康城市的受益主体和行动主体。其实践和成果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人人知道自己血压”。各区、县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红十字卫生站、健康咨询服务点、社区居委会活动室等场地,配备了血压计、听诊器等设备,组织和发动医务人员和志愿者,全面开展35岁以上市民测量血压活动。截止目前,全市各区县、街道、镇共设置血压测量点7079个,社区35岁以上居民参与血压测量约有492万人次;年内首次测量血压的约有82万人,约占全市35岁以上人口的11%。二是“人人掌握救护技能”。各区县爱卫办与红十字会、民防办等部门联手,通过讲座、知识问答、现场演练、积极组建街道、镇的救护志愿者队伍等多种形式,向市民普及急救知识、培训救护知识,提高了社区居民自救、互救的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培训20多万人次。三是“人人参加健身活动”。各区县爱卫办积极配合体育部门,大力开展以团队为主要形式的各类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发动市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全面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据统计,全市各街道、镇现有各类群众性体育团队总数达1.2万支,已组织各类活动10.6万次,社区居民参加活动有240万人次;全市部分单位通过工间操、单位运动会等形式,积极组织职工开展体育锻炼,平均每天的运动时间一般达到30分钟。四是“人人参与无偿献血”。各区县爱卫办密切配合献血办,深入社区和单位宣传自愿无偿献血的意义,倡导献血健康、光荣的理念。部分区还组建了应急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据统计,全市的自愿无偿献血率达到75%,均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五是“人人养成卫生行为”。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围绕“迎世博,讲卫生,建健康城市”的主题,以商场、广场等10大主要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为重点,着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市民从自身做起,自觉养成健康的公共行为。截止目前,全市已有25.5万市民报名参加健康城市志愿者队伍,开展各类志愿者活动3.6万次,约有71.9万人次参与活动,其中有44万人次从中受益。

    三、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以卫生创建为抓手,夯实健康环境基础
    2007年是全面实施《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2006年—2008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全市要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健康城市为主线,带动卫生创建、有害生物防制和血防等爱国卫生工作整体平衡发展,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一,要全面推进第二轮建设健康城市行动计划,认真落实各项指标任务,不断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充分挖掘和有效调动各类资源,探索建立社会支持的有效模式。全市各街道、镇和各有关单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继续深入开展“人人知道自己血压”、“人人参加健身活动”、“人人掌握救护技能”、“人人了解食品安全”、“人人养成健康行为”的“五个人人”健康市民行动,将工作进一步做深、做细、做实,不断提高建设健康城市活动的普及性和实效性。
    第二,要大力建设健康城市实事工程,不断扩大健康场所覆盖面。根据“整体推进、个性发展”的原则要求,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推进建设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的力度。年内,累计评出60个健康社区先进,400个健康单位先进,1000名健康城市志愿者先进,10000户健康家庭先进。
    第三,要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百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针对农村卫生与农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大力开展农村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逐步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农村卫生服务设施,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至年底,全市50%行政村达到健康村的基本要求。
    总之,各级政府和市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提高认识,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建设健康城市。树立公共责任观念和协同作战观念,把建立和健全健康城市领导机制、组织网络提到各自的工作日程,进一步体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加强社会管理的职能。同时,不断加强交流与培训,同国内外健康城市建立起广泛、友好的沟通渠道,多渠道展示建设健康城市的成果,逐步扩大“健康上海”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