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论坛:植物园林建设与科技民生
发布时间:2011/5/5 14:15: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胡永红

  对于生活在城市而被日趋与自然隔离的人们来说,公园绿地是一个很好的亲近自然、认识自然的场所。例如上海就有两个大的植物园,一个是上海植物园,一个是上海辰山植物园,更有大大小小的公园多达147个,公园绿地面积已有15406.1公顷。其中有的历史悠久、古典优雅、文化内涵高,有的气势宏大、现代感强、交通便利,是市民休闲游览的上佳场所,更是植物学和环境保护科普教育的专业基地。人们在这些园林里,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自然的景色,更多的是通过参观、参与增长了植物学的知识,体验了大自然的野趣和神奇。在领略了自然的奥秘之后,人们就会更自觉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站在2011年“十二五”规划的起点上,随着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所带来的新机遇,未来的园林怎样抓住机遇服务民生、赢得发展?这已成为园林、园艺、植物科研、科普教育事业和领军人物研究思考的必然课题。

  一、 国际趋势
  世界植物园有400余年的历史,它是园林中以现代植物学为基础的一个分支,目前,全世界植物园已超过2400个。植物园的发展就是人类认识、利用和保护植物的历史。欧美大型综合性植物园在过去的200至300年间,对植物的利用付出了重大努力,繁荣了他们的植物园,为他们的国家乃至全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使得保护物种、保护全球生态、服务民众,普及科学教育、让生活更美好成为植物园林的重要功能。

  二、 地方需求
  一批致力于研究和探讨植物园林的有识之士,在国际趋势的大背景下正在致力于园林功能、植物科研的深化与普及,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园林环境的需求和保证植物科技的惠及于民,并以此服务全国、服务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和服务近两千万的上海市民。
  1.儿童科普教育的需求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城市居民特别是大都市的居民已经逐渐疏于自然。良好的自然环境对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奇妙的大自然是学习的天然课堂,更是成长的快乐园地。他们需要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在自然环境中玩耍、学习和锻炼身体中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陶冶情操,养成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现代理念。近年来,上海市科委和教委联合推出了上海市中小学利用科普教育基地拓展课程资源工作(简称“二期课改”)。二期课改工作是在课程理念上实现的一项突破性变革,是市政府鼓励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各个科普教育基地优秀资源的一项重要举措。该项工作,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经历而不是学习结果,不断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在生物、地理、语文等各项课程中均涉及到一些植物知识。
  2.城市环境保护的需求
  大城市,特别是上海一直被认为是钢筋水泥的丛林,存在着能源消耗巨大、生物多样性贫乏、绿化空间缺乏、热岛效应凸显等等严重的“城市病”问题。而解决这些“城市病”都需要园林植物等专业机构来研究,相关的管理部门和公众共同来参与。在城市建设中,可供绿化的面积越来越少。要增加绿化量只能开发城市建筑的特殊空间,即让绿色由寸土寸金的地面向无限广阔的空中拓展,使屋顶、墙体、女儿墙、室内、阳台等等都成为建筑植绿的目标与载体。城市原有的植物群落和结构被改变,能提供鸟类和各种小动物隐蔽条件和食物的植物就会相当匾乏,而为防治树木害虫而大量使用杀虫剂的同时,也消灭了昆虫等生物。环保的需求在城市中已经越来越突出,正因为如此,将园林植物垃圾通过堆肥处理变成植物肥料和栽培介质,用开发城市特殊空间的绿化技术,筛选城市的适生植物,建设绿肥堆场、利用进行植物造纸、开发植物能源等等措施来保护城市环境已经成为行动和可能。
  3.公众休闲养生的需求
  公众需要休闲与养生,园林建设和植物种养已成为民生之需。我国正在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超乎想象。特别是上海,每5个市民中就有1个老人。一个和谐的老龄社会使社会关系的各方面都达到和谐是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由于老龄人口的特殊生活需要,城市公园与绿地同他们的关系最为密切,对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作用极大。因此,植物园林的建设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散步锻炼的场所,而且通过园艺课程、园艺劳作还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晚年生活的质质量。



  三、 目标和设想
  植物园林建设与民生建设是社会管理中的一个基本任务之一,这在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提升公众见识、应对灾害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等多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又是同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尤其在上海这样一个特大型的城市中,使植物园林建设同民生建设同步发展,是“十二五”期间城市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样,“建设科普教育基地,营造良好科普氛围”也将是上海植物园建设发展的目标。例如充实、丰富科普展示内容,增加科普设施设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开展以植物资源为依托,以参与性、趣味性强的活动为载体,以及学校和社区为重点的园外科普教育和植物环保意识教育。
  总之,植物园林建设与民生要注重建立长期的、广泛的社会联系,强化社会的科普氛围,充分发挥植物园林的科普功能,加大植物科普宣传和引导力度,并根据重点人群的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性的活动;推动植物园林建设与民生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1.增加活动与设施
  随着新思想、新理念的推广和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日益推进,儿童对科普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大。一要根据儿童的需求设定活动,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得到教育。二要在计划、设计和改建中围绕儿童科普理念来建设科普游戏设施,使得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适宜的区域游戏和参与。三要开展好包括现场讲解、互动参与、模拟演示在内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普及活动。四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宣传标牌的传播作用,将户外课堂、亲子游和单独游等活动与学校、班级等集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动静结合,开放式与私密性结合。
  2.提升项目设计与能级
  植物园林建设要惠及与民,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建设项目设计水平与能级的提升。而项目设计在于理念的超前和观念的更新,能级提升又在于水平的提高。为此,就上海植物园来说,早在2009年开始就结合学校二期课改把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纳入了相关的教学课程。这两年,不断制定的科普活动套餐和更多的科普活动内容,已经为学校教育提供了科普服务,而且加强了学校之间的交流和提高了老师们对植物园林科普教育功能的认识。同时,通常以本地学校与植物园林合作的形式出现在科普为民的许多项目中,为成人继续教育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从而大大提升了人们对植物园林建设与民生建设重要意义的认知度。
  3.造就和培养志愿者队伍
  使植物园林建设与民生建设扎根与社会,并成为一种社会文化,这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绿化园林建设和管理者的义务和职责。在社会文化中植物园林建设与科技民生的完美结合除了理念与文化的更新与创造,更需要发展志愿者文化。这种志愿者文化是扎根于社会的公众文化,也是科普建设、民生建设不可或缺的文化建设,是老百姓最容易接受和接纳的文化,它的载体和主角就是志愿者队伍。在上海植物园,志愿者队伍是经过选择、培训、组织活动等各个环节中而形成的,并实施了规范化的管理。由植物爱好者和植物园事业的热心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科普志愿者队伍,经过适当的培训,就可以成为植物园林中很好的义务讲解员和科普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他们既是植物园林事业的科普工作对象,更是植物园林的科普工作者。

胡永红园长在察看2011上海花展牡丹开花情况


  4.大力发展科研,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良好的城市绿化和园林,将会为城市带来植物、鸟类、昆虫、小动物等丰富的生物种类,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实力。使城市实现“绿色之都”化就能营造出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然而,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实现的基础是科研。
  在上海,专业的植物研究机构和基地,根植在上海植物园和上海辰山植物园等大规模的园林之中,这些园林也是园林为民、服务公众的科普基地所在。
  科普不是无本之源,它需要强有力的科研资源提供坚实后盾。惠民是事业之本,必须针对城市发展进行绿化专题研究。为了植物园林的建设与惠及民生,研究方向必然强化有关园艺和景观学的理论研究与创新。笔者以为,上海植物园所设立的观赏园艺和环境园艺两个研究发展方向是惠及民生理念的体现,是植物园林建设发展的积极尝试,这种措施和实践是建立以花灌木植物品种选育、城市特殊空间绿化技术和人居环境改善技术的一种创新。
  植物园林建设是良好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而科研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特殊生境的根本推动力。要通过筛选高功效植物、配置合理群落模式、优化绿化布局来提升住宅区绿化品质;通过筛选抗性植物、配制多功能介质、开发一体化的绿化技术,从而构建起城市特殊环境绿化技术体系,推进植物园林建筑与绿化的“一体化”设计与建设。为此,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科学内涵的植物园林以及根植于民的科普教育基地,应当在新的时期中有新的发展,以更好的科研成果为城市以及上海市民服务。

(作者:上海植物园园长植物学博士、高级工程师)
本文配图:赵莺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