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市容环卫改革发展前沿的共产党员
发布时间:2005/7/11 10:02: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记上海市容环卫战线潘德传陶小平先进事迹

本刊编辑部

    在上海市容环卫行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年代里,共产党员始终站在最前沿和最关键的时刻,为事业理想不断拼搏和追求。潘德传和陶小平同志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宗旨。他们的言行,教育着人们要时时刻刻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们的名字,伴随着共产党员这个崇高称号,在我们的队伍里闪闪发光,是我们学习和发扬的楷模。
服务市民奉献社会的潘德传
    潘德传同志现任上海市市容环卫投诉和质量监督中心督察科科长,主要负责督察工作。十年风霜雨雪,酷暑寒冬,老潘始终站在上海市容环卫的最前沿察民情、分民忧、解民难、乐民安。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申城的大街小巷,为市民和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十年来,他用“以我心灵美,创造市容美”的行业精神,凸现了“心系群众、恪尽职守、跨前一步、为民服务” 的劳模精神,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为上海的市容环境建设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跑现场、做调查、寻源头、访百姓,找有关部门商量协调。只要群众需要,他心甘情愿受苦、受累、受委屈。翻开投诉和质量监督中心的记录,由他处理的投诉,累计达2820件,其中业余时间处理的有1638件,而且件件得到落实和解决。
    十年来,他对督办工作潜心研究,认真总结,摸索出了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他的“五步工作法”就是他十年工作的结晶。这“五步工作法”是:一看:用最短的时间看到第一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出第一判断。二听:认真倾听老百姓的呼声(包括指责),仔细记录他们的建议、要求。三查:根据《市容环卫管理条例》和其它相关法规、规章,查找原因,查找责任,搞清来龙去脉,分清责任。四改:及时与相关部门商量协调,促成各负其职,齐抓共管,达成共识,解决问题。五定:制定巩固措施,减少重复投诉,真正做到解决一件,巩固一件。潘德传同志常说:督办工作要扮好五种角色。一是做人民群众的服务员;二是做现场查勘的调查员:三是做政府部门的联络员:四是做《条例》法规的宣传员:五是做投诉处理的督察员。
    潘德传同志为市民办实事,解忧难,在市政府的“民心工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近年来,他的事迹在新民晚报、文汇报、城市导报、上海电视台等媒体中得到了传扬,党组织和广大市民对他心系群众、恪尽职守的工作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曾在2001、2002、2003年,连续获得了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记功个人”的表彰;2003年,被评为全国建设系统“劳动模范”;2004年,又获得了上海市市容环卫系统“十佳服务明星”的称号。今年5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下面,是潘德传同志的几个小故事:
故事之一:居民跷起了大拇指
    为了解决市民的热点难点问题,潘德传同志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只要市民召唤,就会出现在最脏最差最乱的地方,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他不分八小时内外,尽心尽职不厌其烦地仔细接听市民投诉,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会骑着三轮摩托车,及时赶到现场联系解决问题。
    2003年的7月16日他接到了一个投诉。称铁路上海站附近的普济路上十分脏乱,便立即驱车赶到现场处理,同时协同有关部门进行了初步的整治。一周以后,他冒着38度的高温作了一个回访,没想到却发现一切又照旧了,当街横陈的垃圾足足有30多米,成了一条臭烘烘的“垃圾带”,居民们将他紧紧地围住,有诉苦的,更有骂娘的。面对此情此景他表现了极大的爱心,将所有的好话、粗话都一一领受了下来。他用手机一一拨通了街道、居委、环卫部门,请各方负责人尽快赶到了现场,老潘却当起了“老娘舅”,大家表示各负其责并签字“画押”。又过了一周,他又来了个“旧地重游”,终于看到普济路上的垃圾没了,臭味散去了,居民们笑着朝他跷起了大拇指。
    2004年8月初,上海市市容环卫局的领导亲临投诉热线,受理了一位市民的投诉。这位市民诉说了上南路1500弄的乱设摊,恶臭、噪音、垃圾让居民苦不堪言。还说,该处晚上有夜排档,白天有马路市场,有关部门虽经数次整顿却成效甚微。潘德传立即会同媒体以及相关单位到现场查看,在市民反映情况查实后,他当即和相关单位一起向媒体以及市民做出承诺:一个月之内给市民一个答复。既然做出了承诺,老潘就不会放弃,这一个月中,他多次亲赴现场,协调街道、城管、工商、市场管理办公室等多家单位商量解决,拟定了整治方案。一个月,承诺实现了。一条宽敞干净的道路重新出现,让市民兴奋不已,解放日报以“上南路1500弄变样了”为标题作了报道。
故事之二: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投诉工作牵连着市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政府的形象。为市民和政府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就是处理投诉和督察工作的基本责任。解决好一件投诉,就是化解矛盾。
    有一年夏天的七月,潘德传接到了一居民小区的投诉。他骑上三轮摩托直赶场中路调查,了解到场中路3389弄环境脏乱差是地处两个区的交界,又是市政府安置动迁居民的新建小区,市政设施十分薄弱,再加上外来人员多,经常缺水断水垃圾成灾,粪便污水横流。要解决好这一投诉,他为此不知跑了多少回,从7月份一直跑到了次年的1月,先后走访了11家相关单位,做了大量的沟通和协商工作。最后,在宝山区政府的支持下,小区里不仅建起了固定的垃圾箱房,落实了环卫所的清运保洁经费,而且居民反映的其他问题也一并得到了彻底解决。居民气消了,心平了,脸笑了。同时,东沙虹港路30弄啤酒批发市场内的空啤酒瓶占路十年以及金杨新村居民因违章搭建问题,准备集体去京上访等50多件城市管理的“老大难”问题,都在老潘的沟通和协商中得到了解决,使得市民与政府之间的这座桥更加通畅了。
故事之三:设身处地为市民着想
    潘德传常说,党教育我们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市民所想,市民所急,就是我的责任。对待百姓的困难要有诚心、有耐心、有爱心,更要有能设身处地为市民着想的一颗火热的心。想到这些,即使自己受了委屈,也不会气馁,也不会责怪了。
    2004年春节前的一个周末,国和路市光9村的蒋女士用电话,反映了小区109号甲门前粪便满溢已有月余的投诉。要过年啦,群众利益无小事啊!潘德传立即冒着寒风来到现场。经查看,粪便满溢是管道堵塞造成的。他心想,光靠环卫部门抽粪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过几天还是会满溢。为了解决根本问题,让市民过一个干净整洁的春节,他当即请来了物业管理部门、地区环卫所长,在现场进行了商量协调。确定了由物业管理部门和环卫部门配合工作。经过现场将近3个小时的协调、督察,问题终于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陶小平

    如果说行业改革造就了一代新人。那么,荣获“上海十大青年经济人物”称号,上海市建设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陶小平,就是青年中一位伫立改革浪潮的新锐。
    2004年6月,上海市容环卫领域迈出了行业综合改革的步伐,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了《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行业市场化改革方案》,组建成立了上海环境集团,成为市容环卫全面走向市场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陶小平同志出任了上海环境集团的总裁,成为走马上任的第一位“掌门人”。
这里,请看关于他的故事。
故事之一:独有的眼光,一个理念确立了
    2004年,是集团成立和发展的起步年,作为首任集团总裁的陶小平,主管着集团的政策研究、经济发展、对外投资。他所领导的环境集团担负着全市绝大部分的生活垃圾中转站、焚烧厂、生化处理厂、填埋场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陶小平同志以他独有的眼光和超前意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发展方向,确立了“以新技术服务社会;以新理念美化环境;以诚信创造新价值”的企业宗旨。他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行业的历史机遇,集思广益发扬团队协作精神,用周密协调和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积极推进主业示范工程建设,平稳有序地完成事业单位转制工作,稳健大胆地开拓市场,大力引进国外资本和管理,努力推动国际先进技术在环境建设和保护项目中的运用。观念的变化带来了企业的变化,在短短的时间里,环境集团取得了卓越的工作业绩,成为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上海的环保产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故事之二:开拓的思维,一个主业发展方向形成了
陶小平认为,环境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重视。随着上海举办世博会步伐的加速,必将对城市市容环境建设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全力实施市政府关于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三年行动计划也将更加具体化。为此,要改变以往环卫给人们“一把扫帚、一只簸箕、一辆推车”的印象,让上海这颗东方耀眼的明珠留给世人一种“焕然一新”的市容市貌应当成为环境集团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企业的生命线。这是一个特殊企业的社会重任。通过投资运营逐步形成集团主业发展的“五大板块”即:环境主业投资、环境主业运营、环境主业科技、环境主业装备总成套和与大市容相关的产业布局。同时,在一个主业下构建“四个支撑系统”即: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生化处理和填埋末端处置系统,生活垃圾收集和水上、陆上中转运输系统,道路、水域和楼宇保洁系统以及环境主业技术系统。为实现这个企业目标,陶小平从2004年上半年起,对环境集团下属的25个单位,职工6104人,进行了整体转制的改革。时间紧、任务重,他亲自挂帅,严格履行民主程序,使改革的各项政策得到落实。他深入基层,与职工群众一同探讨实际问题,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弃陈扬新,顺利地完成了“事转企”的改革。
故事之三:精诚团结,一批项目开工了
    陶小平同志与集团领导班子一道,为了加快主业发展和产业布局推进的步伐,他们立足上海,面向全国不断开拓业务。把城市固体废弃物收运处置业务和项目从上海向“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迅速辐射,并逐步向其他省会城市拓展。
    2005年,江桥垃圾焚烧厂二期工程落成了;黄浦区垃圾中转站建成了,杨浦、普陀生活垃圾生化厂相继开工了,闵行区生活垃圾焚烧厂工程可行性已通过专家论证;浦东、虹口、宝山、闵行的垃圾中转站等,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开展着。
    作为生活垃圾中转站首个跨市项目——山东淄博市周村区生活垃圾中转站,也在陶小平会同专业技术人员的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和多次磋商下,在几经往复分析市场投资的风险后,与山东方面达成了共识,完成了项目的开工奠基,在当地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故事之四:国际合作,一批伙伴找到了
    陶小平特别主张,环境集团的发展必须与国家发展、城市的发展相结合,企业的效益同社会效益相结合,走国际化合作的道路。他紧紧依靠集团领导班子,依靠全体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关注新技术的产生与应用,坚持技术比选的国际化与人才交流,用资本合作和技术合作为切入点,探求与国际和港、澳、台地区合作发展的企业模式,从而找到了一批合作的伙伴。合作需要谈判。而与外商谈判,其对手都是代表国际环保领域资本巨额利益和企业的顶尖高手,稍有不慎会陷入被动的局面,陶小平对此十分清醒而沉着。在充分考察各合资方的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市场开拓、行业品牌和资金实力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后,先后数次与意大利英波基洛集团、香港百玛士环保科技控股集团、香港惠记集团等多家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和温州伟明环保等国内民营企业开展了合资谈判,都取得了成功。陶小平说,这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积累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同时更要熟练掌握中外合资投资性公司的政策法规、现代企业管理、股份制专业知识,以及高超的谈判技巧。有时还要与合资方展开马拉松式的艰苦谈判,直至掌握谈判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不仅在审核合同文本、规定条款、股权比例,甚至在管理机构设置和制度、人事安排等原则问题上都要能提出要求据理反驳,做到寸步不让。正是这样,陶小平为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环境集团尽快实现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陶小平同志常说:“作为企业,追求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然而我们又是特殊的企业,担负着美化和塑造上海城市景观的重任,上海留给世人的印象就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改革和历史的发展将陶小平推向了改革的风头浪尖,也使他在企业的运作中成为 “青年新锐”。然而,更重要的是,陶小平同志的“敢闯市场、勇挑重任、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将在行业深化改革走向市场化进程中彰显他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