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评析:城市全面创新 推动上海“十二五”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2011/2/22 13:58: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汪胜洋

  经济的向内转和自主创新模式的初现,要求上海加速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二五”期间,上海将进入“四个中心”建设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突破期,是集聚全球资源和区域联动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也是社会转型和城市软环境提升的重要实现期。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推动城市全面创新,即思想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载体创新、社会创新和文化创新,以凸显战略转型、求新求变和思想大解放的要求。

  一、发展机遇与开放环境
  “十二五”以中国为重心的又一轮全球化必然给上海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上海需要从基础设施、发展环境、人才积累等多方面积极做好加快集聚国际资源的准备。
  1.金融危机助推全球化加速发展。尽管金融危机的爆发暂时抑制了跨国间的资本和贸易流动,但从长远看,这次危机让世界主要国家的合作更加纵深化:一方面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世界经济秩序进一步调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将变得更加频繁,这就有利于全球资源的顺畅流动;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的爆发推动各国在新兴产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影响全球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将开展更加紧密的交流合作。
  2.上海迎来收取“全球化红利”机遇。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增长潜力,国际资源有向中国加速集聚的趋势。上海国际化水平位居全国第一,具有城市功能定位体系的完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定位高端,跨国公司总部集聚,现代服务业发达等综合优势。从国内看,上海最有条件再次享受新一轮国际资源集聚高潮带来的“全球化红利”。
  3.新一轮全球化要求上海创新开放环境。新一轮全球化过程中,上海在进一步集聚产业资本的同时,还将吸引更多的外籍人口和更多的经济、非经济的机构,国家的、国际的组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带动包括全球性市场功能、全球标准制定功能、国际规则设定功能、国际纠纷的裁决功能等的集聚,需要原有的开放模式以更大的气魄,在更广、更深的范围内扩大开放,取得突破。


  二、跨区域合作与发展空间
   “十二五”又是跨区域合作发展进入新阶段。到“十一五”末,上海周边地区的跨区域大交通基本建设完成,经济枢纽型中心的地位正不断巩固,有利于高度集聚的创新资源获得低成本发展空间。
  1.上海周边更广阔腹地开始崛起。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上海周边地区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有条件利用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和综合成本低的优势获得超常规发展,这些地区将逐步进入到集聚外部资源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强劲崛起势头,对上海的国际化平台和外溢资本有很强的需求,希望充分发挥上海全球资源的配置功能,全面提升区域发展能级,推动长三角地区更深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2.上海需要更广阔的外部发展空间。目前,上海可建设用地越来越少,已经进入精益化发展阶段,必须进一步强化集聚高端资源的能力,同时,集聚能力的提升也带动辐射外溢能力提升,上海从主要依靠集聚外部资源发展的阶段向主要依靠对外扩张发展的新阶段转变,原来周边地区更多从上海获取支撑与好处的单向需求格局被打破,上海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周边的发展空间。
  3.新的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等待破题。历史上关系紧密的长三角核心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呈现出多个领域的同构化和同质化现象。从上海与这些地区的关系来看,上海与苏、锡、常这些城市的梯度关系越来越不明显,相反,立体化的大交通建设让苏北和皖赣替代了原来苏锡常的地位,成为新兴的产业转移承接地和创新发展的生产基地,长三角的实际范围已经超越苏浙沪,更大范围的合作要求在“十二五”进行探索和展开。

  三、社会转型与公共治理
  “十二五”也是上海城市社会转型的重要实现期,必须突出公共治理能力的建设。成功的经济转型也带来剧烈的社会变迁,社会矛盾逐渐成为发展的瓶颈,使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必须完成基本任务。大步向国际中心城市目标前进其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社会建设问题,需要把社会转型放在重要位置上。
  1.社会转型成为发展重要主题。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3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顺利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相对来说,社会转型滞后和在经济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不健全导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甚至爆发群体性重大事件,直接影响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系统的“软肋”和“短板”。所以,“十二五”以及今后较长的时期里,社会转型十分重要,是发展的重要主题。
  2.坚持“四个率先”要求上海加快社会转型。从中央的要求看,社会转型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创新型社会的基础,上海要实现“四个率先”,就需要加快社会转型。从全国大局看,上海社会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上海有条件在社会转型方面领先一步,做出表率和示范。从上海自身看,“十二五”以后上海将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四个中心”建设是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人才集聚的过程。社会转型,对于吸引人才,尤其是全球优秀人才意义重大。
  3.上海实现社会转型要突出公共治理能力建设。社会转型的核心是由政府和社会力量联合实施社会公共治理,让民意表达更加顺畅,让决策更具公平性和正义性,让政府职能进一步到位,把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交给社会主体,形成共同治理的格局,分担政府压力,提高政府效率,促进政府的转型,构建符合国际普适标准的社会管理模式,提高上海社会管理在全球评价体系中的地位。





  四、软环境建设与文化软实力
  “十二五”是上海城市软环境提升的重要实现期,必须突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上海要比任何时候都强调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的竞争实力,其中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城市软实力是需要特别突出和发展的重点。
  1.上海进入城市软环境建设的新阶段。建设“四个中心”是城市国际化提升和国际资源集聚能力提升的过程,也必然是城市环境优化发展的过程。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上海在基础设施和城市面貌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一些地区的发展环境与发达国家重要城市相当甚至超越,但在城市软环境方面,从法制环境到资源配置形式,从市民文明素养到文化传媒影响,从城市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到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都存在明显差距。
  2.城市软环境建设要突出城市软实力建设。上海软环境建设要以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为主要任务,突出“四个中心”国际大都市建设,在基础设施、楼宇绿化、生态环保等硬环境建设完善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价值观、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制度规范和文化等软实力建设,从而提高软环境的对外感召力和吸引力,提高城市整体国际竞争力。
  3、要突出软实力的核心——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核心,是核心价值体系所形成的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是狭义的城市软实力。只有具备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有可能拥有足够的城市软实力。当前上海文化已经受到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文化市场成长迅速,以“事转企”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体制改革进展迅速,在“十一五”末基本完成,因而“十二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较好的基础。

  五、城市全面创新的形成和运行机制
  城市全面创新的核心思路是通过创新环境的塑造,逐步培育形成城市创新功能,从而推动创新主体的成长与发展。
  1.思想创新是城市全面创新的引擎。21世纪以来,上海的发展进入一个相对迟滞的时期,集中表现在思想或战略层面的懈怠和困惑,必须在思想上突破传统理念束缚:一是通过思想创新,深化上海城市功能与定位的认识,确立全球城市的构建目标。二是通过思想创新,强化敢于突破、善于突破的改革意识,真正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三是通过思想创新,形成对创新发展的社会共识,推动各个层面支持创新、服务创新、参与创新。
  2.模式创新是城市全面创新的核心。这里的模式创新主要是指生产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依靠“三来一补”的生产方式利用外部资源,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步;20世纪90年代长三角主要依靠“定牌制造”方式利用外部资源,迅速崛起;进入21世纪,以环渤海湾显示出自主品牌的更高级发展模式开始引领中国新的发展。生产模式的升级是一种深刻变化,决定了其他领域的创新。
  3.制度创新是城市全面创新的关键。模式和制度的创新形成了城市全面创新的整体架构和实现路径,发挥着重要的支柱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确立了创新目标指向,就是要形成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市场体系、产业体系、服务体系和文化体系的制度框架。二是确立了创新的运作主体。明确以企业、社会作为创新主体,整合创新资源,发挥创新功能。三是确立了全面创新的运作方式。就是要营造创新环境,使创新要素能够自由流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活力。
  4.载体创新是城市全面创新的基础。创新和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需要特定的载体,城市全面创新需要新型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公共空间,以及更具国际化,更符合高端资源集聚的整体空间。只有创新的载体,才有创新资源的集聚;只有创新载体的领先,才有创新资源集聚的领先。
  5.社会创新是城市全面创新的条件。城市全面创新的实现,简单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是难以达成的,激发社会领域的整体创新是实现城市全面创新的基础。通过行政资源的引导、发展模式的导入和制度环境的配套,整合各类资源,让社会主体成为创新的基础、创新的主体,只有社会共同参与的创新才是可持续的、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政府资源向创新领域的集聚,来自于政府外在的推动或引导,更重要的是形成社会对创新理念、创新企业、创新个人的普遍尊重。
  6.文化创新是城市全面创新的先导。实现城市全面创新,文化创新是先导。这种先导性主要体现在城市气质方面,尤其在转型关键时期,文化成为反映社会心理的重要因素和推动转型的重要力量。上海要在文化大都市的目标框架内赋予文化以创新的理念,确立创新作为城市精神的核心价值,引导形成追求创新、尊重创新的社会评价标准,使创新成为城市内在的生命力。
  7.创新格局是城市全面创新的结果。创新格局的形成是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创新机制的高度结合,也是创新功能充分发挥的结果。“十二五”期间上海要推动城市全面创新,关键是通过创新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和完善,形成以思想创新为引擎,模式创新、制度创新为支柱,社会创新为基础,文化创新为先导的运转机制,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发挥创新功能。
  “十二五”是上海落实国家战略和目标的重要时期,这些战略和目标为城市的全面创新提供了方向和载体,同样城市全面创新作为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城市发展体系,必然也将大大加快城市发展的总体进程。我们要以全面创新化解上海“后世博”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以全面创新引领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带动全面创新,世博会带来的物质精神财富已经为上海推进全面创新提供了机遇,在后世博中上海将更加紧抓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不断增强城市全面创新能力,实现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
(配图摄影/徐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