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让科普之光叩开城市管理创新之门——访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原理事长《上海科普教育》主编施新泉、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秘书长张建卫
发布时间:2012/6/27 11:10:01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王洺  王玉华

  城市管理需要科普吗?怎样让科普融入城市管理?科普对未来城市发展如何重要?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到了位于上海西郊的一座圆形建筑,这里是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集中办公的地方。笔者专访了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原第一、二、三届理事长《上海科普教育》主编施新泉,上海天文台佘山工作站站长,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第三、四届秘书长张建卫。

 

作者在专访张建卫(右)和施新泉(左)    (清舟/摄)          


  笔者:施老您好。见您已是满头银发,刚刚听说您是又一次退休了。我们知道您是一位上海资深的科普专家,很想听您讲讲科普的那些事。这次您又特地为我们准备了一大堆的资料和出版物,相信您一定有许多“科普的话”、“科普的事”要讲。
  施老:当年,我从上海动物园园长岗位上退休的时候,正赶上2000年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正式成立,我做了理事长,一干就是三届,也就是说,直到今年5月新的第四届联合会理事长上任我才正式得到退休。所以,我说这是“两次退休了”。
  “科普”这件事,要靠领导重视。“科普”要优先发展,不因为别的,只因为科普事业有着阳光般的魅力,老百姓需要,行业发展需要,城市管理和实现小康社会更是需要。
  在上海,主管科学技术的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专门成立了一个科普处,联合会就在市科委指导下开展工作,是一个跨行业、跨系统、跨部门、松散型的群众性组织。今年,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又发起成立了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因此,联合会和科普教育促进中心是市科委的两个臂膀。
  上海的科普事业,经过几个五年规划的整体性推动,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各系统、各部门的努力推动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十一五”期间,上海进一步完善了以上海科技馆为龙头、专题性科普场馆为主干、基础性科普教育基地为支撑的科技场馆体系,到2011年已有科普教育基地255家。其中,有专题场馆 48 个(包括上海科技馆),基础性基地207 个,涵盖了天文、地理、生物、环境、交通、航天、医学、农业、信息技术等多学科领域。近年两来,趁着世博会的后续效应科普教育基地发展迅速,2012年又公布了23家。“十二五”期间,上海科普以“加快科普能力建设步伐,构建社会化大科普格局”的总要求,将把上海打造成为全国科学素质引领区、科普活动创新区、科普人才集聚区、科普资源共享区、科普市场繁荣区和科普能力建设示范城市。
  我们身边的科普教育基地真不少。目前,仅在上海绿化市容行业中就已经不止20家。比如,上海动物园、古漪园、上海植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上海市静安区固体废弃物流转中心、顾村公园、苏州河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上海闵行体育公园、上海市闵行区苗圃、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上海市环境学校,上海滨海森林公园,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上海东平森林公园,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沙湿地公园。去年上海长风公园在原有长风海洋世界“项目基地”的基础上,整个公园申报了科普教育基地。今年上海环境物流有限公司所属的宝山区生活垃圾处置场也发展成为科普教育基地,不久刚揭牌。
 

 机器人挤奶观看区

 

  笔者:现代科技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城市管理也有很多科学的东西在里面。您认为科普教育对城市管理到底产生什么作用,究竟摆在什么位置?
  
施老:“上海世博会”就是一个成功的城市管理和城市发展的科普案例。它不仅展示了未来城市的蓝图,也展示了绿色建筑、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重大科技成果,还让人们认识到“没有科技支撑就没有生态,没有绿色,没有可持续的城市未来”。当下,城市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其出路也在于科技和创新。这些观念,已经被公众普遍接受。因此,科普面向未来,面向创新,面向市民科学素养的提高,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理念、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这就是科普的魅力所在。
  我们说城市管理离不开科普,是因为城市管理的主体是市民,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需要不断地为公众所理解和接受,也直接关系到城市管理的理念、方法、形式和范围。在城市化进程中,综合治污、废弃物循环利用等一项项技术在发展,一个个难题被攻关,却少不了广大市民的参与。所以,城市管理需要“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市民来自觉践行“科学生活”,而科普教育就是向市民传播科学的“源头活水”。
  城市管理创新也需要科普教育。城市发展靠科技和创新,创新靠人才,靠创新热情、靠丰富想象力的人才。我们的科普场馆所展示的东西不是简单的结论而是丰富的过程,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是鲜活的研究与创新、生活与生产的实例,更是经过科普专家的奇思异想,趣味化和艺术化地还原。可以这样说,科普教育为人们埋下了对科学巨大热情与瑰丽想象的种子,同时也帮助人们寻味科学家们对科技和创新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激发终身学习、不断创新的热情。
  科普教育老百姓很需要。在我们城市,有250多个科普教育基地朝夕相伴,各个基地富有教育内涵的展示和活动内容,丰富了人们生活的各种体验,让人感受到自然、科技和社会之美,感受到创造之美、生活之美,让人感悟到活在当下是怎样的幸运!
 

  笔者:看来,科普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民生工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激发和培养真正有才能的人将对科学发展起多么大的作用啊!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科普教育准备好了吗?
  
张秘书长:现代社会,人们对科学技术积极作用的认识并没有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力的持续增长而提高。相反,面对全球性人口、能源和环境等生态危机,对科学产生误解、对技术持有恐慌的人群在悄然上升。提高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
  针对市民关注的一些话题,如前一阶段的“蒙牛奶”、“日本核污染”、“转基因食品”、“成份献血”等话题,我们请专家写专题文章,组织专题报告,也组织市民参观有关基地,开展了许多宣传活动。奶牛养殖和奶制品加工都关系到食品安全问题,奶牛科普馆让前来参观的游客深刻感受了现代牧场的养殖理念和牛奶生产全过程,让城市人对牛奶源头的生产安全有了信心,你们说科普工作多重要。今年,联合会与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血液中心联合发起了第四期“爱心连你我  共谱和谐情”活动为成份献血做宣传,让成份献血者在参与献血的同时能让其家属和身边好友共同感受“我献血,我快乐”的和谐氛围,这些既是基础教育又是民生工程。
  施老:我们联合会这些年做了不少事情,这些资料和出版物既反映了科普工作,也反映了上海整体的科普形象。《上海科普教育》是联合会的季刊,面向全市中小学、科普教育基地和政府有关部门,宗旨是“宣传基地、服务基地”,每期都有一个专题,邀请专家写深度文章。2006年出版的《走近科普馆——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旅游手册》还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图文并茂的《我们身边的科普场馆》是介绍场馆和交通指南的,今年准备再出第二册。《上海市中小学科普教育基地活动指南》是“十一五”期间编写的教材,教材是提高科普活动质量的关键。这套二期课改的指导丛书,其中有动物园、昆虫博物馆、纺织博物馆等一整套几十本。至于《科苑物语——上海科普讲解词新编》收录了102篇科普文章,都是近几年来联合会举办的各种竞赛、培训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讲稿。
  张秘书长:城市需要更多的科普基地让市民流连忘返、让青少年乐不思蜀。为了推动场馆能力建设,年内还要举行“上海科普场馆研讨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科普人才队伍,是基地能力建设的重点工作。科普基地要出好的科普作品、出好的讲解词。这些年,联合会主办了“科普写作培训班”、“科普讲解征文大赛”、“讲解员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了讲解员水平的提高,并为他们争取了国家职业资格系列的认证。目前,在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竞赛中,成绩优秀的前5名已经获得了国家职业资格高级证书,同文博讲解员、旅游景点讲解员一样,有了社会认可的职业,2011年职业资格认证覆盖率达到26%,今年准备达到50%。上海的科普工作者也将进入技术职称的评审系列,有了这些好的政策,这几年讲解员岗位能够留住人了。
 

  笔者:到今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将整整颁布十年了。我们也了解到,国家已经颁布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这些都是科普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已经确定。那么上海将会怎样贯彻落实?有没有有关的扶持政策?

 

上海消防博物馆


  张秘书长:上海市委、市政府对科普教育越来越重视。不仅加大了资金投入,更给予了政策性的扶持。学生是科普教育的重点人群,去年参加二期课改的37家科普教育基地每个基地给了几十万元的项目经费,最多的给到了近100万。结合教育、旅游和文化产业,这是科普事业的发展方向。公园等旅游单位,挂牌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以后,给予门票税收一定的优惠。市文明办也发文规定文明单位评审要有参与公益事业这一条,科普教育就是重要的公益。从今年开始对所有的科普教育基地要进行考核,考核好的,可以申请项目经费补贴。
  除政府投入以外,各区县和基层领导包括民营企业也在积极参与。今年在新公布的科普教育基地中就有元祖蛋糕、太太乐食品这些企业。所以一个好的企业家就有眼光,用科普这个无形广告来吸引更多的市民,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他们感到:在科普形象宣传上哪怕贴钱,也值得做。
 

孩子们在参观曼可顿面包工厂

  

  笔者: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要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理念很好地联系起来。对老百姓来说,进入科普教育基地的过程就是接受科学技术的教育。那么建设科普基地的导向是什么?或者说科普教育基地与教育、旅游、文化如何结合,会有怎样的效益和效能?有哪些标准和规范?
  
张秘书长:科普的根本宗旨还是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科学素养。一个好的科普基地,能使参观者达到“感受历史、感悟内涵、感觉形式、感动观众”的“四感”效果,这是我们科普工作者追求的境界,对于科普基地的管理者来说,要求是很高的。2007年出台了《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和《科普讲解员岗位职责》,2009年制定了《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考核办法》,这都是为了推进科普基地的良性运行和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联合会还结合年检对科普基地进行考核,从展厅设施、宣传资料、活动服务到队伍经费以及基础管理,如果考核成绩不好的且不整改的就要摘牌。今年就有5家科普基地被摘牌。所以,一朝“基地”挂牌,并不是终身受用。我们还对40多家专题场馆进行了排名,成绩公布后,排名靠后的单位的确有压力。“十二五”期间,专题性科普场馆绩效评估已经从8个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开始试点,由市科委、市文明办、市教委联合开展,评估好的可以拿到项目,当然就给予经费的支持。
  一个科普教育基地,要吸引更多的社会参与,拓展科普服务领域,把效益发挥出来,着力点在于功能的提升。这些年我们的科普讲解员、科技老师的能力还比较弱,为此联合会积极开展科技教师培训工作,组织科普场馆和专家参与编写《社会科技教育资源整合利用的理论和实践》,让学生到了基地后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上课、活动、参与,完成“活动任务单”。教师知识增长了就会积极地把学生带到了科普教育基地来。现在,高铁、汽车、隧道、玻璃博物馆、民生产业等等这些部门都要加入进来。“十二五”期间,参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科普基地不低于60个,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将有100所。科普教育基地,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实践教学和课程改革的资源,成为培养青少年探索科学意识和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
  科普旅游线,开通从九五期间开始。我们给导游讲解员作科普培训,出版科普旅游景点书籍,政府对旅行社从门票上给予奖励性优惠。一条旅游线一个主题,一个科普基地一个介绍,新农村的、低碳的、航天的、昆虫的、动物的,各种各样组合推荐的至少有20至30条线路,旅行社积极参与,让市民自由选择,“十二五”期间要建成精品旅游线10条。

 

  笔者:“十二五”是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科普能力建设和市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时期。对我们城市管理单位有哪些期待?
  
张秘书长: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需求,科普教育基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要在社会参与程度、科普内容创作、科普人才培养、科普理论研究方面迈出新的步子。
  科技和创新,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引擎。要形成“社会化大科普格局”,需要部门协同、市区联动、条块结合,形成科普资源共享、全社会共同推动的局面。各行各业都要科普与科研互动,促进科技成果的科普化,紧贴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实际开展科技相关事件的公众讨论。
  施老:要增加在职职工的科普参与度。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的要求提倡科学生活、科学劳动、终身学习,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职工。在科普创作人才匮乏,跟不上科普发展需求的现在,鼓励职工尤其是科技工作者的科普创作和科普传播。上海要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科学发展的先行者、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任务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聚集和用好人才是关键所在。

 

  笔者:根植于科学理解与创新,还有那千奇百怪的想象力,才是一座城市领风骚、执牛耳的内在动力。愿唤起更多的人关注,让科学普及充满魅力。谢谢你们接受我们的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