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探索:旧区改造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发布时间:2012/6/29 11:08:56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曹龙

 

  建设中的地铁施工现场


  
  旧区改造是城市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特定阶段。它不仅事关城市的市容和景观,更涉及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的复杂互动,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上海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细则》这一新政的执行元年,国内外方方面面都将注意力放在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身上,对其旧区改造过程中的理念、模式、制度、办法、技术等一系列问题给予极大关注,包括城市古迹保护、人口规划及配套设施建设,等等。
  旧区改造的实质是多种价值(包括相互冲突的价值)的平衡与完善的过程,而绝不局限于简单的、单一的物质形态和目标。而且还应该清楚地看到任何模式、制度或办法都是某种价值取向的外化。因此,旧区改造首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使旧区改造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科学发展。
  我们讲的价值取向,是引导我们前行的一套观念、一组目标的系统。明代哲学家王明阳说,道是器之始,器是道之成。我们都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来规划引导自身的发展。价值取向(道)之偏正决定了模式(器)之直曲。在实践中,忽视对价值取向的反思,由此陷入浑浑噩噩的状态、掉进踯躅不前的困境者,比比皆是。当前旧区改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最根本的原因恰恰是由于价值取向的偏差所造成的。
  如何统筹旧区改造中的各种价值观念?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从现阶段上海发展实际出发,就是中共上海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提出的“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
  旧区改造应该是重公正的。公正只能是历史的、相对的、具体的,不能超越阶段、不能脱离现实。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规则制度的产生必须立足于大多数人的认同,只有靠良制,才能促良俗、育良知,推动包括企业和社会在内的利益相关者自觉遵章守法、自觉维护秩序、自觉恪守底线。
  旧区改造应该是重包容的。在一个多元社会中出现不同的见解、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对于旧区改造中的矛盾、问题和利益冲突,不能以发展的艰难作为难以解决民生困苦的托词,不能以群众的利益诉求过高为理由掩盖群众工作的不力,不能以舆论的炒作为借口回避对工作过失坦诚的检讨,必须注意倾听不同利益方的诉求,理解不同利益方的思维逻辑,以理性面对和解决问题,避免不必要的误判和对峙。
  旧区改造应该是重责任的。个人责任是社会这座大厦的基石,没有任何替代品,必须由每个相对人亲自作出答复。旧区改造中的不同利益方履职尽责,不仅体现在对本职的尽力,还体现于对公益的自觉、对是非的担当,意味着不偏激、不哗众、不欺罔,实现对自己负责、对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有机统一。
  旧区改造应该是重诚信的。现代市场的本质是“信用经济”,信任在陌生人社会里就是命脉。旧区改造中的利益方必须坦诚地对待一切,既不欺人,也不自欺,言而有信,言行一致,让“守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真正成为现实,使“一诺千金”成为契约精神的黄金定律。
  我们要充分发挥正确价值取向观察现实、认识问题、校正航向、引领发展的“望远镜”和“指南针”作用,重新审视、客观评价现有旧区改造的政策设计、制度安排和操作模式,并对与之不相适应、不相协调、不相一致的地方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哪怕其中有一些做法和手段仍行之有效,也必须壮士断腕地果断舍弃,不能用恶的手段实现善的目的,善的目的一定要用善的手段去实现。
  树立旧区改造正确价值取向,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各个层面的不懈努力。大家都不能做旁观者、破例者,而应是弘扬者、维护者、践行者。尤其是为政者更应当成为其中的先行者、引领者,发挥关键性作用。
  当前的房屋征收新政是一个崭新的巨大的契机,特别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形势下行趋势日趋明显的情况下,要求我们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机遇意识和危机感,从多角度研究政策,从多方面善用政策,沿着正确价值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对旧区改造进行改革创新。实践反复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发展,哪里就有新局面。在“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下,上海旧区改造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必将到来。
  

  拆建改造中的苏州河上的桥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本文配图/简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