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绿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发布时间:2005/9/19 11:12: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把世界城市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无疑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对上海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体现在城市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等硬件上,也表现在城市精神、文化、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度等软件上,这是对上海综合竞争力的全面考验。
    2003年,上海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绿化指标有了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进入国内先进城市行列,但这只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距离上海建设国际级城市所需要的生态良好的环境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在上海建设世界级城市的进程中,城市绿化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世界级城市的城市绿化特征
    1、绿地系统规划科学合理、特色鲜明,规划调整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合理布局绿廊、绿楔、公园绿地等,营造能保持自然过程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动态绿色网络。如伦敦建成平均宽度达8000m楔入式环城绿带,在中心城建有众多公园,在以皮卡迪广场为中心3英里半径内,有大小公园80多处,并使公园与居住区绿化、街头绿地融为一体,形成城市的整体美感,同时以“绿链”的形式和均衡的绿地布局,将彼此接近的开阔空间连接成整体,增加绿地的可进入性和环境质量。
    2、绿化建设融合历史文脉、文化、休闲和运动等,达到生态化、美化和文化的协调统一。巴黎建立了贯穿历史的绿道和“历史轴线”,把自然绿化空间与人文特色空间相结合,成为建筑与绿化相结合的绿色走廊;伦敦在规划图上确认所有历史意义的开敞空间,采取长期的保护和改善策略,通过绿化提升休闲和文化价值。纽约市中心的中央公园,面积达340公顷,集自然风光、动物园、运动场、剧院和美术馆于一体,被称为美国城市文化景观的典范。
    3、实施城乡一体化绿化格局,营造城市森林。城市绿化拓展到城市郊区森林、农田林网、果园和农田等能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植被,如大巴黎的森林面积2880 km2,占土地面积的24 %,形成诸如凡尔赛森林和枫丹白露等著名郊区森林,使巴黎森林成为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肺;新加坡将农业和沼泽地等与城市绿地渗透,占国土总面积一半以上。
    4、注重自然生态保护。不单纯提倡“以人为本”,而常以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的出没状况衡量城市绿地建设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提出接近自然的绿化理论,并通过绿地的自然化、生态公园、废弃地生态改造、湿地管理、自然保留地和人工野生生物栖息地等,创造适合野生生物生存的生境,形成健康稳定的城市绿地。伦敦非常强调生态整体性和连续性的保护,其城区内自然保护地的面积占到城市总面积的16%。巴黎在1980年后,外迁或关闭一万多家工厂(面积3000hm2),将50%面积改作绿地和公共场所,建立了诸如21世纪城市公园的拉维列特城。
    5、城市绿地具有合理的分级系统,公园绿地比例大。根据绿地大小、功能、位置等指标,建立绿地分级系统,确保市民在正常生活中就能达到与自然相联系。最典型的是伦敦的绿地分级系统(表1)。新加坡则制定了每1000人有0.8 km2绿地的标准,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的镇区应有一个10km2的公园,在每个楼房居住区,500m范围内应有一个1.5 km2的公园。
面积大小(km2)  服务半径(km)
区域性公园      400           3.2-8   
市级公园         60           ≥3.2   
区级公园         20             1.2   
小区级公园        2             0.4   
小型公园         <2            <0.4
线状绿地      不确定         各处均适宜
 
    6、植物种植合理,城市景观优美。园林植物种类丰富且多姿多彩,种植设计科学合理,园艺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城市景观优美,生态功能健全。以不同的生境为各种园林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新时期上海城市绿化发展面临的机遇
    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五个统筹,五个坚持”提出了人与自然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将生态环境建设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2、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四个中心的建设以及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将以绿化建设作为最直接的体现。
    3、多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对城市绿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并给于大力支持,并树立上海城市绿化持续高速发展的绿化发展战略目标。
    4、上海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城郊一体的绿化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基础。
    5、通过几轮的规划调整和完善,明确了上海绿化发展目标,绿线的落地和市区双增双减的明确要求为绿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新时期上海城市绿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1、尽快缩小与世界级城市绿化指标的差距
部分世界级城市绿化指标
 
纽约
巴黎
伦敦
东京
上海
城市森林覆盖率
62%
27%
35%
33%
12.2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
21.6
24.7
24.6
4.6
9.16
上海与世界级城市绿化指标的对比
 
世界城市或
UN-MAB计划标准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秦岭淮河以南)
上海
2003
上海
2005
上海
2010
绿化覆盖率
(%)
30%-50%
(60%)
35
35.18
37%
40%
人均公共绿地
(m2/人)
4.5-24.7
6.5
9.16
11
15
人均绿地面积
(m2/人)
43左右
 
 
 
 
森林覆盖率
(%)
33%-62%
 
12.2%
15%
20%
公园数量
(个)
150-400
 
133
 
 
    上海在人均公共绿地以及森林覆盖率的指标在数量上存在较大差距,要想短时间内在土地紧张,基础薄弱的条件下缩短别的城市在几十年或几百年形成绿化面貌的差距,需要在未来几年内,特别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的5-7年内应该通过持续的大投入,大发展,通过市、区两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和上海特有的城市综合开发的优势以及强大的社会融资力量,通过超常规的投入和集中力量的绿化建设,形成全社会建绿爱绿护绿的良好氛围,并不断提升绿地质量,形成城市绿化数量和质量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力争到2010年基本达到国际级城市绿化目标。
2、  保持绿化网络系统的均衡性
    根据上海目前绿化布局的现状,绿化网络系统的均衡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绿地布局的均衡度。上海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在经历了由慢到快、由质变到量变、从见缝插绿到规划建绿的发展过程,逐步构筑城市绿色网络,但是根据城市长期发展形成的格局和分区的功能定位,在中心城区,特别是市中心经济、金融中心区以及老城区,区域面积小,人口高度集中,建筑密集,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绿化空间,绿化指标和绿地布局与外围区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面对这样的现状,需要积极探索在中心城区“寸土寸金”的有限空间内,充分发挥绿地生态效益和服务功能,建立合理的绿地服务网络,通过合理的分级服务系统来缓解市民的需求,逐步实现分级消除服务盲区,充分发挥的绿地的网络服务功能。
    二是各类绿地均衡发展。城市中的各类绿地如各类公园、街头绿地、风景林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自然保护地等都是绿化网络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其自身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近阶段应该形成以城市公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为主线,其他各类绿地同步发展的格局,并通过绿色廊道形成绿化网络系统。
    三是城郊联动,全面发展。目前上海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建成区不过70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只有约600平方公里,占上海总地域面积6340平方公里的约十分之一,根据上海的城市化发展趋势,将从以中心城区增绿转为继续加大中心城绿化增长和郊区大绿化发展并重的城郊联动,全面发展。大力推进郊区新城、镇的建设,如松江新城、临港新城、朱家角镇等都形成环境先行,绿化先行的生态发展策略,在中心城区和新城、镇的周边注重建设环城绿带和城市森林公园。
    四是城市各行业均衡发展。上海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慎重提出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损坏城市生态环境。但在以经济发展为主旋律的特定阶段内,从短期效益和局部发展来看,部分经济建设行为往往不能全面考虑城市用地的合理安排,并往往以牺牲规划绿地为代价来获得经济建设用地,这就形成了一方面政府在城市中心区(高度发展区域)化大力气拆房建绿,而在发展中区域和建设敏感区内进行高密度高强度开发和建设的矛盾。只有坚持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均衡发展,各类用地合理规划,同步建设,才能缓解这种先开发建设再环境改造的周而复始的矛盾。
3、  克服土地资源紧缺对绿化发展的制约
    上海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缺已经成为绿化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人口拥挤,建筑密集,人均用地面积只有53平方米,这与比较合理的100-120平方米的人均城市用地面积相比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差距,用于绿化建设的土地也显得更加紧张,只能通过旧区改造拆房建绿,而作为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土地,每取得一分土地都要付出很大的财力和物力,所以应该积极探索一条符合上海特点的,既能通过城市新一轮改造和建设加大以绿化为主的公共空间,也要在有限的绿地面积内最大限度的发挥绿化生态效益的中心城区绿化发展的道路。
    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土地价值的快速增长,动拆迁成本的逐年增长。以同等地段比较,广场公园2001年开始一期工程建设时,每平方米动拆迁成本约1.2万元,到2002年二期工程时,已涨到1.5万元,到2003年上半年三期工程开始建设时,已达到1.8万元,同样地段的延福绿地到下半年建设时,前期动拆迁已达到2万元的天价。这种情况在其他各区都有体现,基本上三年来,绿化建设的前期动拆迁成本已翻了一倍,为此投入的资金、周期、人力资源也不得不随之大幅度增大和增长。
    立体绿化是节约城市土地,开拓城市空间,绿化、美化城市的有效办法,一些土地紧张的大城市纷纷走立体绿化的格局。但是上海目前在市中心区的绿化覆盖率较低土地紧缺的情况下在推动的过程中,存在较大困难,除了静安区的8万平方米屋顶绿化到今年底基本建成外,还缺乏进一步的发展计划,这除了配套政策法规不足外,还有技术和市民的接受能力等多方面问题,需要在不断摸索中继续大力推广。
4、提高绿化建设的生态合理性
    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最直接的途径,其本身的生态合理性往往会发挥差距很大的生态效益。多年来的绿化建设经验使上海的城市绿化基本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草、地被相结合的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群落的设计和造林树种的选择等体现植物生态系统的层次性、整体性和稳定性,逐步形成生态稳定的植物群落。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足,对现存的城市绿地、风景林地、自然植被、野生动物鸟类栖息地既缺乏规划控制的支持,又缺乏强有力的保护措施,自然所留下的生态遗产被不断蚕食。
    城市绿化不只具有构建和美化城市景观,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同时能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的心理需求。除了绿地本身的植物景观,人们还希望看到鸟类、鱼类和小动物在绿地中自由自在的活动。应该看到城市具有复杂的环境,与之相应的城市绿化也显现不同形式,除了人流集中区的商业区、广场外,还有大量的公园绿地,但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往往重视表面形式,忽视了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忽视了对自然空间的尊重,在郊区或城区,在商业区或滨水区,在不同的公园内都能看到相类似的景观:整形的树木、修剪成型的绿篱、花样繁多的硬地铺装,多的是过于精巧的人工雕琢,却少了自然的呼吸,不能满足市民接近自然之亲,感受自然之美的需求。这些都与国际城市的自然景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作者  上海市绿化管理局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