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评析:都市农业环境与城市生态维护
发布时间:2009/9/15 14:53: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周 培



  环境问题是当今全球关注的四大问题(经济、资源、人口、环境)之一,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进行不适当的社会活动便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尤其表现在城市。世界人口中约40%的人聚居在城市,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已有136个,因此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城市环境生态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等社会行为关系密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GDP迅速增长的同时城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不断升高,城市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作为特大型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来说,其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口刚性增长与资源减少不可逆转的矛盾不断加剧,再加上工业污染排放的有效控制未能真正实现,导致了环境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东部河口区及滨岸带的水污染加剧,主要表现在重金属污染和营养盐所引发的赤潮问题相比过去都有增加的趋势,上海周边地区非点源的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畜禽尿粪污染、生活污染以及农药和化肥污染在非点源污染中更为突出。面源污染成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普遍恶化的原凶。在上海某些局部地区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大范围讲,对上海大城市的生态环境也构成了严重威胁。
  要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除了提供给城市的物质基础设施外,更为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城市生态条件,生态城市需要有足够的生态空间加以保障,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十分重视 “生态城市” 的建设。随着网络技术、现代交通及随之而来的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城市形态也将改变,城乡差别缩小、城市正在溶解,正如公园在溶解一样,而大面积的乡村农田将成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高产农田渗透入市区,而城市有机体延伸入农田之中,农田将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再从生态角度看,国外发达国家早已将农村与城市合二为一,大面积的生态农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维护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发展都市农业是当前推进我国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都市农业”的概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都市农业(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英文本意,是指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它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的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换言之,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有研究者认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都市农业主要有三类不同的模式:第一类是以经济功能为主的模式,以美国大西洋沿岸的巨型都市农业带为代表,该模式在生态经济系统中强化人的主动性而弱化自然环境的能动性;第二类是以生态功能为主的模式,以欧洲城市为代表,如德国、英国主张的森林城市等,该模式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第三类是兼顾生态和经济功能的模式,以日本和新加坡为代表,这种模式强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耕作技术,把农业生产寓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之中,从而提供一定量的农产品和完美的公共产品。


  也有研究者认为,国际都市农业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但总体而言,目前国际都市农业发展的趋势: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功能越来越多元化的同时,强调都市农业的生态、环境与文化功能;同时致力于发展高科技,发展智能型都市农业。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处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周边的农业受到严峻挑战,传统的农业生产难以适应快速城市化的需要,特别是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地,传统农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适应建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要求,上海、北京等地率先提出建设都市农业。上海市在1993-1995年组织了“迈向21世纪的上海”课题研究,提出了“坚持农业的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实现上海农业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2000-2010年要建成“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都市型农业”的基本思路。1995年和1996年之交,上海市委和人代会肯定了这一思路,明确了上海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
  自20世纪90年代发展都市农业以来,我国已有相当的理论和实践的积累。目前,已形成比较典型的“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同时,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和成渝等都市圈里,也已形成了不同的都市型农业区域特色。


  与国际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相比较,我国的都市农业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对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的控制,都市农业产业的模式和生产结构配置不合理,城乡经济格局一体化进程缓慢,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综合配套能力不足等。就国内比较而言,因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和自然条件区别导致对都市农业的理念、服务于城市的形态和功能的理解和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如何从都市农业角度来维护城市的生态,尚缺乏整体的规划。
  都市农业与城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密切相关,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都市农业应该在保障城市生态环境的原则下,服务于城市的形态和功能,同时也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发展都市农业既合理利用了资源,又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是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必然选择。因此,无论是从城市生态维护角度、农村角度还是统筹城乡发展角度思考,发展都市农业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有着较好的环境建设基础,但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的保护,保障环境质量。坚持“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农民增收、产业高效、城乡一体、景观休闲”的科学合理的都市农业产业,对于城市生态保障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长期致力于都市农业的教学、人才培养以及研究与实践工作,于2008年7月29日获得农业部正式批准[农科教发(2008)3号]建设农业部都市农业(南方)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首次设立都市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标志着我国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中已经将都市农业建设与城市生态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都市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体系和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将主要围绕都市农业环境与城市生态维护、都市农业资源与食品链安全、都市农业规划与景观休闲农业以及都市农业信息化与装备四个研究方向,通过多学科交叉,为上海市和我国南方地区都市农业发展和城市的环境生态建设提供关键技术、培养高级人才,构筑一个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引领我国都市农业技术发展的开放性创新基地。目前实验室已经具备一支来自农学、生命、管理、信息、机械、能源、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稳定研究团队,围绕农业环境、城市生态景观、环境污染与修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有扎实的工作基础和深厚的研究积累,同时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荷兰等8个国家的著名大学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
  

(作者:上海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创新平台与基地部主任、国家农业部都市农业(南方)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