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水域投诉少而群众满意度不高引发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08/9/9 11:28: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今年,无锡发生太湖蓝藻引发的公共水危机后,水环境一度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由此及彼,由人思己,上海水域市容环境的现状也引起了上海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起了上海市民的密切关注。那么,上海的水环境现状如何?是好?是坏?笔者认为,衡量好坏的一项重要标准,是看市民对水域市容环境反应的问题多不多、群众满不满意。
笔者从上海市市容环境状况社会公众满意度评议报告了解到,2007年上半年,中心城区水域,黄浦江、苏州河社会测评分为76.99分,城区水域环境卫生得分75.91分,在11个测评大项中仅排名第7位,比去年第四季度下降了3位,郊区水域环境卫生得分66.85分,在11个测评大项中仅排名第9位,群众满意度总体评价不高,依然徘徊在较低水平。测评数据显示,水域环境卫生的市民关注度有所提升,改善期望值排名第3位。与此同时,在2007年度“夏令热线”受理投诉总量比2006年大幅上升77.9%,水域方面的投诉量占总投诉量的比重甚至不增反降,由原来的占总投诉量的0.05%下降到0.04%(2006年投诉总量11921起,其中水域6起;2007年投诉总量21212起,其中水域8起)。水域市容环境呈现出了这样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是市民对水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期望值越来越高,市民对水环境的满意度有所下降,而另一方面,市民对水环境的投诉总量却很少,而且有下降的趋势。
水域市容环境低满意度,主要与全市水域市容环境的整体面貌处于较低水平,“面不清、岸不洁”不无关系,但出现低投诉的现象。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
1. 客观层面上,由于“三性”特点的存在。一是迫切性较低,水域环境卫生的污染,还停留在视觉污染层面,没有切实影响到社会的生存问题(只有少数污染才严重影响饮水问题),因而对水域环卫的诉求没有达到需要迫切解决的程度;二是水的流动性较大,往往出现“扫帚不到,垃圾也会自然跑掉”,因此投诉的必要性就相对小了;三是投诉处理“三个二”可操作性较差,陆域遇到投诉,解决起来还好办点,要是投诉涉及到偏远水域,交通工具的匮乏,水陆交通很不便,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 从市民的角度来看,存在“三不”现象。一是对水域环境的关注度不高,通常市民会对涉及水质黑臭问题比较敏感,而对水域环境脏乱差出现的问题,却关注较少,即使出了问题;知道找哪个职能部门反映情况的在市民中几乎很少;二是市民保护水域环境的责任感不强,实际行为往往滞后于意识发展;三是对解决投诉问题的信任度不够,相信能通过投诉切实解决周边水环境问题的比例在市民中不高,造成了连投诉都懒得去情况。
3. 从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存在“三滞后”。一是水域市容环境基础建设的步伐滞后于城市经济建设的步伐,更滞后于市民需求的快速增长;二是涉及水环境的多家职能部门的联动性还相对滞后,许多市民投诉问题往往靠一家部门之力很难予以解决;三是水域市容环卫管理滞后于陆域管理,水域综合性强、复杂性大,又加上水域本身就面广、量多、点散,造成了管理难度的加大,与此同时,不少区县管理体制薄弱、机制缺乏,更别说建立快速应急机制来处理投诉问题了。
4. 水环境始终处于低位盘整状态,市民不满意。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召开,作为水域市容环卫的工作者,如何烘托这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给上海一个整洁靓丽的水环境,我想,解决问题是关键。要解决客观问题可能有很大的难度,但是,笔者认为,要从政府部门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是有不少方法值得去尝试和探讨的。
  5. 市民对水环境之所以关注度不高、责任感不强、信任度不够,究其原因是对水域环卫工作不了解。才会不参与,才会不支持。为什么会不了解、不参与、不支持?为什么水域市容环卫投诉热线知道的人很少?为什么市民想到运用投诉来解决问题的尝试很少呢?而同样是政府部门公安系统的“110”却是如此的人尽皆知?!谁不知道有“110”,谁不知道有“案件聚焦、庭审纪实”之类法制节目?市民有遇到困难事、麻烦事、危险事,就会主动找警察。笔者认为,这跟我们公安系统做的大量宣传工作,以及切切实实以行动做好为民服务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水域市容环卫部门要广泛宣传教育,多设计载体,让市民从不了解到逐步知晓。良好的环境卫生意识对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要结合实际,大力开展提高水域环境卫生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让世界清洁起来”等重大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宣传活动,以增强市民“爱水、护水”的意识,进一步体现市民在水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主人立场。要加大信息公开,多增加渠道,让市民从不参与到逐步参与。要适应开放社会的要求,不断疏通政府与公众对话交流的渠道,将与群众切身利益的水环境问题,采用环境报、媒介通报会、市民环境论坛等形式全面公开,并建立相应的民主化决策机制,实现封闭型公共管理向公开透明的公共管理转变,增强公众对水环境的参与度。要立足服务,多为民解难,让市民从不支持到大力支持。用行动来说话,用服务来证明。以市民满意为标准,积极开展亲民助民爱民活动,把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强化服务意识,开展阳光作业,缩短投诉处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真心实意为民服务。创新协调机制、服务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互动机制,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模式,改善水域环境,真正把服务百姓的宗旨落到实处,确保市民支持率满意率上升。

  面对“三个滞后”,作为管理部门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既然基础建设的步伐滞后于城市经济建设,那就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快水域市容环卫的设施设备建设步伐。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前进中各种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快水域环境卫生的重要基础。为什么这么说,道理很简单,我们生活中也会时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你吃完早饭手里拎着剩下垃圾包装袋时,如果旁边有垃圾箱桶,我相信,绝大部分人还是会主动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可是如果没有垃圾桶,或者拎了半天,跑了好多地方,还是没找到垃圾桶时,估计许多人会下意识地将垃圾随手乱扔。于是,你一扔,我一扔,道路遍地是垃圾。同样道理,水域周边特别是人流较多的地方,没有垃圾收集系统,那么,谁又会放过这么好的天然“垃圾箱”呢。只有建立好相应的环卫设施设备,才能建立良好的环境,才能允许人们去维护好的环境。当然,以发展促进良好的水域环境,当然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支撑。既然涉及水环境的多家职能部门(水务、港务、环保、公安、交通、水利)的联动性还相对滞后,那就要畅通渠道,加强部门的协调协作。与职能内涵契合,发挥联动平台作用,以增进信息、人力、物资等资源的互惠,建立形成长期合作的行政关系;与世博会时机契合,学会抓住、抓准时机,提高工作灵敏度、灵活度,共同通过大型活动落实难点重点工作。既然水域市容环卫管理滞后于陆域管理,那就要转变思想观念,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实现职能到位、职责落实。全市水域市容环卫管理之所以处于较低的水平,滞后于陆域管理,这跟管理部门长期“重陆轻水”的传统思想不无关系,水域市容环卫管理“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的现象在各区县部门普遍存在,“长期地不看、不问、不管,放任发展,除非出现市民投诉才想到去解决”。存在这样的错误思想观念,怎么可能改变水环境的较低水平。因此,各级部门必须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转变传统观念,实现“重陆轻水”逐步向“水陆相结合”的转变。与此同时,要不断理顺水域市容环卫管理体制机制。目前,全市水域包括市管河道和区县中小河道,全市水域市容环卫管理的体制错综复杂。在管理职能上,黄浦江、苏州河市管水域分直接管理(由上海市市容环卫水上管理处负责)和间接管理(松江、嘉定、青浦、奉贤、闵行五区事权下放区域);区县中小河道,由各区市容环卫管理部门负责。在落实职责上,有的区以建立专门管理机构来落实水域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协调、指导、监督(但全市仅浦东新区一家),多数区县则没有专门的水域市容环卫部门,更没有专门的负责人,由于市政府实施的“4050河道保洁万人就业”项目,大部分区政府已将中小河道的日常保洁与养护管理的职责划给了区水务部门,由水务部门代为管理,环卫部门与水务部门之间只建立起一定的工作联系,行业监管职能几乎不履行。打个形象的比喻,这好比“脑袋”(职能)与“躯干”(职责)进行了分离,因此,加强脑袋和躯干的沟通联系,建立好的保障机制,落实职能和职责,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张峰,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水上管理处处长; 姚慧莲,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水上管理处党政办公室主任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