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参考:生活垃圾分类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0/7/2 13:48: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丁志刚
  垃圾分类新设备展示

  随着经济发展及生活垃圾处置方式的变化,生活垃圾分类方式也在调整和变化。本文以上海为例,从分类方式、生活习惯、人口流动、社会宣传等方面作分析,提出了生活垃圾分类必须不断创新机制的新思路。

  一、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
  1.分类方式。2008年,上海根据“大分流、小分类”的模式,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新方式。“大分流”即指装修垃圾、大件垃圾、餐厨垃圾(指餐饮单位和单位食堂所产生的)、一次性塑料饭盒等实施专项收运、专项处置。“小分类” 则是根据贯彻生活垃圾“三化”、兼顾末端处置、方便市民投放等原则,确定了居住区、办公场所、公共场所日常生活垃圾的分类方式。在居住区,实行“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四分类,办公场所实行“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三分类,公共场所实行“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的二分类。同时,确定了新的分类标识和分类垃圾桶颜色。在新标识上将建设部的分类标识、文字说明及简单图例作有机结合,确定有害垃圾的收集桶为红色系列,玻璃收集桶为绿色系列,可回收物收集桶为蓝色系列,其他垃圾收集桶为黑色系列。
  2.分类垃圾处置流向。根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过程分类的管理方针,分类垃圾综合利用和处置主要有四方面流向:一是有害垃圾由各区县环卫作业单位定期收集,集中储存,达一定量后,由专业公司负责集中回收,定向无害化处置。二是玻璃垃圾由各区县环卫作业单位定期收集,集中储存,并由玻璃再生企业实现资源化利用。三是可回收物由居民直接投售至废品回收系统或投放到可回收物容器中,由垃圾箱房保洁人员将可资源利用的纳入废品回收系统。四是其他垃圾由各区县环卫作业单位负责收运,日产日清,进入生活垃圾末端处置系统。
  3.分类效果。这一生活垃圾分类新方式全面开展以来得到了市民的认可,分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和参与程度有了普遍提高,“垃圾要分类,资源要利用”的观念已成共识。一是市民参与度和知晓率得到初步显现。尤其是“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进小区”成为常态宣传,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新方式的知晓率超过了80%。二是全过程垃圾分类物流系统初步建成,分类基础设施配置到位。进一步明确了标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各类垃圾分别进入了最终处置渠道。三是分类后垃圾减量效果有所体现。截至2009年底,分类新方式覆盖居住区3738个,办公场所2471个,公共场所道路1200条段(涉及废物箱约2万组)。统计显示,2009年分拣出的玻璃、有害垃圾、可回收物(不包括居民直接出售的)占生活垃圾总量近2%,源头分类成效明显。

  二、典型做法和经验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总结,各区县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大致有六个方面:
  1.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市、区两级管理部门分别成立了由分管领导挂帅的生活垃圾分类新方式工作推进小组,全面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计划、建设、宣传指导、考评监督等。各部门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加强资源整合,凝聚合力,形成了积极协调、信息互通、共建共管的工作格局。
  2.加大投入,合理配置设施。市、区两级管理部门按照工作要求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各区县积极筹措专项资金用于分类设施设备的配置。同时,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因地制宜配置分类收集容器,针对不同类型的居住区探索楼道内投放式、楼道外投放式、垃圾箱房投放式等不同方式的配置模式,最大限度地方便市民投放,采用机动车、电瓶车、三轮车等多种专用运输车辆相结合,保证了分类物流系统的畅通。
  3.加强宣传,引导市民参与。市区联手,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社会宣传,组织全市居住区、办公场所生活垃圾分类启动仪式,分类知识进小区、进单位巡展,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编制分类宣传手册、分类示范片、分类宣传动画片、宣传展板等。各区县还深入社区开展物物交换、志愿者宣讲、有奖问答、组织参观、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宣传互动氛围,提升了市民的参与意识。
  4.加强培训,规范作业服务。市、区两级管理部门制定了分类工作培训计划,召集管理和作业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从分类的背景、意义、标准要求、操作流程、信息统计等方面进行专题辅导,开展全过程分类的思想教育,尤其从杜绝混装混运方面进一步规范了作业服务。
  5.加强协调,依托基层组织。市、区两级环卫管理部门主动联系房地、爱卫、教委、旅游委等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探索推进垃圾分类的模式和方法。同时,许多居委会和物业公司不仅积极参与分类工作的推行,还主动丰富社区内的社会宣传,组织相关培训,有效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6.加强督查,促进管理创新。管理部门每月对各区县分类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建立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监督作用;同时组织业内专家、市民代表开展垃圾分类优秀居住区年度评比活动,并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促进各区县创新管理机制和方式方法,探索垃圾分类的新举措。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新方式的认知度和知晓率比较高,但是市民的参与程度与推行垃圾全程分类工作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有两条。
  1.分类收集参与率有待提高。大部分的居住区垃圾投放过程仍然是混合投放,垃圾分类有时要依靠居住区垃圾箱房保洁员进行二次分类。从分类收运统计量看,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三种垃圾不足收运垃圾总量的3%,所占比例相当小,虽然存在市民直接将可回收物自行出售的因素,但从侧面也反映了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参与率不高。
  2.分类收运处置设施有待规范。从日常检查发现,实行垃圾分类的居住区存在分类收集容器不齐全、分类收运制度牌缺失、分类标识不明显甚至缺失等情况,未达到规范要求。居住区内装修垃圾、大件垃圾的收集管理不够规范,一些居住区无专门堆放点,一些堆放点环境差,无明显标识等。此外,部分居住区分类收运设施配置还不尽合理,这些都有待在以后工作中不断改进。

  四、措施和建议
  要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大分流、小分类”系统建设,巩固餐厨垃圾、装修垃圾、一次性饭盒等的单独收运处置制度,全面推进完善居住区、办公场所、公共场所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必须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1.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垃圾分类的目标顺利实现。要以世博会为契机,以街道(镇)目标责任区制度为抓手,以世博园区周边区域的居住区、广场道路及主要的宾馆景点、交通站点为重点,实现园区周边分类的全覆盖;同时,要加强全程分类设施设备建设,研究制定收运设备、中转设置配置及建设基本标准,合理配置分类设施,完善并规范分类标识;还要进一步扩大垃圾分类的覆盖面,努力提高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
  2.进一步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市民形成良好的分类投放习惯。一方面,长期以来市民垃圾投放的习惯根深蒂固,尽管知道垃圾要分类,可是在投放垃圾的时候仍然是混装投放,影响了分类质量。另一方面,有些市民有很强的分类意识,但对分类处置方式和途径不够了解。因此,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宣传垃圾分类理念,更重要的是宣传垃圾分类的收运处置方式,告知市民分类投放方式和地点,引导市民形成良好的分类投放习惯。
  3.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完善垃圾分类的长效常态管理机制。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管理部门要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探索切实有效的推进方式,不断完善和创新垃圾分类的长效常态管理机制。一要结合街道(镇)责任区达标,依托文明城区、文明小区、文明单位创建,建立分类工作与创建工作同步申报、同步创建、同步考核的管理机制;二要健全分类收运作业规范培训和监管制度,建立作业公司自查、街道管理所巡查、区县管理部门跟踪检查、市级管理部门随机抽查的监督系统;三要健全考核激励与专项通报机制,培育一批居住区、办公场所的示范区域,表彰先进,鞭策落后;四要健全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引导市民了解和参与垃圾分类,并对分类工作有效监督,共同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推进。

  五、结束语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政府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尽快出台生活垃圾分类细则和相关标准,进一步探索积极有效的宣传方式,动员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促进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作者: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管理处副主任科员)  
  (配图/刘维光 殷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