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建设健康城市是一项民生工程——访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市健康促进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李忠阳
发布时间:2009/3/2 15:17: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姜综敏

  建设健康城市是一项全球性的行动战略,也是一项渐进式的社会系统工程。2003年以来,上海市以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促进理念为指导,在我国特大型城市中率先开展了建设健康城市的行动,并相继实施了2003年至2005年和2006年至2008年两轮的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今年,上海又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
  如何评价以往的实践得失?在未来的三年内,上海的建设健康城市又会有哪些新构想、新举措?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受《上海市容》编辑部的委托,日前专访了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市健康促进委会会)副主任李忠阳。

  笔者: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第二轮三年行动已圆满结束。有别于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等诸多创建型活动,建设健康城市行动需要持之以恒推进,且没有上级部门给予的任何荣誉称号,作为市建设健康城市联席会议牵头部门的负责人,您对这6年来所做工作能否作一些自我评价。
  
  李:建设健康城市行动的最大特点是广发动、强协作、聚合力。因此,市爱卫会作为牵头部门,在发挥爱国卫生运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致力于搭建和完善社会动员、部门协调、资源整合的工作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平台的功能;通过6年的努力,进一步健全了全民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基本建立了全社会参与健康城市建设的有效激励机制,初步形成了以市民健康自助互助管理为主体的疾病群防群控模式,有效推动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更加重视、关心和参与,促进了市民健康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
  6年来,我们紧密结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筹办工作、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等中心任务,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通过科学调查“锁定”市民健康需求,制定了系统周密的三年行动计划指标体系和分年度实施方案,采取中期评估与终末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了对目标任务的过程管理。
  第一轮三年行动周期中,我们围绕提升城市健康环境做实了“文章”,各职能部门以实现不同的环境质量要素指标为目标,各司其职、有主有次,分头负责组织开展各重点推进行动;而在第二轮行动周期中,我们围绕提升人群健康水准做细了“文章”,以“五个人人” (指人人知道自己血压、人人参加体育活动、人人知道食品安全、人人养成健康行为和人人掌握急救技能)等重点活动的深入开展为抓手和从加强社区健康服务和促进健康自我管理这两个方面,更为有效地维护好市民健康。通过这些努力,我们使市民健康素养、环境健康水准、社会健康评价的水平在每个行动周期都不断得到了提升。
  
  笔者:建设健康城市需要各个部门及市民群众的参与和互动,在这方面,上海积累了哪些成功经验?或者说有些什么好的做法?另外,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在今年新一轮的建设健康城市行动计划制定中依据是什么?如何确定总体行动目标?

  李:建设健康城市只有把市民动员起来,提高市民的健康意识、让市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使这项工作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市民的健康素养,才能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对健康的挑战。为此,上海在重点开展上述五个“人人” 的健康市民行动,已经成为建设健康城市的“品牌”,受到了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同时,进一步在全社会加大宣传力度,持续开展了“4+1”的宣传活动。在坚持开展唱响1首健康城市主题歌,开展1系列健康知识和技能竞赛,组织1次“边看边评健康上海”活动和做到全市每户家庭拥有1份健康知识手册的基础上,根据每年健康城市宣传工作重点,认真策划开展1项社会宣传活动。
  我认为:存在问题决定努力方向。不容忽视当前本市仍面临诸多健康问题,包括: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择业竞争带来的职业人群身心健康问题,膳食不合理、缺乏体力活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高血压、癌症等发病增多,流动人口剧增给城市管理和疾病预防带来的新问题,等等。
  根据这些问题,我觉得必须继续协调和推进建设健康城市行动,并致力于在广大市民中普及健康理念和健康促进技能,增强企业和市民维护健康的责任意识,夯实社会组织关注健康问题的工作基础,进一步推动上海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努力提升城市的软环境和软实力。这就是研究制定新一轮建设健康城市行动计划的基本出发点。



沈晓明副市长向社区居民发放盐勺



为农民工免费测血压

 
  笔者:立足上述出发点,我们上海在未来三年的建设健康城市新一轮行动中,尤其是在推进的策略、工作思路和重点活动的安排上将会有哪些新的考虑或调整?您能否透露一下。
  
  李:未来3年作为一个新的行动周期,我们将把建设健康城市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本市“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的实施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科学发展,要求我们既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更注重经济增长的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健康的代价来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我们要本着执政为民的宗旨,进一步关注民生,大力发展有利于维护市民健康的各项社会事业。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些要求和健康城市行动策略都是融会贯通的。
  因此,在制定新一轮行动计划时,我们提出32字的推进策略。即:以人为本、注重参与,服务世博、融入全局,纵横协作、立体推进,聚焦重点、拓展内涵。首先,坚持以人的健康为本、以公众对健康的主动追求为重,充分尊重和凸显市民在这一行动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不同人群解决自身健康问题的实际需求,因人制宜、积极创设各类公众参与平台,促进市民健康素质全面发展。其次,紧密结合世博会筹办、举办等一系列工作,制定各项任务指标和推进活动,借势推进、互为影响;在服务世博中持续推进建设健康城市行动,使之融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第三,建设健康城市行动由部门建设项目和社会推进活动组成。一方面不断强化社会动员,依托这一平台为政府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开展项目建设创设条件;另一方面充分集聚部门合力,依托其资源优势深化各个层面的社会推进活动。第四,不断关注城市化进程中新近出现的健康问题,通过借鉴已有经验、创新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健康促进的保障性措施,及时应对和切实解决其中的一些重点健康问题,不断丰富这一行动的内涵,努力完善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机制。
  依托于这32个字的推进策略,我们召集各方专家几经研究,并广泛听取区县相关部门建议,对已深入社区、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的“五个人人”这一品牌型重点推进活动,在内容上作了新的调整。新“五个人人”活动包括:人人动手清洁家园行动,人人劝阻室内吸烟行动,人人坚持日行万步行动,人人掌握控油控盐行动,人人学会应急自救行动。其中控油、控盐、日行万步等行动理念,我们在第二轮建设健康城市行动中就已经喊响,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甚至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每人每天吃盐必须少于6克吗?”“日行万步是否包括各种健身运动方式?”等等。这些声音似乎与我们的倡导有分歧,却是令人欣喜的信息,因为,我们的倡导从某种意义上看更是健康理念的倡导,是一个警醒人们关注健康生活方式的符号。它更多考虑的是问题的普遍性,而引起的争议反映出问题的特殊性,但当广大市民都来关注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生活方式时,可以说,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社会宣传效果。新“五个人人”活动的开展,将会把建设健康城市工作中“关注人、影响人、依靠人”的核心理念继续发扬光大。
  
  笔者:我们知道建设健康城市与城市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密不可分,您刚才也特别介绍了推进策略和人与健康生活方面的情况。那么,在建设健康城市的新一轮行动中主要包括哪些任务?或者说可以从几方面来思考?
  
  李:在确定新一轮建设健康城市行动主要任务时,我们考虑的是应当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环境与人的关系。健康环境服务于人群健康,健康人群影响环境健康;二是硬与软的关系,国情市情和社情民意决定了在目前这一发展阶段,加强城市健康环境的硬件建设仍然是工作的重头戏之一。与之相对应的是,应当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从细微处着手,逐步提升市民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这是打造城市软环境、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抓手;三是被动与主动的关系。人群健康身心的形成即有赖于外部作用,特别是周到、完善和适宜的健康服务,对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接受服务毕竟仍是被动状态,而积极主动的健康自我管理将对有效提升人的健康素质发挥决定性作用。
  兼顾上述关系,我们在未来3年中将主要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即:营造健康环境,完善健康服务,加强健康管理。
  对健康环境的指标性要求,我们提出至2010年,城市主要环境指标基本达到国家卫生城市要求,具体要求涉及到水环境、大气环境、市容环境、居住区环境以及食品安全环境等诸方面,相关工作以城市建设与管理、卫生监管等部门为主组织开展。
  在健康服务方面,我们将全面推广和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应具备的理念、行为和技能,积极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逐年提高市民对健康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不断改善市民健康综合素质。具体工作指标涉及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社区重点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平台网络全覆盖建设、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及干预、中医适宜技术进社区服务、郊区合作医疗事业发展以及普及生殖健康、优生优育、避孕节育和预防艾滋病知识,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等相关工作。
在健康管理方面,我们提出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和“整体推进、个性发展”的原则,紧紧依托社区和单位的健康场所建设活动,不断提高宣传教育的渗透力,逐年提升公众健康自我管理能力。重点是在总结推广全市高血压自我管理工作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全面组建各类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力争覆盖全市各居村委会和健康单位,鼓励社区居民主动掌握自身健康状况,主动干预自身健康隐患,逐步实现健康自我管理。

笔者:听了您的翔实介绍,我们对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2009至2012年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策略等有了全方位了解。这里,还想了解的是您认为要确保这一行动计划有序、有力、有效推进,需要哪些配套保障措施?

李:我们从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科学评估、广泛合作等4个方面对建设健康城市新一轮行动的保障措施提出了初步构想,具体内容正在斟酌审定之中。这些构想都是在对以往工作得失的客观、公正、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
  建设健康城市虽然是项社会性、系统性工程,但大量任务指标还是分解到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这些指标的设定完全尊重相关部门意见,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要从执政为民的认识高度出发,把完成建设健康城市行动的指标任务与履行部门职责紧密结合,加强组织领导,主动推进工作。在此过程中,对上海以建设健康城市行动为纽带和框架、已经成功搭建起来的社会动员平台要利用好、发挥好其功能。我始终认为,市爱卫会(市健康促进委员会)作为一个议事协调机构,我们的职责不是直接地承担各项指标任务,而是为职能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做好铺垫、做好协调、做好大量的服务工作。建设健康城市行动所取得的成绩,不应单纯地归于哪一个部门或哪一届政府,因为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努力,需要几代人默默奉献、倾其心血来换取点点滴滴成效。加强对建设健康城市工作的组织领导,需要我们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促进环境、人群、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我甚至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健康促进事业是属于理想主义者的事业。
需要强调的是,完善参与机制既是一项保障措施,也是我们在完成实体性工作指标的同时,仍在重点探索和不断强化的一种工作方法。从建设健康城市行动的计划制定、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估等诸环节,我们都将探索引入多层面、多视角的社会参与机制。比如,探索建立公开听证制度,在制定和完善健康城市相关政策过程中广泛听取公众意见,让市民参与阶段性目标任务的立项决策,注重兼顾不同群体的健康权益;比如,完善健康城市建设评估机制,请社会公信人士和专业人士参与行动效果评价;比如,健全激励机制,调动不同主体开展建设健康城市活动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志愿者服务渗透到社区健康服务中;又如,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健康城市建设项目,从而推动实现健康城市事业投入主体的多元化;等等。
  未来3年内,在加强国际国内的交流合作方面,我们也在积极酝酿一些具体的措施、活动。包括每年有重点、有选择地举办健康城市论坛,加强与兄弟省市在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促进领域的合作交流;积极筹备国际健康城市市长论坛,筹建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合作中心,与国内外健康城市建立广泛友好的沟通渠道,努力提升本市建设健康城市的国际化程度。
  
  笔者:十分感谢您在百忙的工作中,安排了专访。谢谢!



健康自我管理正在进行小组降压操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