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厕所建设与管理初探
发布时间:2007/9/5 10:39: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陈幸幸

  共厕所是现代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变化与发展也是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一扇窗口。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的不断推进,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大量人口的流动使公共厕所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也成为环境卫生管理中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结合近几年来松江区为解决农村地区的用厕矛盾所开展的农村公厕建设实践对这一课题作一些探索。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松江区的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连续获得了国家卫生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多项殊荣,成为上海西南角的一颗璀灿明珠,而松江新城又是上海市“十五”期间建设“一城九镇”中的一个重点新城。

   “九五”期间,全区已全面完成了农村粪管改厕工作,57%的农户有了室内水冲式卫生间。在1995年至1997年间全市推开的农村粪管改厕工作中,我区农村10.47万户农民中有10.18万户建成了三格化粪池,拔除了10多万只小粪缸,近6万农户用上了抽水马桶。三年的改厕,使农户用厕习惯和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有了质的飞跃。

   伴随着改革的浪潮,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来到松江。至2006年底,松江区常住人口有94.37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就达40.57万人。这些人员绝大多数居住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造成许多镇、村外来人员的数量远远超过本地农民的数量。农村地区如厕问题日益突出,而农村地区环卫基础设施显得相对薄弱。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积极开展调研,探索适合松江农村实际的方法,经过两年的实践,农村田头建公厕已形成共识,已新建近200座农村公厕,缓解了用厕难矛盾,体现出了松江地区的社会文明与进步。

  二、主要做法

  1. 深入调研,初步收效明显。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城市进程不断加快,三资企业数量也逐年猛增,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形成了农民向城区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向农村集聚的状况。据调查,由于大量流动人员以及“一户多租”带来的如厕难问题,加上农民、外来人员环境卫生习惯和意识的问题,造成了小粪缸、茅厕及乱倒粪便的现象又普遍起来。农村闲置空房的出租,甚至搭违法建筑出租,一户变几户、几十户,给当地农民带来利益、实惠的同时,最大的冲击就是环境问题和用厕矛盾再次显现。农村中,除了集镇以外普遍没有公共厕所,而农户三格池等设施经过几年使用也普遍陈旧、破损。由于粪便污水得不到及时的处理,致使污水四溢,河水发黄发臭,严重影响了村容环境。2004年,我署经过调研、走访、听取意见,并在车墩镇选择了外来人口比较密集的两个村进行了试点,在村头各建一座公共厕所,并派专人实施保洁。建成后,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用厕”排起了长队。百姓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村民的好评,为下一步实践迈开了可喜的一步。

  2. 政府重视,实事项目深入人心。2005年,我区将在农村新建50座公共厕所,列入了年度区政府的实事项目,这意味着1/3的经费有了着落。我暑又紧紧抓住了“五个环节”落实到位:一是落实好选址。走访各镇农村掌握情况,研究制订建设计划。二是提供标准的设计图纸。根据不同区域实际和公厕配建要求,请专业单位设计了三种不同类型、不同大小的水冲式公厕图纸,提供各镇(街道、园区)建设参考。三是落实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委托工程监理公司负责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四是用好政府补贴经费。按有关规定做好工程预算报批和结算,委托专业审价事务所统一审计。五是投入使用后落实专人保洁,抓好长效管理。在各镇、街道、园区的支持下,2005年,已建成村级公厕53座,投入资金388万元,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

  3. 抢抓机遇,配建工作加大力度。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根据上海市市容环卫行业总体部署,松江区全面开展了“村容整洁达标建设”创建活动。我们抓住机遇,把公厕建设纳入整洁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经费投入、保洁人员落实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将农村公厕建设与完善生活垃圾收集系统、整洁村达标创建有机结合,形成了总体实施方案和有效落实,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座三级以上的公厕,在创建区域内全面取缔了小粪缸和茅厕。2006年,又建成了140座农村公厕,69个村成功创建为“上海市整洁村”。

  4. 释疑解难,不断探索拓宽思路。两年的实践获得了一定的成效,缓解了农村用厕难问题,但是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环境和卫生设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今年,我们又针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大调研力度,深入农村,以人为本寻求解决方案。一是进一步探索公厕配建方式。实践证明每个村建成1-2座公厕仍然不能满足人口密集地区、自然村较多地区村民的“如厕需求”,特别是农村公厕建设中也遇到了选址难问题,为满足农民“近距离方便”的愿望,除了按市局要求配置建设的公厕外,专门研究设置了小型装配式“单蹲位”或“双蹲位”的公厕,其投入相对较低,占地少,而且设施功能齐全,安装灵活,相对而言可以加大设置密度,以缓解用厕难问题,方便群众。二是解决粪便出路问题。针对农村公厕流量大带来的“三格化粪池”的消纳难问题。一方面,在浦南农业发达区集中建设大型的蓄粪池,便于作肥料提供农田再利用。另一方面,在政策上鼓励各镇建立粪便收运体系,购置粪便清运车,并纳入污水管网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三是规范用地,土地资源合理使用。近两年,国家对土地资源宏观控制力度加大,对农村地区建设土地严格控制。为此,2007年我们对各镇、街道、园区的公厕建设进行了统计,根据实际向区政府统一提出公共厕所、垃圾房等环卫设施的配建计划争取到了13亩的用地指标,为加快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进一步探索与思考  

  1. 要标本兼治,将农村公厕建设纳入镇、村发展规划。解决如厕难的标本兼治之道,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以人为本,对公厕的规划、设置应更加科学、合理,特别是数量上与区域的发展速度、规模大小相匹配,从区域出发,将各村人与生存环境建设、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发展等问题综合研究,协调发展,使乡村居住环境具备居住性、生产性和生态性,构建起农村环境卫生发展的优化运行体系。对于《上海市整洁村环卫公共设施建设、设备配置导则》提出的:“村委会办公区域、村民集中活动区域、居住人数(含暂住人口数)在1万人以上的中心村、居住人数在400人以上的自然村落和农作物集中种植区域应规划建设公共厕所。公共厕所建筑面积应不低于20平方米,其建筑等级不低于建设部规定的三类标准”的要求在农村公共厕所及其他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作为规划中一项基础性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和积极落实,确保其建设和管理的有序开展,以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2. 政策扶持,推进第二轮农村改厕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又一次给农村厕所革命带来了生机。农村的环境保护应该与发展生产同步,决不能顾此失彼。我们已经有了城市建设“先发展、后治理”的沉痛教训,新农村建设决不能重蹈覆辙。在全面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同时,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实际的利益入手,从环境卫生的角度看,开展第二轮改厕工作是“村容整洁”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对于农户“三格化粪池”陈旧破损的应有计划地统一维修,确保设施完好使用,不污染环境;其次,鼓励农户改建小型卫生户厕,可因地制宜地制定一些激励措施,如期限内拆除小粪缸并愿意改建卫生设施的,要给予一定的补贴;再次,借“全市拆违”东风,清理违章建筑出租。目前,全市范围内掀起拆除违章建筑的热潮,范围之广,力度之大,说明政府为创建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决心已深入民心。对闲置房屋出租的村民搭建的茅厕、小粪缸,限期拔除,可通过政策上扶持、经济上优惠的办法,鼓励村民对出租房的卫生厕所进行改建或添建。农村厕所的改建工作不是一家一户的小事,村镇两级要立足实际,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把长远目标和近期计划结合起来,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通过改厕工作,全面取缔小粪缸,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3. 合理配套,居住相对集中,减少对环境压力。外来流动人员涌入,不可否定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种社会进步,但产生的大量社会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治安管理失控,增加了城镇交通、教育、就业、环卫等方面的负担。因工业强镇的发展,外来人口数已大大超过本地居民数,有不少落户企业拥有上万名职工,社会保障设施配套方面的压力非常巨大,稍不注意,就会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鼓励企业与驻在地联手,利用镇、村现有的空余厂房仓库改建或新建基础设施齐全的民工公寓宿舍,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住宿问题。比如,比亚迪有限公司利用当地村委会的空置厂房,就地解决了2000名务工人员的住宿问题,既减轻了环境的压力,又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壮大了集体经济的实力,一举而多赢。再比如九亭镇、新桥镇等均采取了集中建设、统一管理的方法,减少了许多社会矛盾。

  4. 建章立制,以人为本,抓好长效管理。小厕所反映出大问题。厕所建设和管理的好坏,往往标志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反映着城市治理理念和治理水平。同样,农村公厕管理的好坏也反映了乡风文明、环境状况和城市化水平。常言道:“创建容易巩固难,破旧容易立新难”。靠突击整治能立竿见影,但治标不治本。若群众的卫生陋习不除,乡村的新风不立,小粪缸还会卷土重来。面对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我们必须以建章立制为抓手对症下药,实施重手治理。一是建立农村公厕长效管理制度。一方面要组织专门队伍加强设施的检查、维修,确保完好使用;另一方面要通过健全保洁员队伍,落实保洁员责任制,强化日常考核监督,提高保洁质量。二是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农村人员性质和结构的变化,更需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因势利导,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形成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良性互动。要大力开展公益性健康教育和宣传,向农民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常识,指导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制定一些制约措施,对出租者和租赁者设置一些必要的权利和义务,用制度管人,解决好涉及“出口”和“脸面”的民生问题。三是镇村两级要合理安排好建设和长效管理的资金。近年来,区政府投入了一定的财力,加快了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进程。镇村两级一定要多方筹集资金,巩固和扩大成果,确保正常的管理资金,减少不必要重复和浪费,让老百姓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得到实惠、方便,促进新农村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任务,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我们应注意把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作者:上海市松江区环境卫生管理署署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