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社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垃圾分类
发布时间:2011/5/9 10:53: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王三荣

  上海市新江湾城在“十二五”规划中被定位为生态化、智能化、国际化社区,也是上海市正在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第100个街道。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到目前已初步成为一个绿树成荫、清水环绕,富有现代化气息的生态社区。在推进生态文明进程中,不仅要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还要大力推进生态环保节能建筑建设,有效控制各种污染物排放。
  采取生态手段与方式管理社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一、 社区生态文明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个被定位为生态化、智能化、国际化的社区,新江湾城街道一直致力于推进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湿地、生态走廊的保护,节能建筑的推广和运用生态手段来管理社区。面对“十二五”规划,市、区政府对市容环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我们深切地感到,社区环境形态上的生态文明固然重要,但倡导生态低碳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其意义在于它是由政府一家提倡转为全民自觉参与;由注重形式效应转为追求实际效果。也就是说,完整的社区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既包括环境形态的生态文明,也包括人们生活方式的生态文明,而垃圾分类则是人们低碳生态的生活方式的题中之义。
  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是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演绎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同时,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倡导低碳生活、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客观需要。

  
  二、 垃圾分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是,目前居民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还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尤其在垃圾分类减量方面如何做到“全过程、全覆盖、全分类”尚不清楚。在实践中我们着重抓了“四个到位”:
  ⒈ 宣传发动到位。推行垃圾分类的目的是通过垃圾分类处置,资源回收利用,达到终端处置生活垃圾减量,减轻城市环境负荷。而生活垃圾产生的源头——居民是否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则是关系到此项工作成败的关键,必须通过深入的宣传发动,在社区居民中广泛树立垃圾分类减量的意识。一是宣传生动多样。通过发放纸质宣传资料、展板巡展、横幅宣传、电子屏滚动播放等形式在社区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开展生动的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进行互动,利用各类社团组织、学校等多种渠道和平台开展宣传,我们还将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平台——社区网络论坛进行宣传,把宣传深入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二是宣传对象全面。不仅对小区居民进行宣传动员,还对社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门店、农贸市场等进行宣传,我们还结合辖区部队、工地较多的特点,将部队官兵、工地工人纳入宣传范围,做到宣传对象全覆盖,上至居家老人、下至幼儿园学生,无一遗漏,并重点对学生、居家群体进行宣传,充分发挥其对家庭、社会的带动作用。三是宣传效果显著。宣传不流于形式,深入人心,达到全民积极参与的良好效果。经宣传发动,目前,新江湾城众多企事业单位已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中来,甚至有许多开发商自愿为自己开发的小区居民配置户内垃圾分类投放容器,促进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⒉ 分类系统到位。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必须建立完整的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置系统,缺一不可。一是分类投放容器配置合理。对居民小区,首先是为每户居民家庭配发户内垃圾分类投放容器,促使居民在源头上就实行分类,将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其次是在小区内每个垃圾投放点设置“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投放容器,对于产生频次较低的专项分类及废品回收品种,如“有害垃圾”、“玻璃”、“废旧衣物”、“可回收物”等应选择合适区域设置适量分类投放容器,便于居民将垃圾分类投放。对企事业单位、门店、部队、学校等,则要求其主动购买分类容器,按要求进行分类。二是分类收运规范。制定分类收运制度,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的装备配置及作业等相关标准、规范,完善装修垃圾、餐厨垃圾、枯枝落叶、大件垃圾专项管理系统,规范生活垃圾的专项分类收运队伍,明确收运频次,落实收运单位按时到各收集点进行分类收运,确保分类收运正常、有序。三是完善分类处置系统。建立完善的装修垃圾、厨余垃圾、枯枝落叶、大件垃圾以及玻璃、有毒有害、可回收物等分类处置系统,对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对厨余垃圾、枯枝落叶进行生化处理,变废为宝,确保分类投放、收运最终与分类处置有效对接。我们向社区广泛宣传分类处置路线,组织居民参观末端处置系统,增强居民分类投放、资源利用的意识。四是组建分类指导及分拣队伍。在社区组建一支以居委干部和热心居民为主的分类指导志愿者队伍和一支以物业保洁员为主的分拣队伍。分类指导志愿者队伍负责生活垃圾工作的日常宣传,指导、监督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并对保洁员的分拣实施监督、评价。分拣队伍负责对居民日常生活垃圾按照五类投放要求进行两次分拣,并于相应的分类收运、分类处置相衔接。
  ⒊ 考核激励到位。建立“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对参与垃圾分类的相关主体进行考核激励。一是对物业服务企业进行考核激励。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中,物业企业在垃圾收集及两次分拣中增加很大工作量,根据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实效,对物业进行考核奖励,提高物业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对企事业单位、部队、工地等主体进行考核激励。在分类初期,根据分类减量实效情况,对表现突出的企事业单位、部队、工地等主体进行一定物质或精神奖励,引导、鼓励各类主体参与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特别是对餐饮企业,我们不仅减免其厨余垃圾的处置费,还对积极配合厨余垃圾回收的企业进行奖励,利用经济杠杆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厨余垃圾做到“应报尽报、应收尽收、规范处置”。三是对分类指导志愿者、分拣员进行考核激励。根据分类减量实效,对表现突出的分类指导志愿者、分拣员进行奖励。
  ⒋ 制度建设到位。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建立一套相应的工作制度十分必要。一是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计量制度。通过物业企业、收运单位的计量,评估各责任主体垃圾分类减量成效,为统计、考核激励提供基础依据。二是建立并完善分类全过程每个环节工作制度。对分类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每个的责任主体的职责、操作流程予以明确规定,做到操作有规可循,检查督促有规可依。三是建立评估考核激励制度。通过简便、易操作的评估考核制度,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各责任主体主观能动性,引导其积极参与、支持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


  
  三、 垃圾分类遇到的瓶颈问题及应对的建议

  在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中,目前也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这里既有观念上的,也有机制上的。垃圾分类事关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这项工作也应该是一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目前遇到的瓶颈问题恰恰也反映了这方面还有待于加强和改进。
  ⒈ 垃圾分类的关键在源头,如果居民在家中就把干湿垃圾分开,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联系许多家庭垃圾桶的生产厂商,想购置一批干湿分装的家庭垃圾桶,但寻遍市场却找不到一家生产如此产品的厂家,最后只能请厂家按我们的要求定制。
  推广垃圾分类势在必行,但相关的用具如今却还不见踪影,虽然通过定制也能解燃眉之急,但定制产品没有相应的标准,且成本较高,不利于推广。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引导企业开展这方面的研发,并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早日生产出操作方便、外形美观、价廉物美的家庭垃圾分类桶。
  ⒉ 垃圾分类目前对于居民来说,虽然增加的工作量并不多。但与居民长期形成的观念和生活习惯,还是大相径庭的,而转变人的观念和改变生活习惯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所以,垃圾分类的宣传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里既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提倡,也需要媒体持续深入地宣传;既需要高密度、高频次的传播“轰炸”,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
  ⒊ 垃圾分类在实施过程中,小区设置分类垃圾户外投放容器存在很大阻力。一方面小区(特别是老式小区)建造之初并未设计分类垃圾投放点,以前放置一个容器已经是捉襟见肘,再增设分类投放容器难以找到合适地方。另一方面,居民对增设分类垃圾容器是否会带来更多的异味、影响美观等存在很大的担心,不支持增设容器。针对这种情况,我街道一方面做好对居民的宣传和解释工作,消除其疑虑;另一方面对原有垃圾投放容器摆放点进行改造,解决投放容器设置问题。同时我们还建议规划、建设等部门在新建小区规划时要合理设计分类垃圾投放点,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目前,新江湾城已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纳入到2011年实事项目中,我们将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完善垃圾分类系统,实施考核激励,完善工作制度,确保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做到“全过程、全覆盖、全分类”,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提高居民生态环保的意识。
  当然,生态城区的建设进程中,新江湾城也还面对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如何平衡城区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做好闲置地块的生态利用与管理等,我们将积极应对这些难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探索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发展道路,早日把新江湾城建设成为“生态化、智能化、国际化”社区。
  

(作者:上海市新江湾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本文图片由潘家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