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市容管理垃圾不落地新品牌
发布时间:2006/9/15 9:38: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蒋继雄 李 雯

  城市管理需要有自己的管理品牌,近年在上海普陀区开展的“垃圾不落地”工作就是打造属地管理品牌的一种新尝试。这不仅是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社区长效管理模式的一种新创造。
  以“综合门责”管理为切入点,打造新的管理品牌
  中国人有句古话“各人自扫门前雪”,但是就目前来说,“门前雪”恐怕扫得并不那么自觉自愿。“脏乱差”和“垃圾满地飞”的顽固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社区沿街店铺多、人流量大、环境复杂的道路,电影院、大商场门口或公共广场上乱抛杂物的情况尤为明显。由于环境的脏乱差,更使得社会上乱扔垃圾者的心理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用什么管理方法来提升环境质量,用什么载体来约束这些“垃圾的制造者”,从而调动人们主动维护自身的市容环境已经势在必行。
  我区从2002 年以来,虽然坚持了以质和量并重的原则管理市容环境,在全区道路上推出了“综合门责制”,成熟一条,发展一条,市容环境卫生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是, “不随手扔杂物或者垃圾”的文明素质却没有普遍形成。为了打造管理品牌,我们特地丰富了“综合门责制”的内涵,将“垃圾不落地”写入“门责”契约书,以“综合门责管理”为切入点,把“垃圾不落地”推广得更加深入人心。去年,由普陀区文明办、市容管理局、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启动了“巩固门责管理,推进垃圾不落地”工作,把“不乱扔垃圾”的文明行为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制度化。截止今年6月,全区已有118 条路段做到“垃圾不落地”,已占全区所有路段的半数以上。期间,共发放宣传告知书近万份,召开“门责”业主宣传培训近20次。示范区域、主要道路和景观区域的“综合门责”书签约率达100%,落实率也达到98%,其他非主要道路也达到80%。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垃圾不落地”在普陀区已经形成一种市容管理品牌效应。
  1.从最具代表性的街道和路段,试点“垃圾不落地”、只有这样,才能最直观地发现问题,最有效地解决问题。选择了曹杨、长风两个街道作为试点区域,街道又在各自的管辖区域内选择了2条沿街店铺密集、人流量极大、环境特别复杂的重点路段进行试点。过去,这些路段客观上存在着垃圾产生量大居民投诉多的热点问题。经过一年的实践,今年6月我们发动社会上的市容志愿者暗查和排摸,发现试点的这两个街道,两条路段在自律意识、市容执法、环境管理、垃圾袋装、店铺门前等多个项目中都无垃圾散落的情况,环境改善最为明显。
  2.开展广泛的社会宣传,营造“垃圾不落地”氛围、首先,对沿街进行广泛的宣传,悬挂“垃圾不落地,城市更美丽”等宣传横幅;紧接着通过启动仪式,向广大市民、商店业主发出了倡议。其次,联合区市容管理所,工商所、卫生所、城管部门和市容协管队伍,开展挨家挨户的“垃圾不落地、垃圾不出门”的督查和宣传,劝导业主配备垃圾容器,告知“门责”垃圾上门收集时间,等等。再者,对区域内所有商铺业主逐一检查、补发“综合门责书”,上门发放“告业主书”,提高辖区内单位的“门责”意识和参与“垃圾不落地”的自觉性,形成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3.实行联动和联管、形成“垃圾不落地”管理合力、坚持每周举行“城管联席例会制度”,将“垃圾不落地”列为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议题,与城管工作同步运作、同步研究、同步部署。一些街道还建立了“食品安全卫生放心街”、“垃圾不落地”工作的领导小组,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分解到各门店,按量化项目考核,坚持做到“定时、定人、定点”地检查、纠正,实施“一次教育,二次警告,三次行政处罚”,开展了“查三证”和“治理“三乱”的综合整治,起到了威慑作用。
  4.发挥志愿者、义务监督员作用、许多街道在“垃圾不落地”的品牌管理中,由街道市容所负责组织辖区内的市容志愿者或者“垃圾不落地”义务监督员队伍,市容管理员、市容协管员分别在每月、每星期、每天开展不定时上街巡视,反复宣传,尽力劝导,特别重视了对外来人员的市容卫生法规宣传和教育。
  5.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布置“垃圾不落地”工作的要求、区市容局负责“垃圾不落地”的牵头工作,联合街道、城管等部门与业主进行交流,对一些基本做法与设想,提出了难点、重点和目标,深入推进“垃圾不落地”工作的进程,从源头上解决好“垃圾不落地”的现象。 
  6.认真地排摸、检查,做好“垃圾不落地”的分析评议、除了环卫专业部门的专业人员定期检查以外,区市容管理局还借助于社会志愿者的力量,开展大规模的排摸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分析评议及总结工作。
  发展市容志愿者队伍,将品牌管理渗透到社区居民
  “垃圾不落地”,归根结底在于有广大市民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在我国台湾的台北市,共有89万户人家,每天丢弃的垃圾包大概是25万包,在这25万包垃圾中,只有1000包左右垃圾落了地,违规率只占0.4%。在那里,即使是七老八十的市民都知道并做到了“垃圾不落地”和“垃圾分类投放”。由此可见,民众对“垃圾不落地”的响应和参与程度,直接决定了这项工作的成败。
  1.吸引百姓眼球,形成社会亮点2005年9月,我区组织开展了“以我文明行为,创建文明城区”的广场文艺活动。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大型专场宣传,只有短暂的效应。这样就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一支专业的、稳固的、定期的队伍来推广“垃圾不落地”的管理品牌至关重要。
  2003年,普陀区市容管理局,成立了市容志愿者队伍。他们都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不为名、不为利而来,他们中许多都是长者,有的已经退休,但他们充满着激情和活力。在热闹的社区街头,他们铲除“黑色小广告”,参加“做一天环卫工人”的活动,他们驻足在嘈杂的公交车站,宣传文明投放垃圾,他们反复耐心地劝阻不文明的陋习。他们是文明的使者,是市容环卫管理的好助手,是邻里百姓中最贴心的好朋友。
  3年多来,他们的队伍已经有近200名成员,分散在全区9个街道(镇),每个街镇都有自己的志愿者小组长,而且还不断地招募和发展着自己的新成员。在区市容管理局的领导下,他们已经组织和参加了各类活动30余次。以曹杨街道为例,仅2006年二季度中这个市容志愿者小组,就组织小区广播“垃圾不落地”、公交车站劝阻乱抛杂物和农贸市场整治等活动就有5次之多,成为“吸引百姓眼球,形成社会亮点”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
  2.社区化服务,社区化运作,社区化发展社区市容志愿者队伍,已经向着“社区化、全民化”的方向发展。这支志愿者队伍,前期主要是由团委部门牵头组织招募的。2005年下半年,宣传部门一改以往的思路,将志愿者的工作和领导转向社区化的运作。在原有的基础上,确立了各街镇的志愿者活动,并由街道社区根据本地区的特性,招募和新发展自己的志愿者,结合本社区的市容环境建设和管理任务来开展活动。他们将一些有新闻性,有价值的活动内容通过《普陀市容报》刊登,发到全区各居委的报刊栏上,让更多的居民了解普陀市容志愿者。这些志愿者组长很多都是来自街道居委的卫生干部,他们在发展新人员中更注重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志愿者中也不乏有许多离休干部与劳模。这些成员在自己的居住区内有良好的人际、人缘,由他们承担起“垃圾不落地”的工作当然是更加深得人心的。
  3.智力性、多样化的志愿者,渗透着社区管理。这支队伍,正在全方位地渗透社区。他们不仅宣传文明规范行为,而且充分发挥着协作和管理的巨大作用。他们是一支智力性、多样化的志愿者队伍,多次与管理部门的专业宣讲员一并走入社区、学校、单位和家庭,大力开展“垃圾不落地”宣讲;多次与市容管理所的人员合作开展“垃圾不落地”的综合整治,他们特别熟悉本区域的地形和特点,有更专业的语言来完成劝说、指导和帮助那些违法人员和不听劝阻的行为人。他们能够主动深入群众,开展调研和展开检查活动,始终保持着极为中立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在2005年的“文明用厕”调研测评和2006年4月的“环境优美店”测评以及“商店业主垃圾不落地”检查中,给出了非常真实的数据,为全区“垃圾不落地”工作找出不足、提出方向,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这支队伍还积极参加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明素养。他们每年都至少组织2场全体性的培训,内容包括:固体废弃物分类投放方法和市容环境专业基础知识、市容环卫文明行为规范和全区市容环境建设状况等。并且开展了《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我国志愿服务体系发展”、“国外志愿者服务借鉴”和“我国志愿者发展论坛”等研究和探讨,为加强志愿精神、深化服务意识、提升自身修养、传播文明理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蒋继雄 上海市普陀区市容管理局宣传教育科科长;李 雯,上海市普陀区市容管理局宣传教育科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