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稿:围绕建设中心城区标杆区目标 推进黄浦区“特定区域”整治
发布时间:2013/7/12 11:01: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徐文虎


  黄浦区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中心城区。两次行政区划合并之后,区域面积达20.5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堪称上海的核心,同时,二元结构特点突出。置身于新城、旧区之间,坐拥外滩、人民广场、城隍庙、淮海路等地标,万商云集,银行、文化设施和政府机构林立,交通四通八达,旅游客流密集;而老城厢、老公房、老旧小区等传统区域聚居着不少老上海人,承载着市民百姓最市井最平常的生活。紧邻繁华却市容脏乱难除,“美丽中国”、“人人享有”的执政理念考问着黄浦,如何确保市政市容管理“安全、有序、整洁、美观”?找准“美丽黄浦”的市政市容坐标,对城区运行管理,尤其是“五个周边”特定区域的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目标、更新思路、更完善机制”的要求。

  根据全市统一部署,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区委区府关于环境文明建设的工作要求,4月26日,黄浦区市政市容联席会议办公室下发了《黄浦区“特定区域”环境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附《黄浦区各街道区域“五个周边”环境整治任务明细表》)。以“全市统一部署、市民高度关注”为契机,乘势而上,争取通过治脏治乱,个个击破难题顽症,赢得市容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明晰“特定区域”整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 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整治行动要求在指导思想上更加注重精细管理和常态长效,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社会参与。行动计划提出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量化指标,针对本区菜场、学校、医院、地铁、老旧小区周边的实际,分别制定了治理内容和主体。要求通过三年“五个周边”特定区域治理的努力,“强化集市菜场环境管控、规范轨交站点环境管理、优化医院周边环境秩序、营造校园附近良好环境、改善老旧小区环境面貌”,实现市民日常生活居住出行的集中区域“环境整洁有序、设施完好规范、道路平整畅通”的目标。同时,结合市容环境“示范区、规范区、达标区”创建,实现区域环境管理常态长效,促进城区环境面貌全面提升。

  2. 责任分工

  按照“行业指导、街镇落实、联勤联动”的原则合力推进。

  一是,区市政市容管理联席会议统筹牵头,区市政市容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做好协调、服务、检查、考评等日常工作。

  二是,建交、房管、绿化市容、城管、商务、卫生、教育、公安等职能部门,负责编制专题治理方案,制定整治管理标准,加强指导督促,开展检查评估。

  三是,各街道市政市容联办负责本区域行动方案的制定实施,组织相关派驻单位按照方案计划抓好任务落实。

  四是,城管、房管、公安、工商、食药监等执法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权限,推进执法重心下沉,加强执法协同,提供执法保障。发改、财政等部门以及区文明办、区爱卫办提供有效保障支持。



  二、有序推进“特定区域”整治的具体要求

  1. 实施步骤

  按照“逐年推进、分年突破、逐步常态”的要求滚动推进。2013年是计划分解阶段,锁定整治目标,寻求突出环境问题破解之道,争取完成总量任务的30%以上;2014年是深化行动阶段,在巩固扩大成果中,提升市容环境“示范区、规范区、达标区”的创建工作,完成总量任务70%以上;到2015年完成总量任务达100%,并进一步拾遗补缺、巩固提升,实现市容环境“三区”管理水平全面提升,3个市容环境达标街道争取晋升示范街道,“特定区域”环境管理达到常态长效。

  2. 工作原则

  “五个周边”特定区域的治理工作的主要原则:

  一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深入落实“管理为核心、单位和市民自律为关键、作业为基础、执法为保障”的市容环境责任区工作机制,把“五个周边”的治理工作作为长期工作任务常抓不懈,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同创共建,切实提高市民对“五个周边”治理的满意度。

  二要行业指导,部门协作。要加强动态管理,落实集中整治。条线管理部门要加强指导监督,按照职责分工,分解实施专题任务;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和联勤互动。

  三要平台协调,属地实施。利用街道市政市容联办机制,强化街道“牵头、协调、监督”作用,整合各条线部门力量配置,落实属地化管理。

  四要各方参与,坚持长效。强化全社会共同维护城市环境的意识和责任,丰富拓宽社会市民参与环境建设的渠道和方式,在推进环境改善的同时,形成城市环境“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3. 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依托区和街道市政市容管理联席会议平台,配套完善检查、讲评、竞赛、奖补等机制,发挥市容“巡查、通报、整改”机制的作用,推进工作落实。

  二是加大投入,以奖代补。按照世博会后已经固化的城市管理常态要求、法律法规、标准定额,确保城市维护经费落实到位;各部门要加大“特定区域”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研究制定投入保障政策,确保本辖区治理所需的经费到位;按照市市政市容联办奖补机制,区市政市容联办将相应建立考评激励机制,每季度实施一次对各街道联办“以奖代补”的奖励性补贴。

  三是强化检查,竞赛推进。进一步落实各成员单位责任和作用,推动各责任主体严格履职、依法管理;同步开展市政市容管理赛区重点工作实事立功竞赛活动;利用定期督察巡查、委托第三方专业测评、社会满意度评价等形式,进行本区环境质量检查评价,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社会、舆论监督,实施社会点评测评,对工作卓有成效的予以表彰,对推进不力、效果滞后的予以通报批评。

  四是明确重点,落实整改。着力解决管理权责不清、管理要求滞后、管理存在盲点的疑难矛盾和问题。对锁定的已有问题,要及时跟进快速整改,配套长效管理措施,加大常态管理力量,确保问题不反弹、不回潮,力争实现“整治一批、突破一批、巩固一批、提升一批”。

  五是公众参与,营造氛围。加强与爱国卫生、文明创建工作的互动。发挥市民巡访团的作用,坚持“每周四义务劳动日”、每月15日“环境清洁日”活动,壮大城市管理志愿者队伍,拓展深化社会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方式和渠道。运用“夏令热线”、市民巡访等载体,组织发动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等同创共建环境文明,共同提升全区的环境文明创建水平,努力营造社会公众关心支持环境治理的良好氛围。


城管执法队员劝阻占道经营行为(简永清/摄)


  三、着力推进大市容格局下市政市容的精细化管理

  特定区域环境治理是环境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2013年起好步,才能赢得全盘主动。

  1. 构建大市容格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发挥“三级网格化管理平台”、“条专块托”作用;做强两级联办,尤其是让10个街道联席会议发挥“牵头、协调、督办”作用,有效整合地区的管理、执法、作业力量;进一步探索发挥189个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动员好社区单位和市民积极参与支持城区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各类问题的发现率、处置率和解决率。每月安排一批专项整治,实施项目化推进。

  2. 精细化、差别化管理上下功夫,确保长效常态

  (1)条线分别牵头开展治理。在老小区内创建20个市容环境示范小区、10个无违章小区;对街头假冒伪劣,收缴一批、驱赶一批、震慑一批;等等。

  (2)街道市政市容联席会议牵头。建立监督、检查、考评等管理机制,将责任区管理制度落实形成常态;发挥示范街道辐射效应,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夯实基层市容管理基础,加强门责和市容管理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协管员队伍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到岗率、管事率和实效率”;扩大“六乱”整治覆盖面,由205条主要和次主要道路,向包括中小道路在内的465条道路延伸;快速处置小区违章搭建,依托社区居委和物业早发现,早制止。

  (3)差别化管理无序设摊和跨门营业。划分“严禁区、严控区、控制区”堵疏结合,“管要严、疏要实”;鼓励沿街商家建立街面环境自治组织,发挥自律作用,“谁出租谁管理,谁受益谁管理”,“业态调整”、“退租还教”;设立“一店一卡一档”信息库和门前责任制诚信档案,对跨门严重路段实行黄牌或红牌预告,使全区跨门营业总量逐年下降,今年控制在440个以下;六大风景区、主要道路和重点楼宇等严管区“全方位、零容忍”控制无序设摊,中小道路适度“划线”,做到道路畅通、摆放有序、地面整洁,全区无序设摊数量今年控制在610个之内;全区创建示范道路40条,每个街道创建3条示范街道(在主要道路中,原有2条)、2条规范街道(在2—3类道路中)、1条达标街道(在薄弱区域);菜场内外环境开展“流动红旗”评比,全区24家菜场评出3到5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非机动车停放示范点建立“公司自查、部门考核、社会评估”三级监管机制,第一批检查验收30—50个点。

  (4)用巧办法治理大环境。街道可试行设摊疏导,临时圈定无序设摊控制区,确保“定时、定点、定人、定经营品种、定管理”;部分路段推出“早餐疏导点”、“爱心帮帮车”、维修便民车;安排专项资金,解决一批弄堂口脏乱问题,每个街道整治5—10个,全区美化50—100个;整治修复一批破损店招店牌和卷帘门;设置一批公益晾衣架、便民服务伞,制作一批门责放物架,试点适度跨门。

  要创建市容市政的标杆区、“安全、有序、整洁、美观”的精品区,做好整治工作须注重更高目标。要更加注重创新管理,形成难题顽症治理模式,为管理难题迎刃而解提供可复制的利器,并放大模式效应,提高管理水平;更加注重队伍建设,完善三支队伍,确保“巡查发现、整改固守、托底保障”良性机制取得实效;更加注重倾听市民诉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目标”,要让市政市容的各项措施更加贴近老百姓的需求,不断提高老百姓对市容环境的满意度。

  (作者:黄浦区市政市容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


  (本文配图/李民健、简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