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环境卫生管理新突破的创新思考
发布时间:2007/7/16 15:08: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施庆文
 中央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中包括是要创新环境建设,而抓创新环境建设,关键是政府管理要创新。
 本文围绕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就如何更好地建设新郊区、新农村,实现郊区环境卫生管理的新突破,作如下创新思考。
 一、实现郊区环境卫生管理新突破,需在“三个创新”上努力
  (一)观念创新
  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环境卫生建设和管理在新郊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全社会正在形成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不断探索“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发展”的新模式。环境卫生管理更要认识到行业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把握“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的指导思想。积极行使政府职能,摆脱一些老观念、老经验、老框框、老方法的束缚;讲究科学决策,计划目标设定切合实际,避免管理工作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加强协作,充分运用好行业内外、纵向横向的管理、人才、技术、资金等社会资源,赋予环卫事业新的生机和活力;统筹兼顾,处理好突击整治与长效管理、配合保障工作与主体业务、专项工作与全面综合的关系;加强自身学习与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绩观。
 (二)制度创新
  制度作为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其本身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和深化,制度理应不断得到创新。有了好的制度,才能保证社会良好的运行和有效率。对于一个单位或一个行业,管理制度创新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郊区环境卫生管理已经形成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机制和制度,诸如领导责任制度、经费投入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监督考核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奖惩激励制度等等,在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保障和激励作用。随着上海郊区功能地位的凸显,市民环境意识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环卫管理的不断拓展和深化,针对郊区环卫管理中存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有必要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调整、补充、新增。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信息采集制度、绩效评估制度、人员管理制度、科技应用(转化)制度等方面有所创新,以保证管理突破的精度、深度和力度。
 (三)方法创新
 首先,要理解方法创新的意义。如果把创造创新活动比喻成过河的话,那么方法和技法就是过河的桥或船。可以说方法和技巧比具体的内容和事实更重要。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曾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笨拙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其次,要学会如何在方法和技法上创新。有一种叫“头脑风暴法”,其要点就是能组织其他人利用集思广益进行创新活动,值得我们借鉴。曾经看到网络上开展“在公共交通上吃早点好不好”的讨论。参与讨论中有宽容的,有言词激烈的,但都是以第三者的视角,围绕“文明”的主题展开。而如果我们能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替那些吃早点者考虑一下“健康”因素,病毒、细菌、灰尘,还有各种口气、体味、飞沫,或许比单纯的“文明”主题更能让吃早点者改变习惯。第三,要为方法创新搭建平台。郊区环卫事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话往一处说,事往一处做的合力,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宽广的胸怀和更加恢宏的气魄来规划和加快发展。因此我们应学会创造一种环境,营造一种氛围,提供一种渠道,调动全市上下、方方面面的力量,做到海纳百川,群贤毕至,畅所欲言,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建言献策,集中民意民智,提炼真知灼见,为推动郊区环卫事业新一轮发展提供崭新的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实现郊区环境卫生管理新突破,需要在管理上的几点创新
 (一)实现市、区、镇管理层面创新的有机联合
 如果把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看作是一个金字塔,市、区、镇三级政府中的职能部门就是组成金字塔的无数个平面。而市、区、镇的环卫管理部门则是这些平面中的三个。这三个平面无疑存在着时空距离。实际运作过程中,三个层面在思想认识、工作目标要求、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还存在差异和分歧,为尽可能减少这些差异和分歧,作为市级管理部门应该考虑通过必要的手段和方法缩短或消除“时空距离”。市、区县、镇三个层面可以多些共同合作的平面,通过学习交流、专项工作、检查考核、课题研究等形式,在某一个层面上一起开展某一项工作,以达到互相沟通,配合默契,形成共识,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理性设定郊区环境卫生管理阶段目标的创新
 人们在进行某项活动时,所经历的过程一般是:首先确定目标,然后分析搜集情报,制定达到目标的方法,然后实施这一方法,并根据完成的情况进行调整,最终达到目标。管理活动同样也适用这一过程,仅仅是目标不同、考核标准于其目的是追求效率。随着郊区环卫管理标准提高,范围扩展,工作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动态性也在增加。往往不同的专项工作会有相关联的目标内容,不同的阶段也往往会有同一主题相贯穿,只是标准要求有所提高。为了在不同阶段,不同内容都能体现出相应成效,有必要理性设定阶段目标。
 (三)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与方法的创新
 随着管理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完善,建立健全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郊区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目前,一些区的综合评价指标过于简单;界面不清,有的指标缺少科学合理性;内容过多过细,更类似于操作规程。
 “评估体系”指标内容设计应综合先进性、实用性、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统一等因素,通过指标及评价分析,适时、准确地反映出环境卫生建设管理的总体水平和发展情况。“评估体系”必须适应环卫自身的特点,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使评价结果能够真正说明各地区竞争力的状况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同时,指标设计必须考虑评价时的可操作性,尽可能降低评价的操作成本;应当考核必要的管理结果指标,但也应当强调对于管理过程、方式和程序,以及在不同时期的提高和改善情况的指标设定,引导管理者从单纯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的科学化。评估体系的设计应考虑以下原则:
 1.体现综合性。郊区环境卫生管理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及环卫管理、环卫作业系统运行的基本状况等指标,以及能够反映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协调性的内容,应列入指标体系。
 2.强调针对性。针对不同地区实际状况,特定的环境、人文、经济和文化因素,参考区总体发展规划和环卫发展规划,制定适用的指标体系,使之对自己的地区具有很强的指向作用。
 3.较强的可获得性。在确定被选指标时,应通过反复比较、精心筛选,选取既具有代表性又具较强可采集性的指标,以利通过实际观察获取可信数据。
 4.指标的量化与校验。在指标体系中,指标的量化较为困难,但同时也非常重要。同样缺乏客观的校验也是制定指标体系时易产生的另一不足。因此,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并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5.大众化的指标。在强调社会参与和公开透明的大背景下,一套指标体系只有民众承认、理解和积极参与才能顺利有效地实施。因此将政府、民众、专家这三方面的意见较好地综合起来,并在指标设计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是必须的。
 综上所述,指标要全面反映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各个方面,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性;综合评价既要反映目前的现状,也要通过表述过去和现状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借以指示未来的发展趋向;在科学基础上,物理意义明确,测定方法标准,计算方法规范;评价指标不是越多越好,保证数据的易得性和可靠性,注意选取综合指标和主要指标(反映城市化、现代化和国际性城市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界定范围要以人的社会活动为中心,处理好生活、生产、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郊区管理办公室主任科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