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评析:评野生动物保护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发布时间:2012/6/26 10:31:59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何  鑫

 

  每一座城市在发展进程中都会将各种可以利用的环境按照人类的需求进行改造,同时也将野生动物原本赖以生存的家园改造成了人类城市的一部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随着城市发展正在受到愈发严重的人为干扰和破坏。这种情况不仅在上海,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在时刻地发生着。城市要可持续发展,城市的规划者、建设者和管理者有必要将城市野生动物的保护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一、野生动物在城市中的现状

  城市野生动物可以划分为外观较为显著的脊椎动物和一些不引人注意的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城市化前原地区残存的动物、外部迁徙进入城市的动物、迁徙经过并停留的动物,甚至也包括那些从驯养地或市场逃走的野生动物。它们没有经过人类的长期驯养培育,不需要人类主动提供食物、饮水和居住条件,城市中大量的剩余食物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城市发展虽然使得野生动物数量大大减少,但始终有一些野生动物在城市仅有的少数残存自然空间里倔强地生存了下来。其中,一些适应能力强的动物开始习惯生活在已变为人类势力范围的城市,慢慢掌握了在城市人类社会的夹缝中生存的技能。
  对于那些千万年来周而复始迁徙的动物而言,类似上海这样的城市本身就是它们迁徙途中的驿站。虽然这些原本的滩涂等自然生境已经消失殆尽,但是人类世界百年来对于环境的改变并不足以改变动物几万乃至数十万年来的天性。尽管生存越来越艰难,那些候鸟依然每年如约而至,构成了上海地区野生动物的主体。据统计,上海地区的鸟类种类达到400种以上,占中国鸟类种类的1/3,其中主要是年年迁徙过境的候鸟。

 

在上海炮台湾湿地的棕背伯劳


  相比于鸟类,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在城市里的生活更为艰难,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野生动物在上海分别只有40余种、30和10余种。我们居住的城市曾经是野牛、鹿、狐狸、狼等大型兽类栖息的地方。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留在城市中的兽类只剩下一些体型较小、行动灵活、适应能力较强的种类,例如刺猬、野兔、狗獾、黄鼬、貉、豹猫等。为了躲避人类的围追堵截,它们通常在夜晚活动。由于小型兽类栖息的公园绿地之间往往被人类世界的道路和建筑所分割,川流不息的车辆构成了对它们最大的威胁源,马路形成了隔绝各个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鸿沟,小型动物根本无法逾越。于是,在不同绿地中生活的小型哺乳动物们就像生活在一个个城市孤岛中,它们的生活环境被片段化分割,它们的种群之间被相互隔离。更多情况下,我们只能在一些较大型的、植被保存较完整的城市绿地中还能偶尔发现它们的身影,而且情况越来越不容乐观。

 

栖息上海地区的刺猬


  相对于鸟类和兽类,对生存条件要求更为严格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只能在一些近似荒地的地方挣扎着。我们称这样的地方为“城市残存近自然生境”,它们是在长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残留于城市中心建成区及边缘带的、高度破碎化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以及那些在受干扰少的人工基底上发展起来的生境。这些区域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小片林地、低洼水塘、废弃水库、村舍残址、工业废弃地等都属于这样的环境。同城市园林绿地一样,这里是野生动物们躲藏的好场所。但是,残存的荒地同时也意味着潜在的商机与不久之后的开发,生活在这里的动物生存基础并不稳固,它们的家园不知哪一天也许会消失殆尽。
  
 

  二、城市野生动物保护面临的困难

  野生动物是我们居住的城市土地上原来的主人,人类只是这片土地的后来者。对于那些已经消失的本土野生动物,在现在的科学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物种重引入”等实验和技术将这些野生动物重新引回到它们祖先所生存的环境。例如上海市目前所进行并取得了阶段性成功的“獐的重引入”项目。但是,这毕竟是一项并不轻松的工程。很多情况下,动物们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家园早已面目全非,人们将适合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改造成了我们人类生存所需的各色楼宇和道路。我们已经很难在城市中寻找到适合这些动物的栖息地了,再加上动物本身的适应能力原因,物种重引入并非易事。而原本在城市中生存的野生动物也不得不在有限的空间中寻找仍然可以勉强居住的家园。所以,栖息地的丧失,是野生动物在城市生存所面临的最大的困难。
  物种的重引入是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的科研机构所主导的一项科学保护工作,与此同时,城市里的普通居民也在不经意间为这座城市引入了新的物种,但这却并非好事。这些新物种基本上都不是本地原有的物种,而是我们通常所言的外来物种,其中更有甚者是一些危险的入侵物种。无论是水葫芦蔓延黄浦江面的场景,还是互花米草对沿海滩涂本土植物芦苇、?草领地的蚕食,亦或者是加拿大一枝黄花在秋季盛开一片金黄的盛况都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示例。更鲜为人知的是,就连城市里普通的野生花草也早已大量充斥着外来的血统,例如在春天随处可见的野花丛中,原产西亚的阿拉伯婆婆纳早已挤占了本土婆婆纳的生存空间,更不必提那些来源于天南海北的树木花卉种类了。所以,城市里的多数自然环境本身已经被高度人为化,或者至少受到了人类因素的极大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有着不断被人以爱心为名放生的红耳龟、食蚊鱼等外来水生动物,以及许多被人类丢弃的流浪猫狗。其中,以食蚊鱼为代表的外来鱼类早已挤占了青?等本土鱼类的生存空间,而近年来类似红耳龟、鳄龟这类以行善为由被大量放生的美洲龟类不仅在本土龟类的家园大肆繁衍,更将本土蛙类、鱼类作为自己的主要食物。在城市公园绿地的水体中,我们只能悲哀地看到这些“外来户”的身影,它们的大肆繁衍其实是对本地生态系统的沉重打击和破坏。

 

  野生鸟类夜鹭

 

  野生的貉
 


  那些被人类遗弃的猫狗宠物可以算作介于家养动物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群体,这些数目庞大并不断增长的流浪宠物处在逐渐“野化”的过程中,它们的生活和繁殖习性其实已经接近野生动物。流浪猫狗们对生活空间的容忍度较高,在城市的公园、绿地、车库、地下室、下水道等地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人类丢弃的食物构成了它们食物名单的主体,爱心人士的施舍更是保证了它们的存活。虽然就一个生命本身而言,它们是值得爱护的,但从整体的食物链角度而言,在流浪宠物逐步恢复野性的过程中,它们也日渐成为城市鸟类、两栖类动物的“天敌”,尤其是在每年鸟类繁殖季节时对雏鸟的威胁不容小觑。同时,流浪动物也进一步挤占了本土小型兽类的生存空间。从长远角度而言,这并非是好现象,其后果更难以预料。
  除此之外,更不必提那些或受到利益驱使、或为追求乐趣而直接伤害和捕捉野生动物的人类行为。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捕捉、贩卖、饲养、取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依旧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这些丑恶现象或明目张胆,或暗自进行。走入中国城市的花鸟市场或饭店酒楼,大都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因此而失去生命的野生动物实在难以计数。自然生境的野生动物尚且如此,城市里残存的野生动物命运更加不堪。
  
 

  三、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保护城市中的野生动物

  就城市生态系统而言,应当具有以昆虫为代表的无脊椎动物以及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各种野生动物,才能维持其生物多样性。这样的生物多样性无论对于城市生态系统本身,还是对于生活于城市的人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人类自身的角度而言,城市野生动物能够为城市增添生机与活力,为人们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避免“自然缺失症”,是人居环境和谐健康的特征。城市中固然大多数是人造环境,但与钢筋水泥、乌烟瘴气的城市森林相比,谁不希望生活在蜂飞蝶舞、鸟语花香、绿意环绕的自然环境中呢?
  城市作为一个人造的生态系统,散布于其中的绿地正是一片片“人工绿肺”,这里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最为富集的地区。在已经高度发展的城市市区里,留给野生动物居住的场所往往便是这些城市绿地,包括各种公园、住宅区等。其中,那些历史悠久、植物种类繁多的公园绿地通常能够吸引更多鸟类栖息,并在每年迁徙季节吸引众多迁徙途中的鸟类前来休整停歇,而那些树木高大、灌丛密实的生境更是鸟类繁殖的庇护场所。以上海为例,上海植物园、上海动物园、共青森林公园、滨江森林公园等地一直是上海市区里最适合观鸟的地方。
  一座人类的城市如果能够为它的原住民——野生动物提供一定的生存空间,将不仅是野生动物的幸事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更是城市包容力的体现。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应该通过更合理的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来保护城市野生动物原有的生境与种群,尽可能地为本土野生动物保留城市荒野这样的栖息场所,并逐步恢复这些城市的天然绿地,同时在城市绿地中维护和种植更多的乡土树种,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
  在城市的防护林带与自然水系建设和改造中,从植物的选择和布置、迁徙廊道的设计、水体形态以及驳岸形式的选择、建筑材料的选用等方面为野生动物多加考虑,以此多保存一些小型兽类与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栖息地,最终保留和吸引城市的野生动物,并同时控制流浪动物和外来物种对城市本土野生动植物的冲击。
  城市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城市居民接触城市野生动物,例如推广观鸟等自然观察体验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够亲身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理解自然、热爱自然。通过走入大自然欣赏动植物精灵般的身影,从而体会生命的精彩,体会我们身边的自然之美。只有得到城市居民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城市野生动物保护这项艰巨的工作才有可能持续推进,人与野生动物、人与自然才能更和谐地相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只有这样的城市才能够让生活更加美好!

 

重引入至上海松江浦南林地的獐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