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工作手记:以世博保障经验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公共交通体系
发布时间:2010/6/30 10:38: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孙建平



上海陆家嘴交通枢纽中心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在过去8年多的世博会筹办过程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部署下,上海市交通港口局坚决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一个目标、三个展示、六个确保”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围绕贯彻“围绕世博、确保世博”的总体要求,实现了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成功运转,全市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省际客运、水上客运、停车等行业总体运行平稳,实现了公共交通运送世博客流1603万余人次,平均日运客流51.7万人次。面对“十二五”新规划的发展机遇,将加快建设一个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一体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作者(左)陪同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右)视察交通港口工作


  一、世博会筹办中的交通保障战略思考
  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是上海对国际社会和全国人民的郑重承诺,其中世博会交通保障是关键,这直接关乎世博会的成败,也关系党和国家的形象。
  思考之一,世博交通保障面临的严峻挑战。世博园区地处城市中心地区,持续时间长达半年,观博人数之多创造历史之最,如何兼顾世博交通保障与日常城市交通保障的正常运行,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据预测,世博会期间将有7000万人次往返世博园区,平均日客流量为40万人次,高峰日客流量达60万人次,极端高峰日客流量80万人次。如何确保游客“进得来、游得好、走得出”,对整个上海城市交通而言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
 
作者(中)陪同上海市市长韩正(左)视察交通港口工作

  思考之二,世博交通保障的基本思路。根据世博会的特点和惯例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系统的方法,统筹世博交通保障的各个方面。把突出集约化交通出行方式,特别是公共交通作为重要基础;把注重统一指挥、统筹协调作为根本保证;把加强世博安保作为工作重点;把提升交通信息化水平作为基本途径。采取低碳交通方式,做到世博交通保障与今后长效管理机制的有机衔接,演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
  思考之三,世博交通保障的总体要求。按照“整体保障、突出世博”的总体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参观世博的客流对日常的市民交通出行影响。按照“围绕世博、确保世博”的要求,处理好世博客流和高峰客流的叠加影响。要尽最大的努力,争取社会公众和游客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思考之四,世博交通保障的基本目标。要确保世博期间的交通出行顺畅,力争实现观博游客通过公交、轨道方式出行。实现内环以内30分钟、内外环间45分钟、外环外近郊区60分钟、远郊区90分钟到达世博园的服务目标。
  思考之五,世博交通保障的基本策略。一是倡导公共交通出行。鼓励游客使用公共交通参观世博,努力形成以“公共汽电车为基础,轨道交通为主体,世博专线为骨干,限制小汽车直达”的集约化抵达交通方式结构。二是均衡入园客流。通过信息化手段,引导客流从高峰日参观转向一般日参观,从高峰时段出行转向平峰时段出行,从浦西、浦东单向入园转到双向均衡人园。三是实施交通控制管理。要制定管控政策,包括汽车使用管理、施工区域管理等。

  

  运行在高架路下的世博出租车   宽敞的公共汽车停车站   为世博配套服务的地铁车站

  二、积极构建世博交通保障体系的实践
  1.突出集约化交通出行方式,着力构建“地面公交为基础,轨道交通为主体,世博专线为骨干,限制小汽车直达”的集约化交通抵达方式结构。一是打造高效轨道交通体系。世博前建成的轨道交通网络有11条线、420公里。其中4、6、7、8、9号线5条轨道直达世博园区(即涉博线路),可提供15万人次/小时的高峰运能,另外,13号线的世博段作为世博园区专用。二是优化世博公交专线网络。在世博期间安排了三个层次、共46条公共汽电车线路,第一层次的“世博直达专线” 有16条,覆盖本市对外枢纽和城市主要活动场所;第二层次开设6条“世博远郊接驳线”,方便远郊游客世博出行;第三层次选择20条“世博常规公共汽电车线大站专线”,保障主要客流走廊世博运力。三是设置世博公交专用通道。世博会期间,有104公里公交专用道,同时还设置了世博专用车道。直接为世博集约化交通服务,允许世博会持证车辆和公共汽电车车辆通行。四是打造省际客运。利用江、浙地级市的旅游集散中心,省际长途客运网络,打造长三角世博旅游直达包车网络。五是引导非公共交通停车再换乘。在城市外围,结合高速公路出入口及中环线设置两层次P+R换乘系统,提供1万多个换乘泊位及轨道、世博专线接驳服务,截流自驾车换乘集约交通抵达园区。六是划定管控区、缓冲区和引导区三个交通管控区域。管控区只允许持有世博通行证车辆、世博专属出租车和公交车才可以进入;区内居民和企业车辆可按规定申领通行证;园区周边设置大型停车场,专供世博专线巴士和团体客车等持证大巴使用。缓冲区内设置194公里的世博交通保障通道,重点保障公交、团体客车等集约化车辆快速到达园区。引导区主要是结合高速公路出入口引导入沪车流,并通过P+R方式,方便长三角自驾车游客停车后换乘公共交通交通入园。七是制定了相应票价和收费政策。通过价格手段,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作为世博期间主要出行方式。如世博会期间对世博公交专线实行相对较低的票价;根据公交线网分布情况,在世博周边设置专用停车场,并对换乘停放的车辆实行优惠政策。
  2.建立一体化交通指挥调度体系,最大限度发挥统一指挥、综合协调的组织优势。组建由33家单位参加的交通运输保障调度中心。重点突出公共交通运力保障,统一指挥和综合协调轨道交通、专线巴士、旅游巴士、出租汽车、世博配套停车场等交通运输资源,实现园区内外交通的衔接和时空均衡。目前,世博交通调度运行有序,各类交通衔接、运转良好。为应对大客流工作对接,安保、运输、道路交通管理等部门均制定了应急预案,由调度中心直接统一指挥。当客流规模达到40万、50万、60万时,分别发布黄色、橙色、红色预警。同时以综合信息平台及园区交通信息子平台为支撑,统一提供日常交通(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对外交通)、园区客流、园区内外运行状况、世博交通综合管理政策等信息,统一组织调度世博交通运力,确保了世博交通运行的安全和有序。
  3.加强世博安保工作,努力探索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监管模式。确保世博安全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按照俞正声书记“全力做好世博安保,做到成功、精彩、难忘”的指示要求,积极落实国家交通运输部和世博安保指挥部的工作部署,市交通港口与全市18个区县交通港航部门、11个局属单位以及830余家公交、长途、道路危品运输和码头单位签订了二级安保责任书,落实安保责任,同时积极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公共汽电车方面,在世博周边、世博专线车及虹桥枢纽、火车站、机场、客运码头始发的4700辆公共汽电车上,安装了应急逃生窗,并实行“一车一人”安检要求;内环线内8000辆公交车和公交枢纽站安装视频监控;途经站点落实平安志愿者服务。长途客运方面,所有进出上海的长途客运班车安装GPS;本市长途班车加装视频监控系统;所有长途客运站点对进站出发和到达旅客实施安检;到达安检区域安装视频监控。水路客运方面,浦江游览、轮渡、国客、省际、三岛客运码头配置了安检设备和人员,对旅客(乘客)及其随身物品进行安检。客运码头彩色监控范围有地效覆盖了进出口通道、候船区域、船港界面、限制区域等重要部位。轨道交通方面,设置约650个安检点,对进站乘客大件包裹和行李实施安检;组织200余家港口、危险品运输企业进行反控防范专题培训,以及交通港航相关员工安保培训等。
  4.提升交通信息化水平,大力拓展多渠道的服务方式。世博交通信息服务是世博会交通服务与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智能交通的理念为指导,紧密结合世博会需求,建立起相应的世博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它以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世博交通信息服务应用平台、世博园区交通信息子平台为重点,实现了对本市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对外交通、世博会专题交通信息的采集、汇聚和规范化处理,分层次、分类型进行交通综合信息的整合、分析和发布处理。并以交通服务应用平台为支撑,通过世博交通指南、世博交通网站、交通服务热线、电台电视台、可变信息标志、手机、车载导航终端、触摸屏等方式,为世博游客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路径、出入口和换乘方案提供交通信息服务。
  5.积极采取低碳交通方式,不断完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低碳世博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重要目标,也是上海世博会的突出亮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排堵保畅压力,推进城市交通节能减排的有效举措。据资料显示,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比重增加5%,交通能源消费总量将下降9%。为此,我们坚定不移地倡导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并制定了“园内公共交通‘零排放’、周边‘低排放’”的策略。世博会期间,共投放各类新能源汽车超过1000辆。其中,园区内,300辆公共汽电车全部采用零排放的纯电动、超级电容、氢燃料、油电混合等新能源环保车;园区外,除了投放了350辆混合动力出租车外,还积极加快了公共汽电车车辆更新。截至世博会召开前,实现本市国III标准以上公共汽电车占车辆总数50%以上。

  三、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
  交通,是城市的命脉,是城市永恒的话题。城市能否让生活更美好,关键看交通。此次世博会有序的交通组织,最清晰地昭示我们:要让城市和生活更美好,必须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为此,上海应加快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
  1.加快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公共交通体系,必须清醒地认识新形势,正确地把握未来发展方向。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使得上海的公共交通吸引力稳步增加,但是公共交通出行比重增长缓慢,公共交通的客运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公共交通还没有对大量的个体机动出行人员和慢行交通人员构成更大的吸引力。而代表亚洲城市公共交通先进水平的新加坡、香港、东京、首尔等城市的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普遍在50%以上,香港更是达70%以上。“十二五”期间以及后一个时期,也是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的重要时期,更是实现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为此,上海的公共交通体系应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向发挥设施效能转变;二是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节能减排、行业创新、从业人员素质提高转变;三是从轨道、公共汽电车、水上公共渡运各自独立发展,向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转变。同时,随着低碳经济社会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上海公共交通系统必须由能耗型向低碳、绿色型转变。公共交通特别是大容量的轨道交通和公共汽电车,应当适当超前贡献绿色GDP,以推动上海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据此,上海公共交通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重要作用,为广大群众提供快捷、安全、方便、舒适的公交服务,让广大群众愿意乘公交、更多乘公交”的精神,充分认识世界公共交通的发展趋势,以亚洲公共交通先进水平为目标,深入推进“公交优先”战略,积极转变发展方式,通过“两提高、一降低”(提高公共交通供应效级,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降低公共交通运行能耗和排放),努力构建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快捷、安全、方便、舒适、低碳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
  2、加快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公共交通体系,必须努力突出行业公益性,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管理水平。要进一步突出公共交通行业公益性特征,坚持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政府监管。在相对区域经营市场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有公交企业内部管理和竞争机制。探索和推动轨道交通和公共汽电车“两网合一”体制改革,争取实现轨道和公共汽电车混业经营。优化水上公共渡运规划,将崇明“陆岛客运”和黄浦江对江轮渡纳入本市公共交通体系。同时,全面加强公共汽电车行业监管,实施成本规制与经营评价制度,建全公交线路经营权管理机制。建立轨道交通运营监管制度,强化运营安全管理。
  3.加快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必须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将推进低碳运输放在突出位置。交通行业是国务院确定的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国务院明确要求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十二五”期间,上海的公共交通将继续推进“两型”行业建设,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公共交通体系,明确各种运输方式中“节能”和“环保”、具体指标和工作措施,从供给源头上调整公共交通用能结构,积极提升清洁能源的利用比重,加快公共汽电车的清洁能源替代,积极推进公共交通用能方式的低碳化,积极推广和应用在世博期间展示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技术和产品,加快淘汰落后运能。
  4.加快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公共交通体系,必须着力强化便捷性,进一步提升交通服务效能。据研究,上海市民公共交通平均出行距离基本与新加坡相当,但平均出行耗时要多出10多分钟,乘客在接驳、候车和换乘等车外环节的时耗较长。为此,应大力推进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建设,合理在城市外围轨交站增设P+R停车场,基本形成覆盖全市、有机衔接、换乘便捷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网络。统筹轨道交通和公共汽电车运行衔接,缩短换乘时间。为缓解轨道交通高峰时段客流过度拥挤的状况,合理增加运能,优化组织调度,提升网络运营效率。加强公交专用道管理,保障公交路权优先,提高公共汽电车运行速度。完善市通郊沟通,对无轨道交通通达的新城依托高速公路网,发展点到点公交快线。完善镇域公交网络,提高网络和站点覆盖率。坚定信息化推动公共交通服务现代化的理念,完善公交骨干企业运营调度系统建设,优化公共交通信息服务功能。
  5、加快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公共交通体系,必须大力提高经济性,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票价结构。据统计,上海公共交通平均票价与平均工资水平的比值,上海大大高于香港和新加坡,是香港的近2倍,是新加坡的4倍。为此,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合理收益和市民的承受能力,逐步理顺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市域水上公共渡运的票价结构。在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公交换乘优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益性优惠票价体系。要研究和推出多样化票制,增加乘车优惠方式,还要研究降低市区通往郊区的线路以及中心城外围地区居民的通勤出行成本。
  

(作者:上海市交通和港口管理局局长)
(本文部分照片由作者提供 配图/洪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