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传统建筑更新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7/7/16 15:07: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陈 跃
在一个高速城市化的发展中,如何寻求“中西合璧”的路径,构建和谐的市容和人居环境?在建筑理念上,如何体现现代建筑和传承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在化解“市容瓶颈”上解决好巨大的人口压力、土地资源紧缺和传统住宅建筑被高容积率的高层建筑所替代的弊病?本文以剖析杭州城市建筑特色为例,作一些理念上的思考。
    一、文化视野中的中西住宅建筑比较
    中西方住宅建筑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是住宅建筑的选材差异。西方建筑大多是以石材或砖作为建筑的承重传力的构件;中国传统建筑绝大多数是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框架。二是住宅建筑的形态差异。西方以构图严密的单体建筑为中心,以高耸的穹窿、钟楼的塔尖来渲染艺术特性;中国则强调建筑并不突出某一单体建筑,强调建筑群体的组合,即院落、围墙、建筑的组合,讲究以实与虚互相搭配的群体建筑效果取胜。三是建筑与自然关系的差异。西方常常强调沿建筑垂直方向加以扩展和强化,有傲视天空,充分显示征服自然的特点;中国则讲究建筑群体与自然山水的和谐,一般建筑只有一二层,而且紧贴着地面、山体、河道向四周铺展很开,强调人、建筑、自然的整体协调。
    从中西方住宅建筑的差异比较中,可以透视出中西方人与自然上的观念差异。西方古代文化中,一直有一种人与自然相抗争的原始心态,他们在对自然敬畏中,包含的是一种对立和抗衡的心理,因此西方建筑追求单体雄伟、高大、尖顶,直指天空;而中国对自然的敬畏中,则较多地体现了对自然的主动的协调和适应,因此中国建筑大多依山就势,尊重自然,讲究风水,注重人、建筑、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二、文化交融中形成的杭州住宅建筑特色
    2200多年的杭州建城史,使得杭州住宅建筑理念、建筑选材、住宅形态、住宅与自然的关系上都散发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其核心理念就是“天人合    一”的传统建筑思想。杭州的建筑风格形成是本地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产物。秦汉时期吸收了越文化、吴文化和楚文化,形成了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民居建筑风格;魏晋隋唐时期融入了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印度庙宇建筑风格;五代时期,吴越建都钱塘,又大量引入了中原宫殿园林建筑风格;南宋时期,宋室南迁,杭州建筑融合了以中原文化为主的北方建筑文化,大大丰富了杭州建筑风格的内涵;清末民初,欧风东渐,出现西方建筑风格和大量“中西合璧”的建筑。开放兼容的多元化文化特色,形成了特有的杭州多元化建筑风格特征。
    杭州传统建筑风格的基本特征。一是彰显“大气”。杭州住宅院落的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风,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二是充满“生气”。杭州住宅院落的建筑大多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直立欲飘,让建筑物的沉重感显得轻盈,让凝固的建筑显得生气。若“大气”产生于理,“生气”则产生于情。情愈浓,艺术性愈强。这种传统建筑造型的艺术性是任何其他民族不能比拟的。而西方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附属的雕塑或绘画——观赏艺术,无法给建筑物带来生气。三是富有“灵气”。杭州住宅院落大多选址山林风水环境之中,让建筑物与自然气脉相通。取山,视野开阔,排水顺畅;取林,仓柴丰盛,鸟鸣果香;取风,空气清新,消暑避病;取水,鱼虾戏跃,鹅鸭成群。靠山面水,是最适合人类居住之地。反映了“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建筑思想。四是透露“秀气”。杭州传统建筑不仅重自然的山林风水,也重人工的山林风水,让人工与自然和谐,院内与院外衔接,造成“天上人间”之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欲望相吻合,使人产生心旷神怡之感。这种注重山林风水的传统思想,应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发扬光大,以创造出优美的建筑环境,实现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需求。
    目前,杭州保留下来的建筑大多为清末民初的传统建筑,以及近代西风东渐后留下的欧式建筑。因此,现存的杭州传统住宅建筑,既有中式传统江南民居建筑,又有西式近代欧洲别墅,也有中西合璧的花园洋房。杭州的住宅建筑风格,是在受多元文化冲击下逐步形成的,主要表现为:(1)建筑形式。杭州大部分历史建筑物都是坡屋顶,中式为两向分坡,中西式与部分欧式建筑为四坡尖屋顶。民居大致可分为三类:独立式、院落式和石库门式。其中石库门式是民国时期吸取欧洲联排式房屋优点建造的民居,几户人家合住一幢,但又是独门独户,既注意住户的私密性,又可以与外界进行沟通。(2)建筑体量。杭州民居建筑物体量狭小,门窗线型狭长的特色,与西湖的秀山秀水相协调。门窗等开口部采用狭长的长方形窗户或大量带有拱卷的门洞或卷廊,其宽高比在1:1.5~1:2之间,有的采用更细长比例的单窗。(3)建筑色彩。杭州传统民居建筑基本是以黑、白、灰为基调,门窗框等以深红色作为点缀,使老城区民居建筑群呈现出素雅、清静、安谧的居住氛围,并体现了以西湖山水自然景观为主背景的特色,形成了杭州独特的“江南水墨”的色彩基调。(4)建筑风格。临湖建筑墙面大多是清水墙,民居建筑呈现出低调、平和、素雅的风格,与西湖山水相和谐;而商业街区的清水墙民居建筑大多设有各种门圈、立柱的墙门,使朴实中略显“豪华”,欧风建筑和商业气氛取得一定的呼应。(5)建筑环境。由于杭州是一个山水城市,除了大量庙宇、寺院、别墅、名宅及江南园林建筑镶嵌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外,城市本身也在山水之间,使不少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依山、傍湖、临江、枕河而建,自然山水与城市建筑相融合。
    三、构筑“天人合一”现代住宅建筑的思考
    针对现代高层、高密度居住建筑,如何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空间,建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西建筑优势互补的现代住宅环境,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1.城市滨水地区,住宅建筑应围绕水做文章,更多地引水景观入区、入楼、入室。江、河、湖、溪、海等水景资源杭州融于一身,是一座纵横交错的水网城市。针对现代住宅,多为多层和小高层、高层建筑的特点,在住宅小区设计中应注意建筑高低的排序。除了建筑景观本身组合要注重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外,更应考虑以水体景观为中心,由近及远建造由低及高的多层、小高层、高层建筑,让更多住户分享的水景资源。有条件的住宅小区,应当引湖水、河水、溪流入园,并依水建造庭院式花园,使院外自然景观与院内园林景观融为一体,为住户提供良好的亲近自然、亲近邻里的休闲交流活动场所。现有沿河地区的住宅小区和商铺,其建筑大多朝路而建、面街开门,“河”成为背街小“河”,使人很难感受到“河”的魅力,为此可以设置更多的面河街道,建设更多的沿河住宅,使人们真正能“倚河而居”,“沿河出行”。在构筑沿江建筑景观带时,滨江地带的住宅建筑应以江面为基准,由近及远,由低至高排序,沿江的高层、超高层公建建筑也应讲究节奏、高低错落,既考虑到从江面眺望滨江建筑群的景观轮廓效果,也应考虑从建筑俯视江景,引江风水气入楼、入室的生态景观要求。
    2.城市傍山地区,住宅建筑应依托山动脑筋,更大面积地引山景入园、入院、入屋。在近山地区建造住宅小区,要注重山景资源的共享。应改变目前大多建筑背山而建,遮档其它建筑观山看景的现状,引导住宅建筑面山而建,可以山体景观为中心,由近及远建造由低及高的住宅建筑,让更多的住户享受到山景、山风、山气。目前,大多住宅建设存在挖真山、造假山,填活河、开假河,砍大树、铺草坪等情况,这种错误做法不应再发展下去,而应依山而筑、依势而建,在原生态环境中安排适量的住宅建筑,形成人、建筑、山林和谐相处的格局。再有就是大多山体遭到周围沿路建筑的围封,使人很难在街面上、行车中和道路另一侧建筑里观赏到山林之景,呼吸到山风之气。应当在道路拓宽整治中,逐步拆除遮档视线的建筑,降低山脚建筑高度,缩小周边建筑体量,杜绝在山沿边缘地区再建新的建筑,引山景、山风、山气入街、入院、入室,还山于街、还山于民。
    3.城市中心地区,住宅小区应建造围合式、庭院式建筑组群,开辟建筑楼面空中庭院,让高层住户也能享受园林生态环境。城市平原地区,无山水景观可借、可引,但要善于“无中生有”,以地生景。城市人口密集区,住宅小区既可划分若干个住宅院落,几幢建筑共享一个庭院式花园,引景入院、入室;土地资源稀缺小区,则应集中建造大型园林式花园,多层、高层建筑以中心花园为圆心,由内而外建造由低及高的组合式住宅建筑群落,让小区住户共享中心花园的山水园林景观。城市中心区、商务区大多是高层与小高层住宅建筑,使人长期居住在的高楼大厦之中,出行于繁杂喧哗的水泥丛林之间,远离自然、背离人性。高层、超高层住宅建筑可营建楼面空中庭院,就是在高层建筑中每间隔若干层,挑空一个楼层,建造一个悬空的、露天的花园,让园林自然景观融入高层住宅建筑内部,既让高层住户接触享受自然园林景观,又为住户之间提供交通沟通的平台,使住户们能在的高楼中阅读大地、体验生活、聆听故事。

参考文献:
    崔世昌著:《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王紫雯、涂银霞著:“杭州的人文历史环境与特色景观保护”,2000。
    王 浪著:“文化视野中的中西居住建筑环境比较”,《山西建筑》2004。
  

(作者: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城市研究处处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