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容整洁
发布时间:2006/5/10 10:03: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滕锡侯

  最近,中央提出要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上海市领导也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实现农村城市化、城市郊区化的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本文就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容整洁问题谈些个人看法,供领导和专家参考。

  一、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中推进新农村建设

  由传统农村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是任何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纵观一些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村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有专家指出:近年来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农村发展滞后日益严重。主要表现是“六大反差”: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存在巨大反差;二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存在巨大反差;三是城乡面貌存在巨大反差;四是城乡财政支出存在巨大反差;五是城乡信贷存在巨大反差;六是城乡投资存在巨大反差。以城乡面貌存在巨大反差为例,“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说法虽有些夸大,但是2004年我国46%的村不通自来水,4%的村不通汽车,7%的村不通电话则是事实。就上海郊区而言,村村通汽车也是2004年刚完成,到现在为止尚有部分村的自来水还是村(镇)自制的,未纳入统一管网;无一座水冲式厕所的村随处可见;由于外来人口的增加,村庄上的违章建筑与日俱增;农村河道人为被堵塞,成为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的填埋场,城乡面貌存在巨大反差的客观现状真令人担忧。因此我们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搞脱离农业的工业化和脱离农村的城市化,必须更加重视工农城乡的协调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村容整洁工作

  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20个字的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也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是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抓住的中心环节;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表现;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而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它要求农村脏乱差的现状要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稳定。
  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是一个辩证的完整的系统性方针,是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战略上的具体体现。要做到村容整洁,首先要夯实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嘉定区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明确提出20项重点工作,其中有13项重点工作都与夯实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关联,占全年工作目标的65%。有三项工作不妨在这里提及一下:一项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项是完成新市镇和中心村两级体系规划,继续推进“两个1000万”(注:用于动迁的住房)和宅基地置换工作;一项是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完善公共卫生体系。这三项工作就是夯实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密切相关。其次,村容整洁要体现尊重历史、尊重乡风、尊重村民的原则。在数千年的农耕时代,农村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由于历史悠久、民族多样、自然条件不同、文化板块众多,形成缤纷灿烂、风情各异的民族民间文化,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当人们对什么是新农村的“新”还没有具体标准时,很容易把“破旧”视为立新,如果广大农村的村容变得千篇一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将从我们的脚下失去,我们的损失将永难补偿。这里讲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重视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应该保留几处原生态的农民村落,成为博物馆,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也是一件好事。再次,村容整洁要兼顾城镇化的推进工作。应该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是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城镇化是大趋势,城镇化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发展。中国的城镇化正在以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上海郊区城市化程度已达到40%以上,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城市化道路分析,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之间为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鉴于上海处于这个时期,我们在村容整洁建设上,一要防止重复投资。例如嘉定工业北区的土地已经规划,座落在嘉定工业北区内的农民村庄会在一二年内相继动迁,这就没有必要再去搞村容整洁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了;二要有前瞻性,考虑发展因素。尤其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不要只顾眼前,满足现状,一定要兼顾到城镇化的推进。总之,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村容整治工作。

  三、村容整洁的着手点在于建设和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上海郊区的农村生活与内地不发达地区的农村生活相比要优越得许多,但上海郊区的农村生活与市中心的居民生活,尤其在与农村生活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改革开放成果农村赢的太少。
  目前,上海郊区农村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相对滞后或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反映在:公共厕所(包括家用厕所)、厨房(主要燃气供应)、交通(公共交通)、河道(污染)、垃圾收集处置(出路)和违章建筑(十分严重)等。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上海郊区农村的村容整洁,也是实现农村城市化,城市郊区化战略目标中要攻克的堡垒。
  因此,我们应该从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来建设和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第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有着潜在的大市场,能盘活商品市场的社会存量,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第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吸引城里工作的市民到农村居住,促进城乡两元化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这样,中心城区的人口居住密度能得到有效地控制,特大型城市的防灾减灾的体系在人口居住分布上能得到切实地保障。第三、建设和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中国的社会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农村一块应得到高度重视。我们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必须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环境友好不仅是在城市而且也应当包括农村,这也是占人口大多数农民的意愿,忽视了农民的利益,社会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和谐。

  四、村容整洁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

  开展村容整洁工作,必须坚决贯彻中央规定的“五要五不”原则:即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村容整洁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凡影响村容整洁的物件和事件都应纳入建设和整治范围。村容整洁既有形象的一面,又有动态的一面,必须克服传统的市容环境整治模式和做法,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层层验收和达标升级,更不能加重农民负担。
  村容整洁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必定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其综合性表现如下:第一,违章建筑问题。由于外来人口的增多,居住市场需求和个人经济利益趋动等诸种原因,违章建筑在农村已达到疯狂程度。以嘉定区马陆镇为例,全镇现有18个行政村,据三年前的不完全统计,全镇的农民违章建筑约在10万平方米。马陆镇党委、镇政府早在2002年就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斥巨资相继于2003、2004年建成两处各可入住一万多人的外来民工居住公寓,成为郊区破解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工作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随后,2005年马陆镇又在樊家村、李家村开展尝试农民入股合资建造外来人口居住区,并明文规定不拆除自身违章建筑的农民均不可入股,从源头上遏制了违章建筑。实践说明,这些违章建筑不拆除,村容整洁从谈起,但要拆除这些违章建筑又谈何容易。第二,人口的现状问题。有一位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和研究的专家称,目前居住在农村的人口现状为“703861”。“70”指的是70岁以上的老人,“38”指的是妇女,而且是年龄偏大的妇女,“61”指的是儿童,这样的年龄结构现状,给开展村容整洁工作客观上带来困难。即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农村,公共财政的支出更多地惠及农民,但开展村容整洁工作是需要人去做的。因此,既要在财力上给予支持,也要在人力上加大投入,对人力上却有困难的农民户,要组织志愿者队伍去帮助他们,帮助他们整理宅院,帮助他们改善环境,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大事,只有动员起社会的力量,才能达到目标。第三,环境意识教育问题。新农村建设硬件上去了,环境意识的软件不解决,长效管理问题就成了一纸空文。环境意识教育是全体国民的教育,本地农民要教育,外来人口也要教育。嘉定区自2004年起,在马陆镇、安亭镇、新成路街道和嘉定工业区就开展了“新农民新意识”的教育,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失地农民进城后,环境意识普遍得到提高,但外来人口的环境教育至今仍显薄弱,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市政管理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