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笔谈: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统筹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9/7/13 9:35: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陈国庆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2020年之前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吹响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进军号角。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和省市统筹城乡发展部署的过程中,创新思路,统筹发展成为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工作之一。本文结合淮安市的实践,提出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统筹发展的思考。
  一、城乡环卫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现状
  淮安市位于苏北黄淮河冲积平原的中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重要的交通枢纽,苏北腹地的中心城市。现辖五区四县,即清河、清浦、淮阴、楚州、开发区五区和涟水、金湖、盱眙、洪泽四县,总面积1.01万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538万,城镇常住人口208万,农村乡以下人口330万。五区的总面积为3137 平方公里,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9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5万,城市化率40.1%。全市共有乡镇116个,1413个行政村。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0亿元,财政收入170.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1.3亿元,人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四县人口255万,2008年财政收入40.3亿元,一般性财政收入19.2亿元。乡镇年平均收入1200万元,村级年平均只有收入20万元, 很多村集体无收入。
  在淮安,城市建成区(五区)日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600吨,夏季可达650吨。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7kg/人/日。其中果蔬厨余占51.87%,塑胶占22.72%,纤维占0.57%,纸品占1.52%,玻璃占1.16%,金属占0.46%,其他21.7%。四县(含镇村)日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800吨左右。
  近几年来,淮安市政府在城市建设和各项创建中十分重视环卫工作,不断加大了对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筹措资金,累计投入资金近两亿元,初步建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清扫保洁、垃圾收集和清运、粪便处理系统完善了城市功能,方便了群众生活,使环卫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城区现有一座无害化卫生填埋场——淮安市王元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于2005年12月建成使用,2007年12月被评为国家一级卫生填埋场。主要用于五城区95万人的日产生活垃圾的消纳处理,目前运行状况良好,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90%,超过了国家卫生城市的标准。同时在省内,淮安率先实施老垃圾场的封场工程,对改善周边环境和生态修复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全市四个县均建有简易填埋的老式垃圾处理场。特别在金湖县和盱眙县都有在建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及生活垃圾制成生物燃料处理工厂。在五区的主城区有垃圾收运处置的中转站、运输车等设施,市区垃圾车辆全部实行密闭化改造,机械化清扫率和冲洗率达到44%。有55个镇乡、684个行政村,也有中转站、压缩站和保洁车辆、保洁员,乡村垃圾收集点1900多个。
  按照《全国城镇环境卫生“十一五”规划》,淮安市积极开展城乡统筹规划建设,市区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正在实施,成为苏北第一个全部通过县级环规评审的城市。
  为贯彻江苏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城乡统筹环境卫生管理正在扎实推进,并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的整治工作。为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率目标2008年达到50%,2009年达到90%,2010年达到100%。今年以来,按照淮安市委、市政府“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工作的要求,大力开展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形成了上下联动、全力推进的良好局面,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了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开展过程中,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强了考核,效果十分明显。在全市乡村已初步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完善了各种保洁制度,落实了保洁责任,建立了责任机制,明确了各级责任人,还积极实施了垃圾处理跨区域运行的探索。
  二、城乡环卫设施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推进城乡统筹垃圾处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乡镇垃圾多数不能无害化处理, 面源污染还未有效控制。二是“组保洁、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还未真正全覆盖运作起来,发展不平衡。三是农村环卫设施建设远不适应需要,垃圾中转站和机械转运设备严重短缺。四是经费不足是制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
  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环卫基础设施投入多年空白。加快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缺乏引导资金,如改水、改厕、建沼气池以及乡村道路, 都有各种投入, 环卫设施上还没有。基层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未能充分挖掘市场资源,通过市场化手段提高资源配置效益,从而打破资金“瓶径”制约;二是宣传程度不够,没有使基层领导和群众充分认识垃圾的危害性,塑料袋等不可降解的白色垃圾以及工业废品对农村环境卫生形成的危害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三是村民多年形成的不良卫生习惯难以改变,乱丢塑料袋、塑料布等垃圾的陈规陋习现象普遍存在,卫生意识仍有待提高。
  三、城乡环卫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乡村环卫事业是城乡一体化中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也是社会公益类事业,各级政府财政的支持与引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一要在城乡一体化中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与城市环境卫生工作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来加以推进。出台相关文件,把城乡统筹环境卫生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目标,与政府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二要结合经济、财政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及早健全管理统一的乡村环卫管理机制。各区县要有计划、有组织、全覆盖地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收集工作,特别是条件比较具备的乡镇更要搞好一点。三要加大对基础薄弱乡镇的财政投入。在落实以城带乡一体化中,急需从中央到省市把农村(乡村)环卫设施的投入列为计划。四要理顺投资机制,多方筹集资金,把乡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项目。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环卫设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完备的,落下来必将带来环境管理、生态建设的无穷烦恼和遗憾。一方面,市、县、乡每年要把乡村环卫设施建设当作应与经济发展同步的社会公益事业来认识,纳入财政预算支出的盘子,逐年累积逐步完善。另一方面,要多方设法筹措资金,来加大农村环卫设施的投入。在布局上,要按编制的环卫专业规划和布点规划执行,要及早规划,尽快建设。五要立足改革创新,推进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建立。
  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创新,是落实中央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所在。要把市貌村容的环境卫生工作做好,必须建立起高效运行的体制机制,并在推进城乡容貌环卫管理一体化的同时,加强调查研究,适时进行改革完善,创新出适应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的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来。


 

(作者:江苏省淮安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
  (配图/齐合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