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的健康和谐·一位生态学家的理性思考
发布时间:2005/9/19 11:12: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访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张恩迪博士

    张恩迪,英国剑桥大学生态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浦东新区副区长。
    七月的一天下午适逢阵雨过后,是一个极舒爽的日子。在世纪大道2001号的办公室内,张恩迪副区长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在侃侃而谈间,洋溢着一位学者兼政府管理者的睿智、理性和深度。
    访:我们知道,在就任浦东新区副区长之前您是一位生态学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近年来,生态学作为环境科学重要的理论原先少为人知,如今骤然变成人们关注的焦点。上海在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的总目标中提出到,2005年上海将努力使各项生态环境指标和总体环境质量处于全国大城市先进水平,进一步提高市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张:我从硕士生阶段开始研究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之间的关系,这个“生物”也包括人类。建设健康城市提倡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健康是其中重要的目标之一。过去说的“健康”,通常狭义地指“不生病”,但时代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还有“亚健康”现象,即人和环境之间的不平衡、身心不适应还未显现的状态。我的理解是:健康应当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协调能力方面的平衡。精神状态昂扬向上的健康人群,对所处的硬环境包括建筑、交通等都会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和影响。这就是建设健康城市的意义所在。
    SARS时期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宏观经济与卫生》一书,我读后很有启发,它的核心理念就是投资健康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减轻贫困的作用。可以说,SARS的发生使投资卫生领域的重要性空前凸显,过去人们总认为投资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显然不像投资房地产那样有高产出。事实上大家应该明白一个道理:经济发展是个资金流的过程。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如家庭理财,收支平衡有两个方面,开源、节支都是增加收入的方式。建设健康城市,使投资卫生领域通过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减少在健康上花费支出、时间、精力、金钱,消除或减少因病致贫的现象,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最近,有学者提出“健康GDP”的概念,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从某种意义上,也诠释了健康城市建设的现实意义。当前,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我认为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对构筑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项工作不是急风骤雨式的,更多需要注重一种理念的推广,一种潜移默化。健康的环境,有助于人作为生物有机体更好地参与环境的生物过程。
    访:您认为浦东新区在开展健康城市建设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建设健康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长远目标,我认为目前仍处在启动阶段。过去,我们的宣传往往是通过组织形式或者非组织形式向社会成员灌输某个理念,是一种单向的传播,英文是propaganda。现在,更多的用了“外展”,英文是outreach,是双向的,通过双方想法的碰撞形成共识,进而引导行动。浦东新区较多地是运用了双向交流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手段。可以说,从传统的单向宣传提升到积极的双向沟通,这是我们建设健康城市的收获之一。
    我在多种场合强调,要引入社会营销学(Social Marketing)的理念,把健康理念、健康方式通过有效的传输渠道传给目标人群。这包括各种形式、各种传播媒介和公益广告。现在,通常的毛病是硬广告太多。实际上,增加公益广告投入是降低管理成本的。比如:建了那么多红绿灯,但乱闯红灯还是层出不穷。这里以法治理是一种手段,但是引入社会营销学的理念就是来传播这样的信息:乱闯红灯导致的交通事故,将对本身造成丧失生命和健康后果,对亲属等健康人群付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是一笔多大的代价!我想,这样的教育,是否就可以控制社会付出的管理成本和经济损失呢。
    如果说建设健康城市是市政府的“想法”,那么我们把任务领回来之后就要有浦东新区自己的“做法”。考虑到资金有限,很难对大面积区域、大范围人群进行健康促进。所以,我们采取的是引入项目管理法。这样,我们有了一套现成的程序可循,避免了领导意旨对科学决策直接的、很可能是负面的影响。正因为作为一个科研项目来做,浦东新区在全市是首个成立专家组的区,聘请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书梅副教授等组成的专家组,全面开展基线调查,了解市民的知晓率,了解老百姓关心的问题。80%的老百姓对食品安全有疑虑,是一个很令我们吃惊的数据。因此,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也发现了目标人群。我们的目标人群是定位在:教育资源投入相对少而产出比较大的人群上。一类是成年人。因为他们关注自身健康,上有老、下有小,有健康投资能力和健康行动能力。一类是政府官员。他们受到社会关注,可以起到示范作用;还有一类就是孩子。因为容易接受新理念,小手牵大手带动上一代或更上一代来接受健康生活的理念。我们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和后评估方式,以百分比的变化来说明工作是否有成效。可以说,成功地引入项目管理法,是浦东新区建设健康城市的又一收获。
    去年,浦东新区提出9项推进行动,把社区、家庭和不同类型的场所、单位,都作为健康促进的重点。把管理重心,真正下沉到了社区、家庭、单位。建设健康城区,是一项社会性、系统性很强,又要高度配合的工作。因此,在首轮行动推进中浦东新区形成了多层面、全方位、协同推进的机制,为建设健康城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性基础。
    访:浦东新区“敢为人先、勇创一流”,给我们的印象很深。无论是基线调查,还是诸如“环保马夹袋”等创新举措都印证了新区的风格。那么,您觉得最值得圈点的是什么?
    张:渗透先进文化理念和健康理念,浦东新区有了不少成功的尝试,是令我感到欣慰的,也是一种“亮点”。其中,集市厕所改造是根据问卷调查作出的举措。集贸市场最不满意的是内外环境、厕所卫生和摊主的个人卫生、习惯问题,新区采取的是“宣传倡导,法制监督”相结合。爱卫、工商、卫生、城管、经贸、环保、城工委、农发局联合整治加强管理加大知识培训力度。这中间,媒体很感兴趣、有争议的也是集市厕所的改造。区爱卫办提出改厕标准和“星级化”个性化理念,又在梅园街道福山路等3个集贸市场试点,逐渐在全区推广。个别媒体把“星级化”和宾馆星级挂上了钩,有一些误解。这里,我谈一点个人的感受。国外许多城市的厕所非常整洁优雅,在细节设计上非常温馨、体贴和人性化。可以认为,厕所设计往往观照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整体文明程度和文化修养。同样,厕所也是人最可以独处的一个地方,独处时容易思考。因此,对厕所环境的关注和改变,体现了一个城市或者一个民族整体健康意识和文化意识的提高。要正确引导舆论,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实在、更人性化,厕所改造和管理,就是一个城市的细节。
    谈到“环保马夹袋”。上面说到浦东新区有80%的人群关注食品安全,有基本化学常识的人应该了解,肉制品中的脂溶性物质极易和再生塑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相溶,人们食用了受污染的肉制品后显然会受到危害。而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对环保也会造成极大压力。在目前的生活状态下,如果提倡重新使用竹篮购物显然不切实际。因此,我们提出了“拒再生塑料之害,走健康益民之路”的理念,推出“可循环使用、降解腐化”的环保塑料袋。并率先在潍坊街道竹园市场使用,随后在地处城郊的高东镇的3个市场全面启动。这一“绿色包装”,贴近市民符合实际需求,在细节上打造了健康。
    目前,浦东新区尚有80%以上的地域属农村或农村地区,要“让农村人变城市人”创造硬件很容易,但要在意识上变化却很难。我们在全市率先提出了“健康村庄建设”。组织网络、建设硬件、绿化美化、完善设施、宣传发动、传播理念,激励村民、保护健康,形成了城乡联动的局面,起到了事先控制与介入的作用。当前正以高东永新村、张江新丰村等10个示范村为基础,向全区推广辐射。
    访:您的介绍令我们再次想到WHO提出健康项目的初衷,那就是挑战城市化进程中影响人类健康的各类城市病。年青的浦东新区是一个城市化进程相当快的地区,您认为浦东新区在未来解决城市病方面应当重点关注的是什么?
    张: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让人们的健康生活观念、健康行为方式和城市发展相协调,是我们要予以重点关注的。
    一方面,应当高度关注城市化迅速形成的“拥挤效应”。这种效应,对人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协调能力影响是相当大的。另一方面,应当高度关注农村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观念上滞步于传统方式。比如,动迁后的农民在天井中挖井取水;在绿地中圈地种菜等等。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浦东碧云社区的保安发现有一位老奶奶在景观池塘里洗衣服,虽然老人的儿子是位事业有成的“海归”,但老人却觉得在清澈的池塘里漂清衣皂很节俭卫生。事实说明:任何生物有机体对陌生环境都有一个新的适应过程,这个过程对健康的影响是有实验依据的。我们要通过关注,努力消除负面影响,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最终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显然,未来的岁月任重道远。
    访:您作为浦东新区分管区长,对新一轮健康城市计划的编制有什么要求?
    张:新一轮计划必须在正确全面解读市民健康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客观了解辖区市民健康需求的底数,以人为本,促进生态浦东、健康浦东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仅要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正视问题,及时调整、及时诊治。特别是对农村卫生投资,要有一个系统计划,包括改善医疗卫生、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等。
    访:能否请您以生命科学研究学者的身份描述一下生态浦东、健康浦东的美好前景,并对整个上海健康城市远景作一个构想。
    张:我想,健康浦东最起码应该具有这样一种状态,那就是生态环境接近和达到发达国家同期的水平,人们对健康环境的认知达到一定的水准。健康城市建设应该是“始于人,终于人”。最后回归到这一点上:整个城市中的人们对健康环境、健康社会的理解和认知更趋理性,客观地评价城市健康的程度。同时,循环经济理念被社会广泛认同;健康城市也应当是一个节约型的城市。只有资源在城市发展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这个城市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人们的身心健康才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访:听了您的介绍,我感受到了区县政府的信心,理解了“健康是GDP”。绿色健康,将是浦东的一笔财富。感谢您接受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