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评析:低碳与我们
发布时间:2010/6/29 11:20: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崔心红 

  引 言
  当今中国什么最热?低碳经济,低碳城市。
  由于工业化进程加速,致使燃烧化石燃料产生大量CO2,加上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使固碳作用下降,碳汇与碳源不能达到平衡,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影响全球碳循环。中国目前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处于工业化的成长期。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CO2排放国,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6%,仅次于美国。由于强劲的经济增长,和对煤炭的严重依靠,CO2的排放量还会增长。
  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自然从来不犯错误。那么,有可能犯错误的就是人类了。随着CO2排放的增加,全球平均气温也在上升,并带来了严重后果。例如,在我国连续19年全国气温偏暖,特别是近10年以来的变暖幅度超过以往。气候变暖带来的后果是干旱缺水、河流干涸断流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主要因气候灾害受灾面积中,旱灾占72%。
  面对日益增加的CO2排放量及其带来频繁的灾害,中国的政策已经很明确40%-45%碳强度减排目标,在国际上这一减排目标是自主的,但对内相关部门透露可能会成为强制性的,作为各级地方重要考核指标。因此,今年从政协一号提案低碳经济到全国人大加强绿色经济、低碳经济领域立法,从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到代表委员议案提案网络提交,从各地建设低碳城,甚至零碳城目标,到一些城市免费为市民提供自行车等具体措施,低碳成为了当今中国最热门的“口号”、 “目标”、“行动”或“任务”。

  一、低碳内涵
  
低碳是最热门的词汇,但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一种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尤其要控制CO2的排放量,其中主要涉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清洁技术和清洁生产领域。
  关于低碳城市,本文引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和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教授的说法,他提出低碳城市有几种解读:(1)零碳,这个不现实;(2)满足一定的目标就是低碳。像中国现在说40%到45%的单位GDP的CO2排放下降,我们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了,就是低碳;(3)相对一定的参照水平排放量更低的就是低碳。比如这个城市工业碳排放,比全国工业的排放平均水平要低,相对全国来讲就是低碳。可从4个方面进行评价:(1)单位碳的生产能力。单位碳排放所产生GDP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就算是低碳,高出全国先进水平,那就是属于超低碳的。就是碳的生产力要高;(2)碳消费指数。别人一个人生活排放2吨碳,你只排放1.5吨碳,那你就是低碳。(3)碳的能源指数。就是可再生能源开发比别人多,用的比别人好,那么就是更低碳了。(4)如果你说自己城市低碳,那么有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你对于可再生能源是不是鼓励?对于浪费是不是有一定的管理措施?有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保证低碳?你做了低碳规划没有?

  二、碳排放与吸收
  
降低和稳定大气中CO2浓度的方式有2种:一是减排,二是吸收。
  CO2减排可行途径:(1)优化能源结构,使用能源替代技术。中国能源的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合理调整能源结构可有效地降低CO2排放。加拿大学者斯密尔认为在近50年内,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仍然限于煤炭和天然气之间进行调整,主要目标是用洁净的天然气资源替代煤炭和其他能源,缓解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也就是说可再生能源如水电、核能等要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的主导,至少要在50年后;(2)煤炭利用技术的创新。面对现有新能源生产技术和成本的限制,更为可行的减碳途径是将储量丰富的煤炭转化成为较为高效和清洁的能源,实现清洁生产,其中清洁煤炭技术将在未来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清洁煤炭技术是指在煤炭从开发到利用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物排放与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物控制等新技术的总称;(3)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大部分能源在开采、加工转换、储运和中段利用过程中损失和浪费了,因此有较大的利用效率提升空间,存在巨大的节能潜力。有结果表明,我国一次能源转换有25%的节能潜力,终端消费有26%的节能潜力,一次能源消费的平均节能潜力达26%。
  CO2吸收途径:(1)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把碳固定在生物体内,是CO2的储存库;采伐后树木及其根系在土壤中所含的碳向大气释放,又成为CO2的放出源。目前我国森林年固碳量约为0.6—1.26?108t,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因此,林业对CO2的减排还有较大空间。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可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所面临的碳减排压力;(2)保护湿地,减少碳汇损失。国际湿地组织2007年统计,全球湿地土壤总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6%,却占全球陆地土壤碳库的1/3,相当于大气碳库和植被碳汇的一半。在我国目前湿地土壤在不到4%的面积上保持着占全国10%左右的碳库。我国湿地土壤碳库的历史损失十分巨大,存在垦殖率高、碳密度低、围垦损失严重等问题。据研究,我国湿地土壤碳库达8-10Pg,过去50年间损失可能达1.5Pg。面对湿地土壤碳库的巨大损失,应从气候变化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湿地资源保护。


  三、2010年上海世博会绿地中的“低碳”
  
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是中国政府首次获得举办权(也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由上海市承办的第28届世博会。这届世博会,是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将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新成就,同时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大平台。上海市作为承办城市,明确提出:将本届世博会办成一届“精彩、成功、难忘”的空前盛会。
  为体现“科技世博、低碳世博”的理念,世博园内的绿地注重了自然生态景观的塑造,充分考虑了植物的生态内涵。在世博园内,绿地紧扣了“滩”的概念,以滩的形式及扇骨形状均匀分布于场地的乔木林作为主体结构,在水系布局、植物配置、地形改造、活动区域的划分等方面,将生态环境的塑造与人流活动、场地特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体现在:湿地土壤、微生物过滤等新技术的运用再造公园;对工业厂房、构筑物等的保护意识和技术处理手段;生态护岸与生态防洪设计、乡土物种与材料的应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材料的节约与循环利用、场地废弃物等的再利用等方面。同时,利用后滩湿地水系临近黄浦江流域环境系统各组成的要素之间关系,发挥了水域生态工程集成技术体系特性,构建水系生态系统,发挥水体自净作用,保障人体健康安全;应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土壤改良,种植能大量吸收重金属的“超积累植物”和根据国内外对绿化植物固碳释氧能力研究的成果,尽量选用固碳能力>10 g.m-2,释氧能力>7.3g.m-2的植物作为世博园绿地植物材料等(见上海城市湿地景观 图1)。

  四、建议
  
1.按照《京都议定书》3.4款提出的目标,应当可以通过增加生态系统碳库,来补偿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目前,由于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工业CO2排放替代技术,寻求能源碳排放在生态系统中重新收集与固定,应当成为近年来国际上共同努力的方向。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讨论了防止森林砍伐和湿地退化作为CO2减排机制的论题。国际社会和科学界均认为,防止森林砍伐和湿地退化已成为温室气体减排增汇途径的国际趋势,是经济和环境双赢的战略,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无悔技术。
  2.时值我国正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之际,我们应当要强调低碳、落实低碳和考核低碳。作为一个城市市容,对于绿化林业行业来说,主要有两条重要途径:一是增加绿地、林地和湿地面积,并选用高固碳释氧能力的植物种类和高碳密度的群落配置形式等技术手段增加碳汇;切实加强绿地、林地,特别是湿地土壤资源的保护以减少碳汇损失。二是绿地、林地、湿地为人居城市提供了舒适的环境,相应降低了对其他耗能技术和设施的使用,从而实现低碳。例如,由于夏天大型公共绿地内的温度要比周围区域低,屋顶绿化可有效降低建筑物内温度等,这些能减少空调使用时间(见屋顶绿化图2)。
  

(作者: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植物学博士)

(插图/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