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市容环卫考察摘记
发布时间:2005/7/4 16:10: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钱德文


    在当今垃圾已成为全球性课题的世纪里,法国是怎样管理的?他们的垃圾处置技术达到什么程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带着这些问题,南京市委组织部带团作了一次颇有感受的考察,摘记如下。
    1、概况。先后考察的是巴黎的市容市貌、城市建设概况、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和老城改造。实地察看的是老城区、新市区、卫星城镇、塞纳河左岸的老城整治、BERCY  PARC地区改造,及AZUR垃圾处理厂、城镇垃圾分类收集点和SIAAP污水处理厂。所到之处,在深切感受了巴黎经济繁荣发达,社会祥和安定、居民富足悠闲浪漫的同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独特的城市风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理念和做法。
    据法国发表于2002年的最新一组数据称,法国平均每人每年制造450公斤垃圾,包括易腐烂品55公斤、纸张90公斤、包装用纸箱45公斤、塑料60公斤、玻璃55公斤、金属20公斤、绿色垃圾(花草等)55公斤、有毒垃圾(电池、药品等)5公斤以及其它垃圾(橡胶、电器等)65公斤。按法国人口6090万计算,年产垃圾2740万吨,加上垃圾总量年递增1%及数千万流动人口,法国垃圾应该在4000万吨左右。这么多垃圾都到哪里去了呢?
    法国环境与能源控制署作了如下介绍:迄今为止,法国通过了两部垃圾处理法。第一部是在1975年7月15日,该法责令各级政府15年内实现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统一收集和运输,并将其分成日常及危险两类,送到指定地点分别处理。因此第一部垃圾法是以卫生和健康为主要目的,要求的是妥善处理垃圾废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属于被动环保型。第二部垃圾法颁布于1992年7月13日,在垃圾处理的管理和技术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该法责令各地区10年内实现垃圾分类及回收利用。第二部垃圾法体现了新的环保理念,要求充分做到垃圾循环再利用,尽可能地变废为宝,同时明确全体公民主动参与环保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两部法律的基础上,法国环境部门又制定了各种垃圾处理的法规。从家庭垃圾、过期药品,废旧电池、淘汰电器、废旧轮胎到报废汽车,许多种类的垃圾从收集、运输到最终处理都有章可循。
    法国垃圾处理采取多元化的投资体制,政府投入是主渠道,各相关大公司和行业、市镇级机构以及某些联合实体,根据市场规则进行招投标,政府给于政策优惠和补贴。居民依法缴纳相关费用,并对企业进行监督。法国市镇级机构或联合体多年来一直有就地解决垃圾的传统,同时又注重加强地区与部门之间的协作。而涉及不同种类的垃圾,其相关行业的协会组织则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2002年12月。法国政府将废旧轮胎列入国家强制回收项目,责令法国境内的轮胎生产与销售商自2003年起,每年投放市场多少吨新轮胎,次年则回收多少吨旧轮胎,回收费用全部由生产和销售商承担。今年3月,法国旧轮胎回收与环保协会发动米其林、固特异、普利斯通等14家生产销售商成立联营公司承包其废旧轮胎回收任务,再与100多家环保企业签约,组织协调旧轮胎的收回、分类、翻新、分解和再生材料生产,以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实现了旧轮胎回收利用一条龙服务。
    法国政府每年拿出相当于30亿人民币的预算资金,组织和协调政府、企业及公民从行政管理、科技投入等方面采取措施,从而逐步实现垃圾处理的革命。据介绍,法国已经实现了1992年垃圾法规定的10年目标。以家庭垃圾为例,截止2002年,这些垃圾的21%被回收和循环利用,26%依照环保标准被焚烧,同时为临近城区提供热能;53%被填埋或销毁。
    目前,法国大约有200多家大型垃圾处理场,其中绝大多数使用的是高温焚化炉。AZUR垃圾处理厂是巴黎市郊3座大型现代化垃圾焚烧厂之一,规模相当于一个小型化工厂,我们看到,经分类收集的垃圾被压缩车运来倒进大型垃圾存储槽后,便进入了自动程序,从大型机械手将垃圾抓提放入高温炉焚烧,所产生的热能用于发电和供暖,烟雾处理达标排放,到炉内排出残渣作为铺路材料,全程电脑控制,最后仅剩约0.05%的废弃物实行深埋,整个过程环保洁净。
    在垃圾收运过程中,法国要求垃圾不落地。在巴黎市区,几乎每条大街都能看到大约四种环卫设施。一种是相当于果皮箱功能的垃圾收集袋。一根粗钢筋垂直插于地下,上部被弯成一个平面圆圈,这种白色透明塑料袋的袋口就套在这个圆圈上,方便行人投放废弃物。如果存放废物较少,口袋便会随风飘扬,不太雅观。据说巴黎街头原来用的是金属或硬塑料废物箱,为防止恐怖分子利用垃圾箱藏匿炸弹作案而被市府封死或取消。第二种是垃圾收集桶,与国内的差不多,用于分类投放沿街店家和居民的袋装生活垃圾。巴黎没有垃圾中转站,每天早晨和下午,环卫工人用垃圾压缩车将垃圾运走。第三种很有特色,是塑料、玻璃瓶器收集罐,形状象一个碧绿色的大苹果,高一米七左右,几个人才能合抱。在约一米五高处,分别在“苹果”壁四周开有三、四个直径约20CM的米字型橡皮窗口,方便行人投放瓶器。设置这种收集罐,大概与巴黎人喝酒水类较多有关。第四种是街头投币公厕,色调和体形象一个大型供电变压器。因巴黎街上行人不多,所以使用率不高。
    巴黎的环卫设施(除投币公厕),环卫机械车辆包括环卫工人服装,统一为碧绿色,点缀这个灰白色为主色调的城市,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据介绍,法国环卫保洁人员纳入国家公务员系列,待遇优厚、稳定。
    浏览巴黎的市容市貌是一种艺术享受。巍峨的宫殿,高耸的教堂,宽阔的大道,壮观的广场,名胜古迹目不暇接,建筑艺术灿烂辉煌。笔直交错的大街两边,楼房结构紧凑,连成一体,不留间隙,黑亮的欧式阳台护栏边摆满鲜花盆景,圣教和历史题材的人物雕塑、外墙装饰性浮雕随处可见,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这个城市看不到杂乱无章的广告招贴和阳台凉晒,看不到倚门开店和占道经营,街道两边是富丽堂皇的商铺和咖啡馆、停放有序的私家车。然而,漫步巴黎街头,也多少有点令人失望,看上去环境卫生状况还不如南京。巴黎有“三多一差”:民居附近狗屎多、路牙树下烟头多、商业中心杂物多,地铁环境差。原来巴黎人喜欢养宠物狗,草坪上、树根下狗屎屡见不鲜,巴黎的大街上也可发现一些废纸和食品盒等丢弃物,以商业中心为最。巴黎环卫工人白天不扫马路,主要是夜间作业。在巴黎保护树木的铁网隙缝中,几乎是布满烟头。巴黎的地下铁环境较差,空气不好,垃圾乱扔,随地可见废车票,还有些藏污纳垢的死角。
    但是,巴黎自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对付狗屎。他们有一种车厢上画着一个人牵着一只狗的封闭型“面包车”状的绿色卫生车,这种车是专门用来清理宠物犬粪便的。车在行进与穿梭中,发现狗粪,拉长吸管,一按电纽吸了进去;放下水枪,一按电纽,冲刷得一干二净,整个程序大约一分钟,车启动了,奔向下一个目标。再比如对付路牙边的浮尘杂物,他们用的是水冲法。原来在建筑街道马路时,他们不但设计了下水,而且设计了上水。在路牙立面上开有半截砖头大小的出水孔,每天两到三次定时放水冲洗马路,飘浮物顺流而下,马路便是一片清新。巴黎市没有洒水车,用中水自动冲洗马路的设计使他们领先于世界同行。
    2、思考。十八世纪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把欧洲乃至全人类的活动赋予了飞转的车轮,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解决了人权和人性解放的问题,加上十四到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这几件划时代的大事把法兰西社会推进到了高度文明。从城市到农村,到处华荫如盖,芳草如茵,空气如洗,风景如画。看不到垃圾围城现象和裸露的黄土,让你深切地感受到什么叫“最佳人居环境”。在前往斯特拉斯堡的途中,停车休息时,我特地走进百米之外的田野。那一片片黄金是成熟的麦田,一畦畦碧绿是玉米等农作物,同样是农田和庄稼,与我国相比不禁惊叹:法国人能把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管理得这样井井有条。
    与我国一样,法国未来垃圾处理的目标也是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所不同的是我国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与之差距甚远。巴黎市郊多年前建设的那个SIAAP污水处理厂投资21亿欧元,相当人民币210多亿元,垃圾焚烧厂也是动辄几十、几百亿元,这在我国是暂时达不到的。目前法国正在开发甲烷化垃圾处理技术,以替代生活垃圾的焚烧和填埋。甲烷化技术是将分拣后的、有机物含量较高的垃圾送入反应器,经3周左右时间细菌发酵,产生出的固体为肥料,可作农用,气体为沼气,可通过制造热能和发电的形式再利用。但是甲烷化处理每吨垃圾大约700元人民币,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也很难达到。
    这两年,法国正在强力推动垃圾再循环处理政策。他们认为垃圾再循环处理是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最为有效的办法之一。从2002年开始,规定,无论是废旧报纸、电池、还是报废的汽车、轮胎、电脑、冰箱、电视机,所有家庭和工业垃圾都必须经过再循环使用处理,所有公共垃圾场只接受经过再循环处理并已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垃圾。对比之下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想让子孙后代生活在我们倾倒垃圾所产生的有毒环境里,从现在开始就要行动起来,就应当切切实实地改进垃圾处理的方法。
   再有这几点也是值得借鉴的。 一是经济要发展,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就不可能有足够的投入,垃圾处理的“三化”目标也就只能是难以实现的美景。小平同志讲“发展是硬道理”,这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真理,只有加快发展经济,才能推动一切事业的发展。二是技术是支撑,法国的环境卫生作业和垃圾处理已经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科技化,这也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断提高垃圾处理的科技含量实现质的飞跃。三是观念要科学。我们讲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将经济发展和环境等各行业的发展看成一个大系统,同步协调,相得益彰,不能以破坏环境的方式和代价来发展经济。四是素质的文明。“垃圾处理的最好方法是不产生垃圾”,法国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垃圾的源头减量和控制,涉及到各行各业,法国从立法到控制标准,从投入到市场运作,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广大市民积极参与,良好的素质,高度的文明,从而营造出了今天这样一个令人倾倒的优美环境。(作者单位    南京市市容管理局环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