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论坛:上海郊野公园近自然森林培育探讨
发布时间:2014/3/26 14:49: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张庆费



嘉北郊野公园的水杉、桑树、刺槐、臭椿混交林


  为了推进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加速城乡发展模式转变,满足市民郊野游憩需求,优化大都市总体空间布局,落实《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上海集中推进以郊野公园为重点的大型游憩空间和生态环境建设。根据《上海市郊野公园概念规划》,郊区将布局建设21处郊野公园,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逐步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大都市游憩空间格局。其中,松江松南郊野公园、青浦青西郊野公园、闵行浦江郊野公园、崇明长兴岛郊野公园、嘉定嘉北郊野公园等5个公园先期启动试点,总面积达约103平方公里。

  郊野公园服务于城市与乡村,具有“位于郊野、空间宽广”的基本特征,而其“野趣盎然,景色优美,参与性强”等特点更有别于一般林地或公园绿地。近自然森林植被最具自然野趣特征,拥有较高生物多样性,在塑造郊野公园生态景观功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符合上海郊野公园突出生态优先、彰显自然特色、强化游憩活动和体现地域特色的规划目标和原则。

  针对上海郊野公园规划区域拥有大面积人工林的现状,近自然森林植被培育应采取近自然森林营造和近自然化改造两种技术途径,逐步形成生态健全、功能高效、低度维护的森林结构。


青西郊野公园的青冈、苦槠、枫香混交林


  一、郊野公园近自然森林营造

  通过营造植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与地带性顶级群落接近的人工群落,适应上海立地条件,不仅建设成本低、后期管护简便,也能提高郊野公园的自然野趣价值。

  1. 树种选择

  树种组成决定了森林的健康稳定和生态景观功能,应模拟和接近具有地带性植被特征的树种,如同科、同属种中适应城市生境的树种,营造与顶极森林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相似的人工林。

  上海地带性森林植被优势种的代表性科主要有樟科、冬青科、木兰科、壳斗科、杜英科、山茶科、大戟科、槭树科、木犀科、金缕梅科等。根据上海城郊的生境特点,推荐适宜的地带性乔木树种有红楠、舟山新木姜子、天竺桂、香樟、薄叶润楠、椤木石楠、青冈、苦槠、麻栎、白栎、乐昌含笑、乐东拟单性木兰、乳源木莲、深山含笑、交让木、红果冬青、大叶冬青、铁冬青、三角枫、樟叶槭、元宝枫、建始槭、鸡爪槭、朴树、珊瑚朴、榔榆、榉树、鹅掌楸、枫香、皂荚、七叶树、苦楝、丝棉木、枫杨、女贞、秃瓣杜英等。

  造林只是近自然林营造的第一步,充分利用和促进自然更新是近自然林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人工林自然度的最有效途径,选择适应性和自然更新能力强的树种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地区自然更新能力较强的木本植物有乌桕、红楠、臭椿、黄山栾树、蚊母、金银木、通脱木、杞柳、桑、盐肤木、接骨木、紫穗槐、山麻杆、大花醉鱼草、海州常山、穗花牡荆和枸杞等。

  2. 栽植设计

  郊野公园近自然林营造的核心是植物配置和群落营造。因此,改变目前普遍采用的简单便利化纯林营造方式,选择适宜优势种和伴生种,特别是建群种应尽量与地带性群落相似,设计近自然林的种类组成结构。

  首先,调查分析营林区域的生境特征和潜力。分析现有植被及其保育价值、土壤性状、地下水位等,了解立地条件,为树种选择和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设计多样化混合生境。生境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充分保护和利用造林立地的异质性,挖掘和增强生态潜力,恢复和重建适合包括野生动物在内的生物多样性共存的混合栖息生境,充分满足近自然林的生长发育需求。

  第三,以潜在植被结构作为营造近自然林的参照。以物种多样性为森林群落设计目标和手法,选择适应上海气候与土壤条件、抗逆性强的地带性和适生性树种,适当混植鸟嗜和蜜源植物,营造多物种、多层次混交的近自然林。

  3. 营林技术

  采用模拟自然的造林绿化技术,通过人工营造与森林自然发育的有机结合,逐步培育近自然林。

  第一,生境改良。针对上海郊野公园土壤黏重、pH值偏高、有机质含量低和地下水位高等不利立地条件, 适当处理地形,营造缓坡地形,并利用生物质有机废弃物,改善土壤性状。

  第二,自然式栽植。将多种类树种进行水平镶嵌式的非均匀混合密植,尤其应避免过度密植的陋习,造林3—5年内应不会导致树冠重叠度超过30%。同时,将树木移栽和直播造林相结合,可有效培育森林景观的“不确定性”结构,更好地形成接近自然的森林结构和效果,增加森林景观异质性。

  第三,低度养护。造林后2—3年内,需要进行除草、灌溉、培土等一般性养护。待树木进入正常自然生长阶段,应充分发挥群落自维持作用,实施低度养护,促进森林群落的自然发育过程。

  第四,培育森林野花群落。引导和控制郊野公园野花植物的生长发育,丰富自然野趣内涵。通过去除和植被改造,抑制加拿大一枝黄花、一年蓬、葎草等恶性杂草种群,适当诱导培育诸葛菜、紫花地丁、蛇莓、四籽野豌豆、蜀葵、盒子草、紫堇、点地梅、蒲公英、三叶委陵菜、半夏、大花珍珠菜、紫茉莉、毛茛、垂盆草、马兰、野胡萝卜、绶草等野花群落,形成独特的森林野花景观。



松南郊野公园的池杉林与荷花池


  二、郊野公园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

  上海郊野公园规划区原有森林植被几乎为近10年人工营造的林分,多为相似株行距的规则式纯林,物种单一,密度偏大,群落结构层次不完整,灌木层缺失或生长不良,生物多样性低,林分健康水平低,林相呆板,缺乏活力和变化,亟待实施近自然化改造,逐步调整森林物种组成、栽植方式、林相外貌等,引导人工纯林逐步向接近自然状态的群落结构发育,逐步形成健康、稳定、高效、低维护的森林结构,提高郊野公园森林的生态景观功能。

  在原有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过程中,在林分密度调控的基础上,通过树种水平混交和垂直混交相结合的途径,逐步实现人工林的近自然化。

  1. 林分抽稀

  针对上海郊野公园原有人工林普遍存在密度明显偏大的现状,从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出发,建议根据树冠重叠率和郁闭度大小进行间伐抚育。一般同层树种树冠重叠率应小于15%,当同层树种的树冠重叠率大于20%时,或郁闭度高于0.7以上,特别是人工纯林应及时抽稀。抽稀强度视郁闭度、树冠重叠率、植物生长特性、生境等而定,尤其需要协调短期、中期和长期适宜林分密度,抽稀方式宜采用随机式,改变现状树木过于规则的格局;同时,按照灌木避让乔木、速生树避让慢生树、弱树避让壮树的原则,实施抽稀调整。

  2. 林分改造

  在林分抽稀基础上,从丰富物种多样性和优化森林结构角度,采取树种水平混交和垂直混交途径。水平混交是通过引进不同习性(如喜阳或耐阴、深根或浅根、冠型、叶型、叶色等)树种,如女贞纯林,通过混植朴树、榔榆、榉树、枫香、黄山栾树等落叶树种,形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而垂直混交则引进耐阴性强、能在林下或林窗生长发育的地带性优势种,尤其是高生态景观价值的乡土树种,如椤木石楠、厚皮香、枫香、红楠、青冈、盐肤木、金银木、穗花牡荆、海州常山、胡颓子、野鸦椿、大叶冬青、铁冬青等。同时,保护和诱导自然更新苗,选择性保护更新植被,特别是木本更新苗、野花植物等,诱导人工林逐步向接近自然状态群落发育,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异龄混交的群落,恢复和重建富有自然气息、地域特征浓郁的近自然林。

  总之,应根据上海郊野公园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培育近自然林,促进自然环境的恢复与更新,在提高生态功能的同时,兼顾森林的美学景观、文化内涵,将自然野趣与优美舒适有机结合,凸显上海城市地域特色,提升郊野公园的生态保育和休闲游憩功能,使其成为生态宜居和美丽上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标志。

  (作者:上海辰山植物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本文由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