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给经营管理决策者的启示
发布时间:2007/11/26 10:39:00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 陈连生

    我国历史上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结束的“楚汉之争”非常有名。这场楚汉之争,历时4年,最后垓下一战,以项羽失败而告终。论当时社会地位,项羽是楚名将的后裔,刘邦出身低微,没有声望,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论声威和战功,项羽“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王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见《史记》),号称西楚霸王,可谓显赫了。刘邦虽先入咸阳,也不得不屈从于项羽,被项羽封为汉王,受三王(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的)牵制;论实力,项羽比刘邦强大得多,刘、项之间大小之战110次,刘邦屡战屡败,曾受伤12次,甚至连自己的父亲、妻子也被俘,但最后刘邦取得胜利,建立了汉朝。
    经济领域里的竞争与军事上的战争,在某种意义上有共通性。众所周知,市场犹如战场。身处市场经济中的现代管理者和决策者,完全可以汲取古代的智慧和营养,借用谋略的武器,启迪制胜的思路。本文试图阐述刘邦能战胜项羽之道,引出几点值得管理者和决策者思考的启示:
    一、刘邦的有“道”与项羽的无“道”
    《孙子兵法》着重论述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提出“经五事”、“校七计”,而“五事”、“七计”中以“道”为首,把“主孰有道”看作“七计”的第一个问题,那么“道”的含义是什么呢?《孙子兵法》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这表明“道”的含义是属于政治范畴的,即表明“道”是体现历史发展的趋势,只有这样,“民”才能拚死作战不怕危险。“楚汉之争”实质上是统治阶级内部重建封建王朝专制的斗争。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秦灭后,广大人民苦于战争,迫切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以项羽为代表的旧贵族大搞分裂割据,大封诸侯王,项羽一共封了18个王。因分封不匀,诸势力集团之间矛盾激化,互相残杀,如陈余夫封王后心不服说,“张耳与余功等也,今张耳王,余独侯,此项羽不平”(见《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于是两人互相残杀,百姓遭殃。一方面受封的六国旧贵族忙于维持自己的统治,无心帮助项羽作战,另一方面大量的“民”“得不到田宅就被遣散了”(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失去了养家糊口的基本条件,这样项羽就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他从垓下逃到阳陵迷路,“问一田父,田父绐大日。‘左’。左乃随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亡”(见《史记·项羽本记》),这就是人民厌弃他的一个佐证。相反刘邦出身低卑,身为亭长,深知人民疾苦,所以不轻易分封诸侯王。刘邦以沛县小吏为骨干起家,直到建立汉朝,在他周围的大臣还是原来的沛县小吏,这些小吏代表新兴的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也代表了部分农民的利益,所以取得胜利。
    一个企业或是一个行业,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从内部看,其经营或者管理的要素有人、物、财、技术、信息等。从外部看,它要服从于市场的需要,考虑竞争的对手,而这些又要受政治、经济、技术、文化、自然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搞经营,从事管理或者作出决策的“道”,就是求树立整体意识,要有全局性,要顺从发展的趋势,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比如东北华联,原本是一个很好的企业,其原有的主营业为商业。但这两年来,该公司放弃主营业务的立身之本,分散投资于其他18家企业,结果导致这18家企业竟没有一家盈利,加上在更不内行的股票及期货投资上的损失,共亏损7300万元。其结果导致企业精力分散,内耗不断,业绩大幅度下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日趋萎缩。分散于18家企业经营的这种做法,这不就是项羽分封18个王的翻版吗?再比如,美国刀片大王吉利曾经营过计算机、电子表等电器产品,由于敌不过竞争对手,却影响了主导产品的经营。这就是一种决策的失误。他在挫折中认识到,分散经营吃力不讨好,便毅然关掉这些企业,集中搞好剃须刀这个主营,又重新夺回了主动权。
    二、刘邦的唯才是举与项羽的刚愎自用
    两军相争,能否用人,这是胜败的关键。汉高祖刘邦即位不久,在雒阳南宫开了一个庆功宴会,在宴会上,刘邦分析了自己得天下,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曰:“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优镶,不绝粮食,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得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见《史记·高祖本记》)这个分析,笔者认为极有道理。
    项羽取胜全凭自己的勇猛,不会用人,重要的谋士良将,大多在项羽那里得不到重用,跑到刘邦这边来的,如韩信,本是项羽的部下,韩信屡次献策通谋,均未被项羽采纳,韩信无比失望,去投奔刘邦,在萧何的推荐下为大将,发挥了他的才干。刘邦还能知人善任,如“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樊哙是狗屠,周勃是吹鼓手,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韩信是流氓,彭城是强盗,都被恰当地使用,各尽其长”(摘自《中国通史简编》)。刘邦能用人,故部下也能甘心为其卖命,如楚兵围荥阳,汉将纪信装扮成刘邦出城假投降,使刘邦乘机逃出重围,“项羽烧杀纪信”(见《史记·纪信刘传》),一个汉将能豁出性命,保护刘邦,足见“士为知已者死”、“知遇之恩”的威力了。而项羽刚愎自用,不注意人才的使用,连自己的亚父范增也不能用,如当初听从范增的计谋,在鸿门宴杀了刘邦,那么项羽也不会有乌江自刎的结局了。然而,项羽始终未能听从范增的计划,相反中了刘邦的离间计,“疑范增与刘有私,稍夺之权”(见《史记·项羽本纪》),一个亚父都容不得,孤家寡人,众叛亲离,那有不败之理。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说过,“假如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走,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四年之后,我们仍会是一个钢铁大王”这说明了人才是企业兴盛发达的重要基础。所以成功的管理者在用人时,总是不受资历、学历、出身、地位、年龄等限制,唯一的依据是这个人是否有才干,这同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如墨家的“尚同”和“尚贤”,“萧何月下追韩信”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美谈。但目前也有不少国营企业亏损严重,有的已到濒临破产的境地,究其原因,人才流失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这些企业大多任人唯亲,结帮成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裙带风严重,致使企业一蹶不振。正反两方面的事实都证明,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无论时代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展,人才仍然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基本要素。
    三、失民心失天下,得民心得天下
    刘邦之所以能取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刘邦深得民心,项羽残暴无比,为人民所唾弃。
    楚怀王曾与诸将定约,谁先灭秦,谁就做关中王。公元前207年,楚怀王令项羽救赵,令刘邦攻秦,很清楚,楚怀王想叫刘邦做关中王,连旧贵族出身的楚怀王都要出身低卑的刘邦做王,可想而知,项羽是多么不得人心。
    刘邦入咸阳后申明军纪,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秋毫无犯”(见《史记·高祖本纪》),秦民大喜,惟恐刘邦不做关中王,而相反,项羽的残暴,令人发指,“夜末坑秦卒20万余人(见《史记·项羽本纪》),入关后又杀子婴,烧秦宫室,掳掠秦宫妇女、宝物,关中秦民恨透项羽。正如韩信对刘邦所说的那样:“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见《史记·淮阳候列传》),所以当刘邦出击章邯等三秦王时,三秦王无不一击即溃。及到项羽驱逐楚怀王,杀义帝,“坑田荣降卒,俘虏其老弱妇女”时,民心已丧失殆尽,岂能不败。
    这个历史事实给一些经营者、管理者或者决策者们提出了一切要从顾客、老百姓出发,一切为他们服务,以他们为中心,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就是在管理、决策中成功的关键。
    美国亨利食品的加工公司总经理亨利·霍金斯对食品卫生非常重视,规定在食品中放入任何添加剂,都必须经过化验鉴定,证明对人体无害后,才能投入生产。当时,市场上的食品,为保持新鲜,一般都添加防腐剂。但这种防腐剂会有毒素,亨利为保障顾客身体健康,敦促食品界停止使用,结果遭到同行业的联合围攻打击,亨利公司濒临倒闭,但亨利不后悔,坚持原则,持续了4年,引起政府关注,制订了“食品法”,亨利取得了胜利。从此,亨利名声大振,公司信誉很高,销售额扩大了两倍,登上了美国食品加工工业的第一把交椅。上海纺织业著名的“三枪”集团董事长董寿南,以质取胜,创出了“三枪”名牌,赢得了“上帝”的信任,在竞争市场上争得了“内衣”的天下。亨利和董寿南的例子,也充分告诉我们,商场也是战场。如果靠以次充好,坑害百姓,虽一时能得逞,但最终难逃“乌江自刎”的结局。
  (作者: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律师)